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1.李黎陽著,《德國現代美術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2.陳傳興著,《憂鬱文件》,台北:雄獅圖書,1998。
3.楊小濱著,《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市:麥田出版,2010。
4.潘幡著,《新古典與浪漫主義美術》,台北市:藝術家,2001。
5.蔣勳著,《孤獨六講》,台北:聯合文學,2007。6.劉昌元著,《尼采》,台北市:聯經,2004。
7.顧錚著,《自我的迷宮:藝術家的我》,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8.龔卓軍著,《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出版,2006。
二、中譯書目
1.Baudelaire,Charles Pierre著,郭宏安譯,《惡之華》,新北市:新雨,2012。
2.Benjamin,Walter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10。
3.Benjamin,Walter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4.Benjamin,Walter著,陳永國譯,《德國悲劇的起源》,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5.Bergerson,H.著,蕭聿譯,《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6.Berger,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台北市:麥田出版,2010。
7.Berger,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田出版,2010。
8.Burke,Edmund著,林盛彬譯,《崇高與美之源起》,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1。
9.Burger,Peter著,蔡佩君、徐松明譯,《前衛藝術理論》,台北:時報文化,1998。
10.Chipp,Herschel B.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Ⅰ:從後印象主義到未來主義》,台北:遠流,2004。
11.Chipp,Herschel B.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Ⅱ:從新造形主義到當代藝術》,台北:遠流,2004。
12.Coser,Lewis A.著,邱澎生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期,台北:當代,1993。
13.Danto, Arthur C.著,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 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市:麥田出版,2010。
14.D’Alleva, Anne著,李震譯,《藝術史方法與理論》,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
15.Deleuze, Gilles著,陳蕉譯,《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苗栗縣:桂冠,2009。
16.Deleuze, Gilles著,張宇凌、關群德譯,《康德與柏格森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7.Dube,Wolf-Dieter著,張言夢譯,《表現主義藝術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18.Flam,Jack著,南符彬譯,《馬哲威爾》,台北:錦繡文化企業文庫出版社,1995。
19.Hegel, G.W.F.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20.Hopcke,Robert H.著,蔣韜譯,《導讀榮格》,台北:立緒,1997。
21.Jung,Carl.G著,龔桌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台北:立緒,2013。
22.Jung,Carl.G著,王秋洁譯,《心理的類型 上》,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23.Jung,Carl.G著,王秋洁譯,《心理的類型 下》,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24.Massey, Doreen& Al len, John& Pile, Steve 主編,王志弘譯,《城市世界》,新北市:國立編譯館與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25.Merleau-Ponty, Maurice著,龔卓軍譯,《眼與心》,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7。
26.Moszynska,Anna著,黃麗娟譯,《抽象藝術》,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
27.Nietzsche, Friedrich W.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台北:左岸文化,2005。
28.Oliva, Achille Bonito著,陳國強譯,《國際超前衛》,台北市:遠流,1996。
29.Philip Koch著,梁永安譯,《孤獨》,台北:立緒,2010。
30.Wilcken,Patrick著,梁永安譯,《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新北市:衛城出版,2012。
31.Worringer,Wilhelm著,魏雅婷譯,《抽象與移情》,台北:亞太圖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