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3 23: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碧琴
研究生(外文):Pi-Chin Chang
論文名稱:新竹縣政府治理之研究(1989-2009)─「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的觀察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of Hsinchu County(1989-2009) ─From The View Point Of “Unified Government” And “Divided Government”
指導教授:周繼祥周繼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h-Shine Chou
口試委員:陳明通邱榮舉
口試委員(外文):Ming-Tung ChenRong-Jeo Chiu
口試日期:2014-07-3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5
中文關鍵詞:分立政府一致政府新竹縣長選舉敬老津貼政黨輪替客家選區
外文關鍵詞:Divided GovernmentUnified GovernmentElection of Hsinchu County MagistrateSenior Citizen AllowancePolitical AlternationHakka election distri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新竹縣政府於1989年首次由非國民黨籍縣長執政,繼而在往後的廿年中,出現了民進黨與國民黨籍縣長接續執政的「政黨輪替」現象。對於一向係由國民黨籍縣長長期執政的新竹縣來說,「分立政府」的出現及其影響無疑是個相當值得研究的議題。本文即嘗試從「一致政府」(unified government)與「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的角度出發,觀察這兩種情況對新竹縣的縣政治理所產生的影響。
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之後,於1989年縣市長選舉中,新竹縣是與台北縣、宜蘭縣、彰化縣、高雄縣以及屏東縣,同時出現「分立政府」的諸縣市之一,從此民進黨在新竹縣執政長達十二年之久。對於向來被視為是相對保守的新竹縣客家選區來說,何以會出現「分立政府」現象?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動機之一。
1989年以前,台灣的地方政府長期由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情況,固然是歷史的現實,但在1989年的地方首長選舉中,新竹縣與其他五縣市的「府」(縣府)與「會」(議會),同時出現「分立」的狀態,確實相當耐人尋味,若僅是以「民主潮流」來詮釋之,則顯然是過於簡單粗糙,畢竟在當時全台廿三縣市中,只有六個縣市出現這種狀態;故「民主潮流」之說並不足以概括這種現象的產生。尤有甚者,十二年之後,新竹縣又重回由國民黨主政的「一致政府」狀態,其間的轉折與變化過程,無疑也是值得探究的議題。
本文深入探討新竹縣地方派系的糾葛,同時解析自1989年至2009年期間,歷屆新竹縣長的選戰攻防與當時的政治氛圍,說明競選者的政見與選民投票傾向的關連,並據以解析地方上出現「一致」或「分立」政府狀態的成因。
本文發現,不論出現「一致」或「分立」政府狀態,新竹縣的府會關係,對縣長的縣政治理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其次,新竹縣議會的議員對縣府治理的支持,並未因縣長的黨籍而出現杯葛情事,此外,「敬老津貼」政見自1993年迄今,仍是主導縣長選情一項重要議題。


In 1989, the non-KMT party was in power in Hsinchu County government for the first time. During the 20 years period after that, both KMT and DPP parties were alternatively taking the ruling power, so-called “party alternation” phenomena. To the government of Hsinchu County, which had been ruled by KMT for the longest time, the emerging and impact of a “divided government” is a topic that is worthwhile to study. This paper intends to observe and study the influence to the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of Hsinchu County government due to this phenomena, from the view point of “unified government” and “divided government”.
Since the end of martial law in 1987, in the County Magistrate and City Mayor election in 1989, Hsinchu government was one of the divided governments along with Taipei County, Yilan County, Changhua County, Kaohsiung County and Pintong County. Ever since, DPP has been in power in Hsinchu County for a period of 12 years. Hsinchu County is mainly a Hakka election district, it was considered to be very conservative in the past. Why the “divided government” was emerged, is the origin of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fact was that prior to 1989, KMT party was the only ruling party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Taiwan. However, in the ele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leaders in 1989, the “divided” status of “County Government” and “County Council” of Hsinchu County and other five counties was occurred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a situation to be concerned, if we simply describe it as a “democratic trend”, it will be too rough. Because this status was emerged only in six counties and cities in 23 counties and cities in Taiwan back at that time. In other words, “democratic trend” is not 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emerging of this phenomena. Furthermore, 12 years later, Hsinchu County was returned to the power of KMT party, a “unified government” again. The process of turning around and change is a topic that is worthwhile to be studied and discussed.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entanglement of local political factions in Hsinchu County, and analyzed the defensive and offensive tactics adopted in the county magistrate election since 1989,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atmosphere. It generally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views of candidates and the voting orientation of electors.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 of the emerging of “unified” or “divided” local governmen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discovered that regardless of the emerging of “unified” or “divid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uncil in Hsinchu County, it does not have any obvious impact to the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of the Magistrate. In addition, the support from the councilors of Hsinchu County Council to the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is still strong regardless of the political party that the Magistrate belong to. The interesting thing is that the political view of “senior citizen allowance” is still an important issue to the election of magistrate since 1993.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評論……………………………………………………..…5
第三節 研究途徑、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21
第二章 研究背景…………………………….....28
第一節 新竹縣的總體概況…………………………………………....29
第二節 新竹縣地方自治的沿革…………………………………...….37
第三節 客家族群的投票取向………………………………….…..….46
第四節 影響選舉結果的原因分析………………………………...….52
第五節 小結………………………………………………………...….56
第三章 新竹縣分立政府時期的運作……....…61
第一節 范振宗縣長的縣府治理………………………………….…..61
第二節 范振宗縣長任內的府會關係…………………………….…..75
第三節 林光華縣長的縣府治理……………………………….……..81
第四節 林光華縣長任內的府會關係………………………….….….90
第四章 新竹縣一致政府時期的運作………....95
第一節 鄭永金縣長的縣府治理……………………….………….….95
第二節 鄭永金縣長任內的府會關係………………………….….…106
第五章 新竹縣不同時期縣政治理之比較…...110
第一節 縣長任內政見執行之比較…………………………………110
第二節 縣長任內黨政運作之比較……………………………....…112
第三節 縣長任內縣府及議會提案之比較……………………....…116
第四節 縣長任內縣府預算增刪之比較……………………………119
第五節 小結…………………………………………………………123
第六章 結論………………………………...…12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4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6


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內政部戶政司編,2007,《全國姓氏要覽》。台北:內政部。
吳重禮、陳慧玟譯,2001,《分立政府:1946~1990 年期間之政黨控制、立法與調查》。台北:五南圖書。
邱榮舉,2002,《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
胡 佛,1998,《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周浩治等編,2008,《新竹縣志續修》共八冊。新竹:新竹縣政府。
周繼祥,2005,《政治學─廿一世紀的觀點》。台北:威仕曼文化。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圖書。
黃錦堂,1998,《地方自治法制化問題之研究》。台北:月旦出版公司。
彭懷恩,1990,《政治學》。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
廖忠俊,2000,《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文化。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薛雲峰,2008,《快讀台灣客家》。台北:南天書局。
薛禮桂,1994,《比較圖書館學導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二)、期刊與論文集
王甫昌,1994a。〈族群動員與臺灣反對運動的發展:1986-1989〉,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王鼎銘(2003),〈政策認同下的投票效用與選擇:空間投票理論在不同選舉制度間的比較〉,《選舉研究》,第10 卷第1 期,頁171-206。
朱雲漢,1996。〈台灣選民在國會選舉中的政黨選舉:二屆國大之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3卷1期。頁17-48。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何來美,2006。〈從三合一選舉觀察族群投票行為取向〉,《客家雜誌》,第187期(總號210)。頁40-42。
何來美,2008。〈解嚴後客家族群投票行為取向的流變〉,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
何思因,1994。〈臺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第1卷1期。頁39-52。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頁27-52。
吳由美,2003.2。〈都市化、地方派系與選舉: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之實證分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2期。頁20-44。
吳重禮、王宏忠,2003。〈我國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穩定度:以2000年總統選舉與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10卷1期。頁81-114。
吳重禮、李世宏,2004。〈政府施政表現與選民投票行為: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第17卷4期。頁1-24。
吳重禮,2000,〈美國分立性政府研究文獻之評析:兼論台灣地區政治發展〉,《問題與研究》39(3):75-101。
吳重禮,2002,〈美國分立政府運作的爭議:以公共行政與政策為例〉,《歐美月刊》32(2):271-316。
吳重禮、林長志,2002,〈我國2000年總統選舉前後中央府會關係的政治影響:核四議題與府會互動的評析〉。《理論與政策》16(1):73-98。
吳重禮、黃紀、張壹智,2003,〈台灣地區「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之比較:以1986 至2001 年間地方府會關係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1):145-184。
吳重禮、黃紀。2000,〈台灣地區縣市層級『分立政府』影響之初探〉,《台灣政治學刊》4:105-147。
吳重禮、楊樹源,2001,〈台灣地區縣市層級「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之比較:以新竹縣市與嘉義縣市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3):251-304。
吳祖田,1999.07,〈「艾斯門」族群政治基本概念架構之比較探討〉,《問題與研究》,卷38-7。頁91-102。
李美枝、李怡青,2003,〈我群與他群的分化:從生物層次到人的層次〉,收錄於楊國樞主編:《族群認同與群際關係》。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頁3-35。
沈延諭,200,《族群政治:臺灣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臺中市: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沈延瑜、王業立,2006,〈「宗親政治」之初探〉,發表於「2006 年台灣政治學年會暨『在訪民主:理論、制度與經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大學主辦。
林水波,2011,《選舉政治學》。臺北:五南。
林吉洋,2008,「臺灣客家認同」與其承擔團體〉,收錄於: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370-400。
林忠正、林鶴玲,1993,〈臺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收錄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頁101-160。
林長志,2010,《立委選制變遷對選民投票行為之影響:投票穩定與變遷的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榮舉,1994,〈論臺灣客家文化運動〉,載於戴興明等編《客家文化論叢》。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邱榮舉等,2010,〈臺灣客家族群政治板塊變化辨析〉,《中國評論》,第155期。頁65-80。
邱榮舉、謝欣如,2003,〈論臺灣客家人的社會與政治發展〉,收錄於《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頁223-242。
洪永泰,2001,〈政黨認同、領袖魅力、與選舉競爭〉,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徐火炎(1995),〈選民的政治認知與投票行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7 卷第1 期,頁247-288。
盛杏湲,2003,〈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影響力: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7(2):51-105。
陳明通,1998,〈基層選舉、地方派系與外來政權的生存發展模式〉,收於氏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頁3-22。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明通、林繼文,1998,〈台灣地方選舉的起源與國家社會關係轉變〉,收於氏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頁23-70。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陸輝、游清鑫,2001,〈民眾眼中的分立政府:府會互動與首長施政滿意度〉,《理論與政策》15(3):61-78。
陳敦源、黃東益,1998,〈分裂政府在台灣:地方政治研究的新取向〉,《地方議會: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政治系暨地方自治研究中心主辦。台中:東海大學圖書館,12月19日,頁93-120。
陳陽德、 謝秉憲,2007,〈地方自治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作用〉,《地方自治與民主發展:台灣經驗的省思》論文集,東海大學政治系。台中:東海大學省政大樓,6月16日,頁21-58。
陳騰芳,1985,〈派系式微,宗親突起─新竹地區派系分析〉,收於時報雜誌編《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文化。
彭鳳貞,2013,〈 桃竹苗地區客家選票之穩定與變遷研究─985~2012新竹縣的跨時性分析〉。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研究計劃。
黃秀端,2003,〈少數政府在國會的困境〉,《台灣政治學刊》7(2):3-49。
黃紀,2001,〈一致與分裂投票:方法論之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5):541-574。
楊婉瑩,2003,〈一致性到分立性政府的政黨合作與衝突:以第四屆立法院為例〉,《東吳政治學報》16:47-93。
楊毓雯,2004,〈新竹縣宗親會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39-76。
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242-273。
(三)、學位論文
李忠信,2005,〈「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之府會關係研究:以1990至2004年彰化縣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運生,1996,〈政府預算與民主政治:以我國社會福利預算為分析對象〉。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祖敏,2008,〈臺灣客家人的族群認同和政治態度〉。廈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澄琳,2003,〈分立政府下的府會關係:以高雄縣為個案研究(1985-2001)〉。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壹智。2001。〈『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對於府會關係的影響:以台灣地區縣市政府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哲偉,1995,〈民進黨執政縣市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 (1989-1993)〉。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峰,2005,〈政見在選戰中扮演的角色之研究-以2004 年立委選舉為例〉。台中: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華昇,1993,〈威權轉形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雲龍,2002,〈分立政府下行政部門運作模式的探討:以高雄市政府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舒偉,2010,〈新竹縣客家族群選舉動員變遷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楊樹源,2000,〈台灣地區『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體制運作之比較:以新竹縣市與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書目
Alt, James E., and Robert C. Lowry. 1994. “Divided Government, Fiscal Institutions, and Budget Deficits: Evidence from the St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8 (December): 811-28.
Binder, Sarah A. 1999. “The Dynamics of Legislative Gridlock, 1947-96.”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3 (September): 519-33.
Bond, Jon R., and Richard Fleisher. 1990. The President in the Legislative Are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The President in a More Partisan Legislative Arena.”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49 (December): 729-748.
Born, Richard. 1994. “Split-Ticket Voters, Divided Government, andFiorina’s Policy-Balancing Model.”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19(1): 95-115.
Campbell, Angus. 1966. Elections and the Political Orde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Cox, Gary W., and Mathew D. McCubbins. 1991. “Divided Control of Fiscal Polity in the Politics of Divided Government.” in Gary W. Cox and Samuel Kernell eds. The Politics of Divided Governmen. Boulder: Westview: 155-75.
────.1994. “Bonding, Structure, and the Stability of Political Parties: Party Government in the House.”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9 (2): 215-231.
Cox, Gary W., and Samuel Kernell eds. 1991. The Politics of Divided Government. Boulder, CO: Westview.
Culter, Lloyd. 1988. “Some Reflections About Divided Government.” Presidential Studies Quraterly. 18 (Summer): 485-92.
Edward, Georeg C. III. 1989. At the Margins: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of Congres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Edward, Georeg C.III., Andrew Barret, and Jeffrey Peake. 1997. “The Legislative Impact of Divided Govern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1 (April): 544-63.
Erickson, Robert S. 1988. “The Puzzle of Midterm Loss.” Journal of Politics 50: 1011-29.
Hall ,Peter and Taylor ,Rosemary C.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No.5, p.936.
Jacobson, Gary C. 1990. “The Electoral Origins of Divided Governmen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Lowndes, V. 2002. Institutionalism. In D. Marsh & G. Stoker (Eds.), Theory and
method in politicl science(2nd ed., pp. 90-108).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March ,James G. and Olsen, Johan P.,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8, pp.734-749.
Rabinowitz, G. and MacDonald, S. E. 1989. “A Directional Theory of Issue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3:93-121.
Stimson, James A., Michael B. MacKuen, and Robert S. Erikson 1995. “Dynamic Represent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 (September): 543-65.
Sundquist, James L. 1988. “Needed: A Political Theory for the New Era of Coalition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03 (Winter): 613-35.
────. 1992.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Effective Government, Rev. ed.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Taylor, Andrew J. 1998. “Explaining Government Productivity.” American Political Quarterly 26 (October): 439-58.
Thorson, Gregory. 1998. “Divided Government and the Passage of Partisan Legislation, 1947-1990.”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51 (September): 751-64.
Thurber, James A. 1996. Rival for Powers: Presidential-Congressional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CQ Press
.三、網路資料
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網址:http://db.cec.gov.tw/histMain.jsp?voteSel=20051201C2。查閱日期:2014.7.10。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網址: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3944&;ctNode=1894&;mp=1&;ps,查閱日期:2014.2.20。
洪耀南,〈名家論壇:鄭永金、邱鏡淳 20年恩怨最終回?〉《NowNews》,2013.11.1,網址:http://www.nownews.com/n/2013/11/01/1008025.
新竹縣政府,2011,〈客家大戲孟麗君北埔慈天宮登場 上千民眾歡樂捧場看戲〉,網址:http://www.hsinchu.gov.tw/modules/v6_mseeage/news/detail.asp?id=201111250008,查閱日期:2014.2.20。
新竹縣政府,2014,〈新竹縣之沿革〉,網址:http://cult.nc.hcc.edu.tw/BUT12.htm,查閱日期:2014.2.22。。
張子超,2000,〈因果比較研究法〉,《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619/,查閱日期:2014.3.28。
薛承泰,2002,〈老人福利津貼政策評析〉,《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三期。網路版,網址:http://old.npf.org.tw/monthly/00203/theme-038.htm。查閱日期:2014.5.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鼎銘(2003),〈政策認同下的投票效用與選擇:空間投票理論在不同選舉制度間的比較〉,《選舉研究》,第10 卷第1 期,頁171-206。
2. 王鼎銘(2003),〈政策認同下的投票效用與選擇:空間投票理論在不同選舉制度間的比較〉,《選舉研究》,第10 卷第1 期,頁171-206。
3. 朱雲漢,1996。〈台灣選民在國會選舉中的政黨選舉:二屆國大之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3卷1期。頁17-48。
4. 朱雲漢,1996。〈台灣選民在國會選舉中的政黨選舉:二屆國大之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3卷1期。頁17-48。
5. 何來美,2006。〈從三合一選舉觀察族群投票行為取向〉,《客家雜誌》,第187期(總號210)。頁40-42。
6. 何來美,2006。〈從三合一選舉觀察族群投票行為取向〉,《客家雜誌》,第187期(總號210)。頁40-42。
7. 何思因,1994。〈臺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第1卷1期。頁39-52。
8. 何思因,1994。〈臺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第1卷1期。頁39-52。
9. 吳由美,2003.2。〈都市化、地方派系與選舉: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之實證分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2期。頁20-44。
10. 吳由美,2003.2。〈都市化、地方派系與選舉: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之實證分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2期。頁20-44。
11. 吳重禮、王宏忠,2003。〈我國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穩定度:以2000年總統選舉與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10卷1期。頁81-114。
12. 吳重禮、王宏忠,2003。〈我國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穩定度:以2000年總統選舉與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10卷1期。頁81-114。
13. 吳重禮、李世宏,2004。〈政府施政表現與選民投票行為: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第17卷4期。頁1-24。
14. 吳重禮、李世宏,2004。〈政府施政表現與選民投票行為: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第17卷4期。頁1-24。
15. 吳重禮,2000,〈美國分立性政府研究文獻之評析:兼論台灣地區政治發展〉,《問題與研究》39(3):7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