參考文獻
(依時間序、姓名筆劃序排列)
專刊:
臺灣文藝雜誌社,《悼念鄭南榕專輯》,1989,臺灣文藝,第117期。
鄭南榕基金會,1992,《臺灣之愛-播種與收割:鄭南榕逝世三週年紀念集》,臺北:鄭南榕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2004,《自由之路》,臺北:鄭南榕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2005,《自由十講》,臺北:玉山。
鄭南榕基金會,2009,《自由星火》,臺北:鄭南榕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2009,《好國好民:鄭南榕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臺北:鄭南榕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2013,《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臺北:書林。
專文:
胡慧玲,1995,〈我喜歡這樣想你〉,《我喜歡這樣想你》,臺北:玉山。
吳叡人,2009,〈好國好民-殉道者鄭南榕與臺灣民族主義倫理的重建〉,《好國好民:鄭南榕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台北:鄭南榕基金會。
姚人多,2009,〈鄭南榕、李敖與陳水扁的《自由時代》〉,《好國好民:鄭南榕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台北:鄭南榕基金會。
報刊及網路文章:
顏厥安,2006/08/15,〈轉型正義更需要道德〉,中國時報。
張鐵志,2006/08/24,〈轉型正義還要遲到多久?〉,蘋果日報。
徐世榮,2007/01/26,〈從轉型正義看土地改革〉自由時報。
江宜樺,2007/03/01,〈轉型正義不是唯一價值〉,中國時報。
顏利真,2012/04/07,〈許世楷點了根菸,放在鄭南榕墓前……〉,自由時報。
蔡宗翰,2013/04/07,〈想起那自囚71天後的南榕〉,自由時報。
林佳龍,2013/05/19,〈行動思想家鄭南榕與臺灣的民主轉型〉,《焚而不燬臺灣魂》台北:蔡瑞月文化基金會。http://goo.gl/hw3Qax。
邱鈺萍、朱家立,2013/12/11,《成大豈難容「南榕廣場」〉,蘋果日報。
周孟涵,2014/01/16,〈我們要紀念什麼歷史?〉,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657。
陳為廷,2014/01/16,〈正因為有「王文霞們」,我們更需要「南榕廣場」〉,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658
林世煜,2014/01/17,〈生命誠可貴〉,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663
有 樂,2014/01/17,〈你的炸彈客,他的聖戰士〉,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659
廖千瑤,2014/01/17〈臺灣學術界是否仍在迴避鄭南榕〉,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656
呂 呂,2014/01/18,〈越南有「釋廣德廣場」,臺灣難容「南榕廣場」?〉,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664
mattel,2014/01/20,〈難容臺灣:朕難容鄭南榕們〉,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672
廖偉翔,2014/01/21〈鄭南榕留給成大學生的事〉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121/35592397/
蔡亦竹,2014/01/21,〈捨身成仁,南榕成大!〉,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674
王伯仁,2014/01/22,〈侯友宜看鄭南榕 炸彈客還是烈士?〉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35502
新 一,2014/01/23,〈殉教精神與真正的人:從成大南榕廣場事件說起〉,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680
王 丹,2014/01/24〈澄社評論:言論自由 謬論自由〉,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49524
賴天恆,2014/01/24,〈學界的三個遺憾〉,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683
eoiss,2014/01/29,〈所謂的言論自由被打壓〉,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1695
管中祥,2014/02/06〈別怕鄭南榕〉,天下雜誌網站《獨立評論》。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975
學位論文:
曾建元,2002,〈一九九零年代臺灣憲政改革之研究-民族主義與民主轉型的觀點〉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駱嘉惠,2013,〈血祭民主路──林宅血案與鄭南榕自焚案合論〉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期刊論文:
江宜樺,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臺灣社會研究,第25期。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 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臺灣社會研究,第26期。江宜樺,1998,〈當前臺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第29期。游清鑫,1998,〈第三波民主化探討:評介「鞏固第三波民主」與「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2期。邱榮舉主持,2002,〈二二八事件與臺灣政治發展〉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補助專案之研究成果報告書。
陳翠蓮,2002,〈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 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29234;焦點〉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2期。汪平雲,2006,〈有轉型而無正義的臺灣民主化〉,《當代雜誌》第230期。
吳乃德,2006,〈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臺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第2期。葛祥林,2006,〈德國納粹屠殺事件之處理與借鏡〉國家發展研究,第5期。黃自進,2006,〈戰後臺灣主權爭議與中日和平條約〉,近代史研究所期刊,第54期。
楊長鎮,2006,〈雙重轉型與待完成的正義實踐〉,當代,第230期。李建良,2007,〈轉型不正義?──初論德國法院與歐洲人權法院「柏林圍牆射殺案」相關裁判〉,月旦法學,第148期。施正鋒,2007,〈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臺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4期。王時思,2008,〈轉型正義在臺灣-政府的角色〉,《轉型,要不要正義?》,臺北:臺灣智庫。
林 立,2008,〈思索「轉型正義」在「民主原則」下難以被實現的困境及解決之道〉,臺灣哲學學會年度大會論文發表會。
吳乃德,2008,〈書寫 [民族] 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第8期。郭承天,2008,〈臺灣轉型正義研究的轉型〉,臺灣政治學刊,第12卷第1期。陳儀深,2008,〈政黨輪替與轉型正義〉第一屆《臺韓人權論壇》論文集。
陳志龍,2008,〈「政府犯罪」法律責任追究的實踐與困境〉第一屆《臺韓人權論壇》論文集。
廖千瑤,2010,〈臺灣烈士血澆灌民國民主花──鄭南榕死難與暢旺臺灣民主生機〉。
李怡俐,2012,〈轉型正義的機制及脈絡因素-以臺灣為例〉臺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2期。葉 浩,2012,〈價值多元式轉型正義理論:一個政治哲學進路的嘗試〉臺灣政治學刊,第12卷第1期。
專書:
黃昭堂、廖為智,1993,《臺灣民主國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安德森,1999,《想像的共同體: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
李筱峰,2001,《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葉俊榮,2003,《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臺北:元照。
張富忠、邱萬興,2005,《綠色年代 1975~2000:臺灣民主運動 25 年》,臺北:印刻。
張炎憲等,2006,《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殷寶寧,2006,《情欲.國族.後殖民 誰的中山北路?》,臺北:左岸。
朱立熙,2007,《國家暴力與過去清算》,臺北:允晨。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8,《第一屆《臺韓人權論壇》論文集》,台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徐永明,2008,《轉型,要不要正義?》,臺北:臺灣智庫。
Huntington, Samuel P.著,劉軍寧譯,1994,《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
Aguero, Felipe著,黃正杰譯,1997,《轉型後的十年:南美的民主與軍隊》,《鞏固第三波民主》,臺北:業強。
璐蒂.泰鐸(Ruti G. Teitel),2001,《變遷中的正義》,台北:商周。
Fischer, Malte. 2008. 〈黨產調查委員會的組成與運作──德國經驗〉,《轉型,要不要正義?》,臺北:臺灣智庫。
網站:
鄭南榕基金會 http://www.nylon.org.tw/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http://www.228.org.tw/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http://www.c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