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吳經熊的著作
吳經熊著,《法律哲學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吳經熊著,《中西文化論集》,台北:國防部出版,1966。
吳經熊著,《哲學與文化》,台北:三民書局,1971。
吳經熊著,《聖詠譯義初稿》,台北:1975。
吳經熊著,《新經全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0。
吳經熊著,《禪學的黃金時代》(吳怡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吳經熊著,《法學論文選譯集》(洪玉欽譯),台北:文化大學,1978。
吳經熊著,《唐詩四季》(徐誠斌譯),台北:洪範,2003。
吳經熊著,《內心樂園—愛的三部曲》(黃美基等譯),台北:上智,2003。
吳經熊著,〈小德蘭與儒釋道三家的精神〉,《中國天主教文化》,(1974):42-46頁。吳經熊著,周偉馳譯《超越東西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吳經熊著,《內心悅樂之源泉》,台北,東大圖書,1983。
吳經熊著,〈儒家的悅樂精神〉,《哲學與文化》,(項退結譯),台北:三民書局, 2006。
吳經熊著,〈孔子的人文主義與今日世界〉,《現代學術思潮》(朱秉義譯),台北,(1970):1-10頁。
吳經熊著Joy in Chinese Philosophy朱秉義譯,《中國哲學之悅樂精神》,華欣文學叢書,民68。
John C.H. Wu, Beyond East and West, Taipei: Mei Ya Publication, 1969.
John C.H. Wu, Fountain of Justice : A Study in the Natural Law, New York: 1955, Mei Ya Publications Inc. Taipei: 1971.
John C.H. Wu, The Interior Carmel: The Threefold Way of Life, New York: 1953.
John C.H. Wu, Sun Yat-Sen: The Man and His Ideas, Taiwan: Commercial Press, 1971.
二、其他參考書目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民85。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7(2010.11重印)
王邦雄著,《老子哲學》,台北:東大圖書,1983。
田默迪著,《中西文化交談》,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4。
吳怡著,《中庸誠的哲學》,東大圖書,民82。
吳樹德著、張玉華譯,《&;#34990;洞悉我的心:多瑪斯牟敦祈禱精髓》,台北:天主教恆毅月刊,2012年。
李申著,《上帝-儒教的至上神》,台北市:東大圖書,2004。
谷寒松著,《神學中的人學:天地人合一》,台北:光啟,民85。
卓新平著,《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求同與存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7。
林鴻信編,《基督宗教之人觀與罪觀-兼論對華人文化的意義》,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武金正著,《人與神會晤:拉內的神學人觀》,台北:光啟,2000。
秦家懿、孔漢思合撰,吳華主譯,《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台北:聯經出版,民79。
秦家懿著,吳有能、吳華譯,《儒與耶》,台北:文史哲出版,民89。
高亨著,《周易大傳今注》,山東:齊魯書社,1988。
高柏園著,《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1990。
高柏園著,《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張岱年主編,《中華的智慧》,台北:貫雅文化,民80。
郭果七著,《吳經熊:中國人亦基督徒》,台北:光啟文化,2006。
陳鼓應注釋,《老子今注今釋》,北京:商務,2003。
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陳鼓應著,《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2。
陳鼓應著,《莊子註譯及評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7。
陳鼓應著,《道家易學建構》,台北:台灣商務,2003。
傅佩榮著,《傅佩榮解讀大學.中庸》,台北:立緒文化,2012。
傅佩榮著,《傅佩榮解讀老子》,台北:立緒文化,2003。
傅佩榮著,《傅佩榮解讀孟子》,台北:立緒文化,2004。
傅佩榮著,《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緒文化,2002。
傅佩榮著,《傅佩榮解讀論語》,台北:立緒文化,民88。
傅佩榮著,《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台北:天下遠見,2011。
傅佩榮著,《儒道天論發微》,台北:聯經,2010。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2004。
黃克鑣、盧德主編,《基督宗教靈修學史》第一冊,北市:光啟文化,2012。黃冠閔,趙東明主編,《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
黃冠閔主編,《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台北:中研院 文哲所,2010。
黃家城著,趙燕清譯,《中國人的心靈與基督宗教》,台北:光啟文化,2013。
黃進興著,《聖賢與聖徒》,台北市:充晨文化,民90。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
楊慧傑著,《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民83。
潘永達著,《恩寵論 神學與歷史》,台北:光啟文化,2013。
蔡仁厚著,《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台灣學生,民77。
黎志添著,《宗教研究與詮釋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03。
錢穆著,《四書釋義》,台北:國家圖書館,民89。
鐘鳴旦著,《可親的天主:清初基督徒論帝談天》,台北:光啟,民87。
三、期刊部分
杜保瑞,〈中國哲學的真理觀問題〉,《哲學與文化》,2007年4月,第395期:頁101-121。杜保瑞,〈當代老學研究的基本哲學問題解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6月,第184期,頁64-71。
沈清松主編,《詮釋與創造》,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民84。
武金正,〈拉內的奧秘相遇〉,《哲學論集》第三十期,1997年6月,17-36頁。
武金正,〈從哲學觀點論宗教、神學和宗教學相關問題〉,《哲學論集》第三十五期,2002年7月,125-174頁。孫偉著,〈吳經熊研究綜述〉,《寧波大學學報》,第二十三卷第四期。
孫偉著,〈吳經熊研究綜述〉,《寧波大學學報》,第二十三卷第四期。
孫偉著,〈吳經熊與東吳大學〉,《華東政治大學學報》,2008年,145-152頁。
孫偉著〈吳經熊與東吳大學〉,《華東政治大學學報》,2008,145-152頁。
陳文團,〈吳經熊的比較方法〉,《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七期,2000年7月。陳文團,〈馬里旦的整全人文主義〉,(梁瑞祥譯)《哲學論集》,第三十一期,1998年6月,17-44頁。曾建元著,〈跨越東與西-吳經熊的人與法律思想素描〉《台大法學論叢》第三十二卷第三期,1-56頁。
曾春海著,〈孟子性命觀與道德修養論〉,《哲學論集》第十一期,1978年,39-60頁。曾春海著,〈論語中禮儀與仁的關係〉,《哲學論集》第五期,1975年4月,42-56頁。傅佩榮,〈解析孔子的人性觀點〉,《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五卷第二期,1998年2月,106-121頁。傅佩榮,〈孔子對死亡的某種定見〉,《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二卷第四期,2005年4月,61-71頁。四、外文
Granet, Marcel. The Relig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ranslated by Maurice Freedman, (Harper Torchbook published, 1977).
Grenet, Jacques.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Impact, Translated by Janet Lloey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Hans K&;uuml;ng &; Julia Ching,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u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oubleday, 1989.
Julia Ching,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 A Comparative Study,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1977.
Mircea Eliade,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 New York: A Harves, 1959.
Paul K. T. Sih (ed), Chinese Humanism and Christian spirituality: Essays of John C. H. Wu,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 1965.
Pei-Jung Fu,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Taipei: Yeh Chyang Publishing, 1988.)
Tran Van Doan &; Vincent Shen, ed., Morality, Metaphysics and Chinese Culture. Washington D.C.: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1992.
&;#272;o&;agrave;n Trung C&;ograve;n d&;#7883;ch, &;#272;&;#7841;i H&;#7885;c Trung Dung, Hu&;#7871;; Nxb Thu&;#7853;n H&;oacute;a, 1996.
D&;#432;&;#417;ng Ng&;#7885;c D&;#361;ng, L&;ecirc; Anh Minh, Kinh D&;#7883;ch v&;agrave; C&;#7845;u H&;igrave;nh T&;#432; T&;#432;&;#7903;ng Trung Qu&;#7889;c, Nxb Khoa H&;#7885;c X&;atilde; H&;#7897;i, 1999.
L&;yacute; Minh Tu&;#7845;n, L&;atilde;o T&;#7917; - &;#272;&;#7841;o &;#272;&;#7913;c Kinh Gi&;#7843;i Lu&;#7853;n, Tp. HCM: Nxb Ph&;#432;&;#417;ng &;#272;&;ocirc;ng, 2010.
Nguy&;#7877;n Hi&;#7871;n L&;ecirc; (Gi&;#7899;i thi&;#7879;u v&;agrave; ch&;uacute; d&;#7883;ch ), Trang T&;#7917;-Nam Hoa Kinh, Tp. HCM: Nxb V&;#259;n H&;oacute;a, 2008.
Nguy&;#7877;n Hi&;#7871;n L&;ecirc;, Kinh D&;#7883;ch - &;#272;&;#7841;o C&;#7911;a Ng&;#432;&;#7901;i Qu&;acirc;n T&;#7917;, Tp. HCM, Nxb V&;#259;n H&;#7885;c, 1999.
Nguy&;#7877;n Hi&;#7871;n L&;ecirc;, L&;atilde;o T&;#7917; - &;#272;&;#7841;o &;#272;&;#7913;c Kinh, Tp. HCM: Nxb V&;#259;n H&;oacute;a, 1998.
Nguy&;#7877;n Hi&;#7871;n L&;ecirc;, M&;#7841;nh T&;#7917;, Tp. HCM: Nxb V&;#259;n H&;oacute;a, 1996.
Nguy&;#7877;n Hi&;#7871;n L&;ecirc;, M&;#7841;nh T&;#7917;, Tp. HCM: Nxb V&;#259;n H&;oacute;a, 1996.
Thu Giang – Nguy&;#7877;n Duy C&;#7847;n (D&;#7883;ch v&;agrave; b&;igrave;nh ch&;uacute;), L&;atilde;o T&;#7917; - &;#272;&;#7841;o &;#272;&;#7913;c Kinh, H&;agrave; N&;#7897;i: Nxb V&;#259;n H&;#7885;c,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