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文獻
(一)湛若水著作
明‧湛若水:《泉翁大全集》,八十五卷,嘉靖十九年刻,萬曆二十一年修補本,今藏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於2004建檔上線,http://hanji.sinica.edu.tw/。
明‧湛若水:《甘泉先生續編大全》,三十三卷,嘉靖三十四年刻,萬曆二十三年修補本,今藏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於2004年建檔上線,http://hanji.sinica.edu.tw/。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三十二卷,康熙二十年黃楷重刻本(原名《甘泉先生文集》,流通較廣,簡稱「通行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57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
明‧湛若水:《甘泉先生文集》,內編二十八卷,外編十二卷,嘉靖十五年聞人銓刻本(原名《甘泉先生文集內外編》,簡稱「嘉靖本」),收入《儒藏(精華編二五三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明‧湛若水:《遵道錄》,臺北:廣文書局,1983。
(二)其他專著(按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朱熹:《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明‧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守仁:《大學古本旁注》,收入《四書傳注會要》第七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
二、現代專著(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王俊彥:《王廷相與明代氣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
王文娟:《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2。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6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196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臺北:正中書局,1969。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
志賀一朗:《湛甘泉&;#12398;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80。
志賀一朗:《湛甘泉&;#12398;學說》,東京:風間書房,1983。
志賀一朗:《湛甘泉&;#12392;王陽明&;#12398;關係》,東京:風間書房,1985。
志賀一朗:《湛甘泉&;#12398;教育》,東京:風間書房,1987。
呂妙芬:《胡居仁與陳獻章》,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
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周全華編譯:《儒家道德哲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編:《宋明理學史‧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姜允明:《陳白沙其人其學》,臺北:洪葉文化,2003。
姜允明:《王陽明與陳白沙》,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開明書店,1973。
容肇祖:《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臺北:萬卷樓,1993。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陳郁夫:《江門學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陳弱水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12。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1993。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黃明同:《陳獻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鄒建鋒:《明代理學向心學的轉型──吳與弼和崇仁學派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潘富恩、徐洪興編:《中國理學(第一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2。
黎業明:《湛若水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劉興邦:《白沙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錢穆:《陽明學述要》,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
簡又文:《白沙子研究》,香港:簡氏猛進書屋,1970。
關步勛、黃炳炎、陳裕榮、丁楓編:《湛甘泉研究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元、明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博士論文
王文娟:《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1。
張曉劍:《湛若水的“體用渾一”之學與踐履》,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
許惠敏:《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2。
黃泊凱:《湛若水工夫論之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2。童中平:《隨處體認天理──湛甘泉哲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7。
游騰達:《湛甘泉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黎業明:《湛若水生平與學術思想研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9。
(二)碩士論文
印梅:《湛甘泉《心性圖說》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李宇婷:《湛甘泉哲學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3。吳愛邦:《隨處體認天理──湛若水道德修養理論研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張佑珍:《從出世到入世──湛若水對「學宗自然」之闡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張伯宇:《湛甘泉心學思想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黃敏浩:《湛甘泉的生平及其思想》,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8。葉智勇:《湛甘泉心學研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虞瀟浩:《湛甘泉學說中的理氣與心》,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4。
潘振泰:《湛若水與明代心學》,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2。劉同輝:《湛若水教育心理思想之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賴昇宏:《湛甘泉理學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丁為祥:〈從“格物”之辯看陽明與甘泉心學的分歧〉,《孔子研究》1994年第2期,頁87-92。
于化民:〈甘泉學派的理學思想及與王學的異同〉,《孔子研究》1992年第1期,頁65-72。
三浦秀一:〈湛甘泉的二業合一論及其影響〉,《湖南大學學報》第25卷第6期(2011.11),頁18-24。
方國根:〈湛若水心學思想的理論特色──兼論湛若水與陳獻章、王陽明心學的異同〉,《哲學研究》2000年第10期,頁51-58。
方映靈:〈試論陳白沙與湛甘泉哲學的師承關係──兼與陳來先生商榷〉,《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頁84-88。
王文娟:〈湛若水易學闡釋的特點〉,《五邑大學學報》第14卷第4期(2012.11),頁23-27。
王麗:〈明代教育家湛若水教育理念研究〉,《蘭臺世界》2013年第15期,頁125-126。
白站國:〈湛若水的孝道思想〉,《孝感學院學報》第31卷第2期(2011.3),頁10-13、85。
朱漢民:〈湛若水的倫理思想〉,《船山學刊》1996年第1期,頁75-83。
朱鴻林:〈陳白沙的出處經驗與道德思考〉,收入氏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185-219。
朱鴻林:〈明儒湛若水撰帝學用書《聖學格物通》的政治背景與內容特色〉,收入氏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220-258。
成洪燕:〈湛若水的詩文書法藝術〉,《嶺南文史》2004年第1期,頁61-65。
志賀一朗:〈王陽明與湛甘泉的友情〉,《浙江學刊》1989年第4期(總第57期),頁14-19。
何國華:〈湛若水教育思想述評〉,《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頁11-18。
李錦全:〈白沙與甘泉在認識方法上的異同──兼對“靜坐”問題的評述〉,《燕山大學學報》第2卷第2期(2001.5),頁13-14。
吳愛邦:〈嶺南文化與湛若水的道德修養理論〉,《三峽大學學報》第29卷專輯(2007.12),頁31-34。
呂妙芬:〈歷史轉型中的明代心學〉,收入陳弱水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12),頁317-352。
卓進、王建軍:〈“靜坐中養出端倪”到“隨處體認天理”──陳白沙、湛甘泉心學教育理念比較研究〉,《五邑大學學報》第14卷第2期(2012.5),頁10-14。
姜允明:〈三人行──論陳白沙、湛甘泉與王陽明的傳承關係〉,《華岡文科學報》第22期(1998),頁1-22。金演宰:〈湛若水的心本論與合一境界:宋明“道統”意識的發露〉,《國際儒學研究》2004年第1期,頁106-121。
荒木見悟:〈陳白沙與湛甘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1年第6期,頁34-44。
馬昌淵也:〈明代後期「氣的哲學」之三種類型與陳確的新思想〉,林永勝譯,收入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頁161-202。
殷金桃、王麗英:〈湛若水“隨處體認天理”的心學意蘊及其特點〉,《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總第15期),頁68-71。
崔大華:〈江門心學簡述〉,《中州學刊》1986年第2期,頁47-54。
陳奇:〈湛若水心學探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總第87期),頁15-17。
陳憲猷:〈論湛甘泉對陳白沙的繼承與揚棄〉,《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頁31-35。
陳憲猷:〈湛若水對程、朱的批判和改造〉,《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頁53-57。
陳來:〈善本《甘泉先生文集》及其史料價值〉,收入氏著:《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頁650-666。
陳龍:〈湛若水慎言思想研究〉,《孔子研究》2012年第4期,頁60-68。
郭曉東:〈致良知與隨處體認天理──王陽明與湛若水哲學之比較〉,《中國思想史》1998年第4期,頁83-88。
張曉劍:〈芻議甘泉《新論》〉,《學術論壇》2005年第3期(總第170期),頁187-189。
張曉劍、王坤:〈湛若水“體用渾一”思想綱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18卷第4期(2008.7),頁129-132。
許惠敏:〈論甘泉心與理的關係──從梨洲觀點說起〉,收入楊祖漢、楊自平編:《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1),頁47-74。
康宇:〈論明代“江門心學”的經典解釋思想〉,《中國哲學史》2012年第2期,頁90-96。
湛偉恩:〈湛甘泉與紫雲書院〉,《嶺南文史》2005年第1期,頁43-44。
童中平:〈湛若水與王陽明哲學思想比較〉,《華章》2009年第19期,頁22、25。
童中平、粟紅英:〈“天理”與“良知”的緊張與磨合──湛若水與王陽明哲學思想比較〉,《求索》2010年第4期,頁122-124。
童中平:〈試論湛若水與王陽明之辯難〉,《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4期,頁28-31。
楊儒賓:〈《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頁29-66。楊正顯:〈白沙學的定位與成立〉,收入《思想史2》(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頁1-51。
蔡方鹿:〈湛若水哲學的二元論傾向〉,《廣東社會科學》1987年第3期,頁89-95。
蔡方鹿:〈王守仁、湛若水心學思想之異同及對明代心學的影響〉,《社會科學輯刊》1993年第2期(總第85期),頁26-28。
劉宗賢:〈湛、王心學異同論略〉,《孔子研究》1994年第1期,頁74-80。
劉興邦:〈論江門學派〉,《五邑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2004.2),頁17-21、25。
劉興邦:〈論湛若水的心學思想〉,《五邑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2006.11),頁1-5、9。
劉長安:〈“天理”與“自然”:湛甘泉陳白沙新論〉,《中國哲學史》2013年第1期,頁80-86。
鄧洪波:〈王、湛之學與明代書院的輝煌〉,《湖南大學學報》1996年第10卷第1期,頁57-63。
潘振泰:〈明代江門心學的崛起與式微〉,《新史學》第7卷第2期(1996.6),頁1-45。黎業明:〈湛若水與嚴嵩交往述略〉,《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2期,頁121-128。
黎業明:〈思想與政治:湛若水與“大禮議”之關係述略〉,《深圳大學學報》第26卷第5期(2009.9),頁23-27。
黎業明:〈湛甘泉晚年思想述略──以《甘泉先生重遊南嶽紀行錄》為中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頁58-62。
黎業明:〈湛若水與王陽明關於儒釋道問題的論辯〉,《學術研究》2009年第6期,頁37-41。
黎業明:〈湛若水對陳白沙靜坐學說的闡釋──以《白沙子古詩教解》為中心〉,《哲學動態》2009年第8期,頁29-33。
錢明:〈王陽明湛甘泉合論〉,《浙江學刊》1992年第1期(總第72期),頁73-77。
錢茂偉:〈論湛若水《楊子折衷》的學術價值〉,《寧波大學學報》第15卷第2期(2002.6),頁63-67。
賴志玲、吳愛邦:〈隨處體認天理──論湛若水道德修養的途徑〉,《五邑大學學報》第8卷第2期(2006.5),頁20-23。
鍾彩鈞:〈儒家與民間信仰的關係:以湛甘泉《參贊事略》為例〉,收入鍾彩鈞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頁491-520。
鍾彩鈞:〈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六期(1995.3),頁199-220。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9),頁345-406。鄭宗義:〈甘泉心學探微〉,收入李明輝、葉海煙、鄭宗義編:《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頁1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