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史料
《儀禮》;《儀禮注疏(凶禮)》,臺北:臺灣古籍,2001。
《左傳》;《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1981。
《大戴禮記》,《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2005。
《孟子》,收入宋代朱熹編《四書》,臺北:台灣古籍,1996。。
西漢‧劉向《列女傳》,上海:東華師範大學,2012。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商務印書,1979。
《御定全唐詩》(清康熙四十六年御定),北京:商務印書,2006。
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672史部四三十政書類,臺北:商務印書,1983。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735子部四一醫家類,臺北:商務印書,1983。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商務印書,2010。
唐‧鄭氏,《女孝經》(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1991。
唐‧宋若昭、宋若莘,《女論語》,臺大圖書館楊雲萍文庫,郁文堂藏版《閨門必讀女論語》,1910?。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1982。
唐‧李商隱,《義山雜纂》,臺大圖書館藏&;#28152;同治甲子(三)年緯文堂刊本。。
唐‧孫棨,《北里志》,收入《教坊記‧北里志》,東京:平凡社,1992。
唐‧牛僧孺,《玄怪錄》,收入《玄怪錄‧續玄怪錄》,臺北:文史哲,1989。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收入《玄怪錄‧續玄怪錄》,臺北:文史哲,1989。
唐‧張文成,《遊仙窟》;《遊仙窟校注》,北京:中華,2010。
唐‧李白,《李太白集》,臺北;商務印書,1965。
唐‧杜甫,《杜工部集》,臺北:新文豐,1989,叢書集成續編164。
唐‧元稹,《會真記》,北京:中華,1991,收錄於《李娃傳(及其他十種)》。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世界,1986,四庫全書薈要集部364-365。
唐‧孟郊,《孟東野詩集》,臺北:臺灣商務,1965。
〈唐張氏女容成殤墓誌銘〉,唐貞元十七年(801)十二月四日卒,十八年(802)正月二十七日葬,河南洛陽出土,端方舊藏。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存有拓片。
〈唐知縣鐵陳許院事侍御史內供奉賜緋魚帶孫&;#34412;故室河東裴氏墓誌銘並序〉,收入陳長安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第十四冊,天津:天津古籍,1991,頁161。
〈唐許州長葛縣尉鄭君亡室安樂孫氏墓誌銘並序〉,收入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匯編》,上海:上海古籍,1992,頁1959。
〈唐故邢州任縣主簿王君夫人宋氏之墓誌銘并序〉,收入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匯編》,上海:上海古籍,1992,頁839-840。
〈唐故北海范氏夫人墓誌銘并序〉,收入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2001,頁1119。
〈唐河南元府君夫人滎陽鄭氏墓誌銘〉,白居易作,收入《欽定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2002,卷六百八十,頁278-279 。
〈母氏故王夫人(清靜觀)墓誌銘〉,收入《全唐文補遺》,西安:三秦,2006,頁226-227。
〈唐故湖南團練觀察處置等使通議大夫使特節都督潭州諸軍事守潭州剌史中丞賜紫金魚袋贈陜州大都督東平呂府君夫人河東郡君柳氏墓志銘并序〉,收入,《唐文拾遺》,上海:上海古籍,2002,卷二十七,頁396-397。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七刷。
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臺北:藝文,1967,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藝文線裝),陽山顧氏文房。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1990。
宋‧宋敏求,《長安志》,臺灣:臺灣商務,1981。
宋‧陳思編,《寶刻叢編》,上海:商務印書,1937,頁259-260,卷八〈唐代國夫人開佛窟碑〉。
宋‧歐陽脩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七刷。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廣文,1968。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2011。
清‧徐松,《兩京城坊攷》;愛宕元譯注,《唐&;#20001;京城坊攷 長安&;#12392;洛陽》,東京:平凡社,1994。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1990。
二、近人研究
1. 中文著作
乜小紅,《俄藏敦煌契約文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9。
勾利軍,〈唐代東都分司官居所試析〉,《史學月刊》2003年9期,頁37-40。
〈唐代長安、洛陽作為都城和陪都的氣候原因〉,《史學月刊》2002年2期,頁39-43。
方孝廉,〈隋通濟渠與東都洛陽城佈局〉,《華夏考古》2009年3期,頁77-85、119。
毛漢光,〈唐代婦女家庭角色的幾個重要階段〉,《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匯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1,1991年,頁186-195。
〈唐代前半期居住洛陽姓望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學報》7:1(人文分冊),1996。
王曰美,〈唐代貴族婦女婚姻家庭觀念研究〉,《齊魯學刊》2005年2期,頁48-52。
王重明等編,《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1957。
王維坤、張小麗,〈論隋唐洛陽城的設計思想與影響〉,《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24059;4期,2004年7月,頁127-131。
石自社,〈隋唐東都形制佈局特點分析〉,《考古》2009年10期,頁78-85。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余恒,〈是開放,還是悲劇:唐代上層社會婦女婚姻結構試析〉,《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4期,頁96-99。
余輝,《中國巨匠美術叢書‧張萱‧周昉》,北京:文物,1998。
吳敏霞,〈從唐墓誌看唐代女性佛教信仰及其特點〉,《佛學&;#30799;究》11期,2002年,頁256-267。
岑靜雯,《唐代宦門婦女研究》,臺北:文津,2006。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2008。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臺北:三民,2001。
李淑媛,〈唐代的「典賣妻女」現象:以律令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2期,2009年,頁51-80。李樹桐,〈唐人喜愛牡丹考〉《大陸雜誌》39卷1, 2合刊,(臺北:大陸雜誌社),1969年,頁42-66。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2001。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匯編》,上海:上海古籍,1992。
林欣儀,《捨穢歸真:中國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臺北:稻鄉,2008。
竺可禎,〈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科學》1973年第2期,(北京:中國科學雜誌社),1973年。
&;#20931;宗呈,〈神魂、屍骸與塚墓:唐代兩京的死亡場景與喪葬文化〉,臺灣大學博論,2012年。
姚平,《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上海:上海古籍,2004。
姜維公,〈唐代宮女生活述略〉,《&;#64076;會科學戰線》2010年3期,頁57-63。
段塔麗,〈唐代婚姻習俗與婦女地位探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1&;#24059;2期,2002年,頁82-88。
〈論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對女性婚姻家庭觀的影響〉,《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24059;1期,2010年,頁76-83。
《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2000。
洛陽市文物局、洛陽博物館編,《洛陽博物館建館四十周年紀念文集(1958-1998)》,北京:科學,1999。
徐有富,《唐代婦女生活與詩》,北京:中華,2005。
徐金星,黃明蘭主編,《洛陽市文物志》,洛陽:洛陽市文化局,1985。
徐蘋芳,〈唐代兩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考古》,1982年6月,頁647-656。
晏新志,〈唐代婦女服飾文化〉,《文博》2004年1期,頁81-87。
納春英,〈唐代平民女子服飾與生存狀態初探〉,《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1&;#24059;1期,2012年,頁72-77。
《唐代服飾時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
郝春文,《郝春文敦煌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2010。
陝西歷史博物館編,《唐墓壁畫珍品‧懿德太子墓壁畫》,北京:文物,2002。
馬自力,〈唐人筆記小說中的唐代女性:從資料與問題出發的初步考察〉,《文藝&;#30799;究》2001年6期,頁102-106。
馬得志,〈唐代長安與洛陽〉,《考古》183,1982年6月,頁640-646。
高世瑜,《唐代婦女》,西安:三秦,1988。
張金桐、左占平,〈唐代婦女及其地位〉,《寧夏&;#64076;會科學》2006年4期,頁121-123
張金桐、劉雪梅,〈重新解讀唐代婦女地位:從唐代婢女的地位看起〉,《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61&;#24059;4期,2008年,頁479-483。
張國剛,〈唐代寡居婦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35&;#24059;3期,2007年5月,頁307-324。
張國剛、蔣愛花,〈唐代男女婚嫁年齡考略〉,《中國史&;#30799;究(北京)》2004年2期,頁65-75。
張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蘭州:甘肅人民,2007。
張學鋒,《中國墓葬史》,楊州:廣陵書社,2009年。
郭海文,〈唐代公主的家庭生活〉,《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24059;2期,2011年,頁71-78。
陳長安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天津:天津古籍,1991。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2007。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臺北,明倫,1970。《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2001。
陳惠馨,《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 : 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臺北:五南,2007。
陳麗、門玥然,〈唐代上層社會婦女婚姻地位探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3&;#24059;5期,2006年9月,頁110-114。
焦傑,〈從墓誌看唐代婦女崇道的原因〉,《東南文化》2008年3期,頁41-45。
〈談唐代婦女名字的特點〉,《中國史&;#30799;究(北京)》2001年3期,頁79-84。
程義,〈試論隋唐東西兩京佈局差異的成因〉,《考古》2008年12期,頁71-79。
賀官保,《洛陽文物與古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黃正建,《唐代食衣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大,1998年。
楊果、蔣愛花,〈從唐宋性越軌法律看女性人身權益的演變〉,《中國史&;#30799;究(北京)》2006年1期,頁115-126。
楊戟等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萬軍傑,〈從墓誌看唐代女性佛道信仰的若干問題〉,《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 19輯,2002年11月,頁109-121。
〈唐代女性壽命問題探討〉,《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3輯,頁146-174, 2006年12月。
〈唐代夫婦年齡差意探析〉,《紀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2008年。
〈唐代改嫁再嫁女性喪葬問題探討〉,《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5期,頁59-63。
《唐代女性的生前與卒後:圍繞墓誌資料展開的若干探討》,天津:天津古籍,2010。
葛承雍,〈唐宋時代的胡&;#23019;與吳&;#23019;〉,《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3期,頁45-52、96。
路學軍,〈佛學援入與唐代女性的寡居生活:以墓誌為中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6&;#24059;5期,2009年,頁92-96。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臺北:稻鄉,2009。《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
榮新江,〈女扮男裝一唐代前期婦女的性別意識〉,《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香港:三聯),2009。
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2008。
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臺北:五南,2007。
蔣愛花,〈唐人壽命水準及死亡原因試探:以墓誌資料為中心〉,《中國史&;#30799;究(北京)》2006年4期,頁59-76。
鄧小南,《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2003。
鄭雅如,〈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別與漢唐之間的家庭史研究〉,《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2009。
《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2009。
盧建榮,〈從在室女墓誌看唐宋性別意識的演變〉,《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5,1997年,頁15-42。嚴耀中,〈佛教戒律與唐代婦女家庭生活〉,《學術月刊》8期,2004年,頁95-101。
蘇士梅,〈從墓誌看佛教對唐代婦女生活的影響〉,《史學月刊》2003年5期, 84-88。
蘇小華,〈唐代洛陽的地域文化與職官制度〉,《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24059;3輯, 2004年9月,頁43-46。
蘭翠,〈從唐人墓碑文看士女風尚及社會教化〉,《齊魯學刊》2007年4期,頁70-74。
2. 日文著作
大澤正昭,〈唐宋時代&;#12398;家族&;#12392;女性:新&;#12383;&;#12394;視點&;#12398;模索〉,《中國史學》15&;#24059;,2005年9月,頁121-141。
《唐宋時代&;#12398;家族、婚姻、女性:婦&;#12399;強&;#12367;》,東京:明石,2005。
五味充子,〈唐代美術&;#12395;現&;#12428;&;#12383;&;#12427;婦女&;#12398;髮型&;#12395;&;#12388;&;#12356;&;#12390;─開元‧天寶年間&;#12434;中心&;#12392;&;#12375;&;#12390;─〉,《美術史》28,1958年3月,頁125-138。
石見清裕,〈唐代墓誌&;#12398;資料的可能性〉,《史滴》30&;#21495;,2008年12月,頁109-122。
宇都宮美生,〈隋唐洛陽城&;#12395;&;#12362;&;#12369;&;#12427;河川、運河&;#12392;水環境〉,《中國水利史研究》37&;#21495;,2008年,頁16-37。
佐藤武敏,〈唐代&;#12398;洛陽&;#12392;洛水〉,《中&;#22269;史研究》7,1982年,頁3-21。
妹尾達彥,〈隋唐洛陽城&;#12398;官人居住地〉,《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33,1997年。〈&;#24651;愛─唐代&;#12395;&;#12362;&;#12369;&;#12427;新&;#12375;&;#12356;&;#20001;性認識&;#12398;構築─〉,《唐代史研究》6號,2003年8月,頁28-40。
〈九世紀的轉型─以白居易為例─〉《唐研究》13,(北京:北大出版社)
2005年.
松浦友久、植木久行,《長安‧洛陽物語 悠久&;#12383;&;#12426; 王城&;#12398;地(中&;#22269;&;#12398;都城2)》,東京:集英社,1987。
原田淑人,石萬壽譯,〈唐代女子化粧攷〉,《大陸雜誌》40-4,1970年2月,頁28-32。氣賀澤保規編,《洛陽&;#23398;&;#22269;際&;#12471;&;#12531;&;#12509;&;#12472;&;#12454;&;#12512;報告論文集:東&;#12450;&;#12472;&;#12450;&;#12395;&;#12362;&;#12369;&;#12427;洛陽&;#12398;位置》,東京都:明治大&;#23398;東&;#12450;&;#12472;&;#12450;石刻文物研究所,2011。
翁育瑄,〈唐代&;#12395;&;#12362;&;#12369;&;#12427;官人階級&;#12398;婚姻形態:墓誌&;#12434;中心&;#12395;〉,《東洋學報》83&;#24059;2&;#21495;,2001年9月,頁1-29。
〈唐宋墓誌&;#12363;&;#12425;見&;#12383;女性&;#12398;守節&;#12392;再婚&;#12395;&;#12388;&;#12356;&;#12390;:未亡人&;#12398;選&;#25246;&;#12392;&;#12381;&;#12398;生活〉,《唐代史研究》6號,2003年8月,頁41-58。
愛宕元譯注,《唐&;#20001;京城坊攷 長安&;#12392;洛陽 東洋文庫577》,東京:平凡社,1994。
橘英範,〈唐代文&;#23398;&;#12395;&;#12362;&;#12369;&;#12427;醜女:唐詩&;#12395;描&;#12363;&;#12428;&;#12394;&;#12363;&;#12387;&;#12383;女性像〉,《中國中世文學研究》54&;#21495;,2008年9月,頁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