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尾裕子(2001)〈從兩岸媽祖廟的文化交流來談台灣的民族主義〉,《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台中:北港朝天宮。
尤智隆(2010)《自行車環島活動之體驗價值分析》。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毛樹棟(2006)《探討女性透過自助旅行經驗對自我實踐及休閒意涵之影響》。台北: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毛頭(劉晉佑)(2013)《歡迎餵食!兩隻偽浪浪的徒步環台記》。新北市:我們出版。
王甫昌(2004)〈由民主化到族群政治-台灣民主運動的發展,1970s~1990s〉收於胡建國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頁535-590)。台北:國史館。
王品驊(2012)〈從地理反觀到歷史回視:「繞境」作為當代藝術的空間命名策略〉,《藝術觀點ACT》42(http://act.tnnua.edu.tw/?p=757),引用日期2014年1月20日。王政彥、魯文學(2013)〈徒步環島小百科〉,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KT-ur9_jQGcnhObzJpNjBCMFk&;usp=sharing,取用日期:2014年5月22日。
王昱婷(2010)《一座島的43種旅行》。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田哲榮(2007)《帶著男身去旅行─男性自助旅行體驗及其性別意涵》。台北: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石佳音(2008)〈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型態及組織特質〉。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博士論文。朱嘉瑩(2009)《人格特質與生活型態對國人出國自助旅行意願之影響》。台中: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寧馨主編(2007)《走。路 給我一條千里步道》。新北市:左岸文化。
呂玫鍰(2007)〈傳統的再製與創新:白沙屯媽祖進香的「行轎」儀式與徒步體驗之分析〉,《民俗曲藝》158(12): 39-100。李宏培(2012)《獨自騎自行車環島對參與者體驗歷程影響研究》。台北: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李佳蓉(2005)《女性獨自從事自助旅行之動機與體驗》。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明璁(2006)〈起得太晚的「國族」,來得太快的「後國族」?—評June Yip,Envisioning Taiwan: Fiction, Cinema, and the Nation in the Cultural Imaginary〉,《台灣社會學刊》36: 235-243。
李筱峰(1996)〈一百年來臺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收於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頁275-302)。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沈盛圳(2008)《神馳:台灣單車環島旅行體驗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小慧(1999)〈留美學生和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互動—一個新聞從業員的觀察〉,收入李又寧主編(1999)《華族留美史:150年的學習與成就》。紐約:天外出版社。
林文玲(2013)〈疆域走出來 原住民傳統領域之身體行動論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1: 33-92。
林美如(2011)〈台灣環島的多重樣貌-身體、時間與空間場域移轉〉,《休閒保健》6: 55-64。
邱昱達(2011)《自行車環島者遊憩專門化與風險知覺關係之研究》。台中: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邱貴芬(2003)〈後殖民之外──尋找台灣文學的「台灣性」〉,收於邱貴芬著《後殖民及其外》(頁111-145)。台北:麥田。
邱貴芬(2003a)〈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4): 45-65。柯蕙蘭(2011)《旅行夢不熄~女性背包客生命經驗之敘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洪煌佳(2009)〈強身到休閒:台灣國民中小學育樂營發展之描摹〉,《大專體育學刊》11(2): 1-13。洪銘澤(2009)《散步學:旅行的地方論述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范珮筠(2006)《出走於婚姻的意識&;#8764;未婚自助旅行女性之自主性與婚姻態度關係之探討》。台中: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唐筱雯(2009)《性別逾越的實踐?—女性自助旅行經驗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
張芷瑜(2008)《自助旅行者旅遊體驗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張家麟、曲兆祥(2012)〈論台灣媽祖信仰的「擴張性」──2009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實證分析〉,《數據分析》7(1): 107-128。
張淑茹(2010)《自助旅行者人格特質對旅遊決策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國人赴澳洲旅遊為例》。台北,景文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淑慧、郭小寶、郭駿武(2012)《大腳小腳,走讀台灣》。台北:新自然主義。
曹晏誠(2013)《放下百萬年薪也要做的事 徒步環島 看見心中的台灣》。台北:佳魁文化。
許仲喬(2011)《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行前期望、實際體驗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澎湖為例》。澎湖: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瑞嫚(2010)〈女性背包客在旅行經驗中展現的自我成長:女性主義觀點探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5(1): 1-12。陳忻岱(2008)《在旅行轉彎處看見:女性背包客旅行與部落格書寫之主體建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忻岱、葉秀燕(2008)〈女體的移動與實踐:女性背包客旅行的文獻探討〉,《戶外遊憩研究》21(2): 23-41。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
陳怡伶(2011)《異國情境下女性自助旅行者之阻礙與調適策略》。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偉婷(2009)《旅行「台灣」319鄉與台灣感的建構與想像》。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景威(2006)《傳神:大甲媽祖遶境新聞的產製分析》。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榆沁(2009)《迎風獨奏─女性單人單車環島之旅行的意義》。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鼓應(1972)〈再論「學生運動」〉,《大學雜誌》53: 65-70。陳靜怡(2011)《一雙新的眼睛:發現與探索的旅程》,高雄: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碩士論文。陳靜萱(2012)《旅遊人格特質與旅遊地選擇偏好之相關性研究─以國小教師海外自助旅行者為例》。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耀宏(1992)〈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後初期的動態活動之概況~民國41 年至民國50年之青年動態活動~〉,《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2(14): 177-192。陳耀宏(2001)〈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初期(1952&;#8764;1961)體育活動之比較--以本質、方法為中心〉,《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15: 2-9。陳耀宏、蔡禎雄(1993)〈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全國性動態青年活動之歷史變遷〉,《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5(7): 27-46。傅淑梅(2010)《臺灣女性海外自助旅行經歷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昌憲(2009)《自行車環島者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知覺風險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童一寧(2005)《外省第三代的國家認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黃金麟(2009)《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台北:聯經。
黃信瑜主編(2011)《千里步道,環島慢行:一生一定要走一段的土地之旅》。台北:新自然主義、幸福綠光。
黃敦厚(2007)〈進香禮儀的探討:以大甲媽祖為例〉,《民俗曲藝》158(12): 9-38。黃順星(2010)〈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文學研究》104: 113-160。
葉春嬌(2007)《敘事與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轉折──1994-2004年報紙讀者投書的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廖育信(2007)《全球化對台灣國家認同的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廖和敏(1997)《住遊──找個城市Check In》。台北:麥田。
劉二囍(2014)《陸人甲,路人乙》。台北:信實文化行銷。
蔡逸君(2006)《跟我一起走》。台北:寶瓶文化。
鄭國寶(2010)《臺灣自行車環島自助旅行者的旅遊行為與環境識覺》。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論文。鄭喬月(2007)《鐵騎柔情:臺師大自行車環島活動女性參與者角色衝突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魯文學、蕭麗吉、魯適維(2008)《說走就走!父子徒步環島51天》。新北市:木馬文化。
蕭阿勤(2000)〈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12295;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2): 77-138。
蕭阿勤(2005)〈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1: 97-129。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12295;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蕭健宏(2012)《台灣慢慢走》。台中:白象文化事業。
謝孟珈(2007)《多元與一體的辯證:臺灣環島活動之文化意涵》。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藍鼎元(1958)《東征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蘇碩斌(2010)〈苦難中的享樂:救國團自強活動與台灣觀光社會〉,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精簡版),計畫編號:NSC 98-2410-H-010-006-。
蘇維莉(2007)《非制度化自助旅行者自我實現經驗研究》。台中: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Auge, M. (1999) Non-Place: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 London: Verso.
Auge, M. (1999) Non-Place: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 London: Verso.
Benjamin, W. (1999), The Arcades Project, trans. H. Eiland and K. McLaughl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illig, M. (1995) Banal Nationalism. London: Sage.
Bulter, R. (1992) “Alternative tourism: the thin edge of the wedge,” in V. L. Smith and W. R. Eadington (eds.), Tourism Alternatives: Potentials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p. 31-46).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Cloke, P. and Perkins, H. C. (1998) ‘Cracking the canyon with the awesome foursome: persentations of advanture tourism in New Zealand’,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16(3): 185-218.
Cohen, E. (1972) “Toward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Social Research, 39(1): 164-182.
Cresswell, T. (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de Certeau, M, Ward, G. (2009)《賽杜文選(一)》(林心如譯)。台北:桂冠。
de Certeau, M.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lated by Steven Rendal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oehlemann, M. (1995) Langeweile?: Deutung eines verbreiteten Phanomens.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Edensor, T. (2002) National Identity, Popular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N.Y.: Oxford.
Fox, J. E. (2008) ‘Everyday Nationhood’, Ethnicities, 8(4): 536-563.
Gibson, J. J. (1977)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Gibson, J. J. (1982) (orig. 1938) “A theoretical field-analysis of automobile-driving”, in E. Reed and R. Jones (eds.), Reasons for Realism: Selected Essays by James J. Gibson. Hillsdale and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reider, T. and Garkovich, L. (1994) ‘Landscapes: The Soacial Construction of Nature and Environment’, Rural Sociology, 59(1): 1-24.
Haldrup, M. and Larsen, J. (2010) Tourism, Performance and the Everyday: Consuming the Orient. Oxon: Routledge.
Ireland, M. J. (1989) “Tourism in Cornwall: an Anthropological Case Study”,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Swansea.
Lefebvre, H. (1991)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Translated by John Moore). London : Verso.
Lippard L. (1997) The Lure of the Local: Sense of Plac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Loker-Murphy, L., and Pearce, P. L. (1995) “Young budget travelers: backpackers in Austral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2(4): 819-843.
Palmer, C. (1998)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Experiencing the Nation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3(2): 175-199.
Pearce, D. G. (1992) “Alternative Tourism: Concepts, classfications, and Questions” in V. L. Smith and W. R. Eadington (eds.), Tourism Alternatives: Potentials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p. 15-30).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erkin, H. and Thorns, D. (2011) ‘Gazing or performing? Reflection on Urry’s tourist gaze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experience in the Antipodes’,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16(2): 185-204.
Riley, P. (1988)”Road culture of international long-term budget traveler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2): 313-328.
Seamon, D. (1980) “Body-subject, time-space routines, and place-ballets”, in A. Buttimer and D. Seamon (eds.),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Space and Place (pp. 148-165).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key, M. (2009) ‘The national in everyday life: A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Michael Billig''s thesis of Banal Nationalism’,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57(2): 331-346.
Taussig, M. (1992) The Nervous System, London: Routledge.
Thompson, A. (2001) ‘Nations,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human agency: putting people back into nations’,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9(1): 18-32.
Tilley, C. (1994) A Phenomenology of Landscape: Places, Paths, and Monuments. Oxford: Berg.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ge.
Urry, J. (2007) Mobilitie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Urry, J. (2009) “Aeromobilities and the global”, in S. Cwerner, S. Kesselring and J. Urry (eds), Aeromobilities (pp. 25-38). London: Routledge.
Vergunst, J. L. (2008) “Taking a trip and taking care in everyday life”, in T. Ingold and J. L. Vergunst (eds), Ways of Walking: Ethnography and Practice on Foot. (pp. 105-121). Hampshire, UK: Ash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