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34.204.201.220) 您好!臺灣時間:2021/04/19 18:00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詳目顯示
:::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蔡秉樺
研究生(外文):
Tsai, Bing-Hua
論文名稱:
《虫聚II》 數位仿生於互動聲音裝置之創作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Insect Swarm II”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Digital Bionic in Interactive Sound Installation
指導教授:
林珮淳
指導教授(外文):
Lin, Pey-Chwen
口試委員:
許素朱
、
何俊達
口試委員(外文):
Hsu, Su-Chu
、
Ho, Chun-Ta
口試日期:
2014-01-20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
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新媒體藝術碩士班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數位仿生
、
產生性藝術
、
數位聲音裝置
、
電腦即時運算
、
互動裝置
、
人工生命
外文關鍵詞:
Digital Bionic
、
Generative Art
、
Digital Sound Installation
、
Real-time Computer Operations
、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
Artificial Life
相關次數:
被引用:
7
點閱:513
評分:
下載:59
書目收藏:3
人類發展科技文明,大肆介入自然生態與環境,造成生物基因突變與行為變異,〈虫聚II〉互動聲音裝置乃藉由電腦即時運算所創造之數位仿生蟲影像及聲音來反思此議題,因此文獻探討將包含「數位仿生」於新媒體藝術之研究,如產生性藝術及”The Nature of Code”所討論之程式仿生特性;之後探討數位聲音裝置,如聲音裝置發展及表現類型,最後則針對〈虫聚II〉之創作理念與方法作論述。
本作品〈虫聚II〉互動聲音裝置建構了麥克風裝置邀請觀眾進行發聲,以程式進行聲音轉譯,其音量影響了數位仿生蟲影像之變化,如自然生物之棲息、聚集、騷動、飛竄等行為。此互動過程猶如人類驅趕自然生物,促使牠們從巢穴中急躁流竄,並產生奇特蟲叫聲響,且與觀眾聲產生重疊與變形之音效,藉此作品批判科技對於自然生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Humankind’s development of a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caused wanton disruption of the na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bio-genetic mutations and behavioral variations. The interactive sound installation, “Insect Swarm II”, uses digital images and sounds of bionic insects created by real-time computer operations to reflect on this issue. Therefore, this literature review includes research on digital bionics in new media art, such as generative ar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onic program discussed in The Nature of Code. Afterward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xploration of digital sound installations, such as growth process and expression type of sound installation. Finally, it will discuss the creative concept and methods behind “Insect Swarm II”.
The interactive sound installation, “Insect Swarm II”, features a microphone that invites viewers to come speak out. With programs that conduct audio translations, the volume affects changes in the digital images of bionic insects, such as the natural biological habitats, gatherings, commotion, and other behaviors of flying squirrels. This interactive process is similar to how humankind has been driving away natural organisms, prompting them to flee from their nests and generate unique insect sounds. These sounds distort and overlap with those of viewers. This work serves as a critique of the hug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natural organisms.
目錄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創作研究背景 1
第二節、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創作研究步驟與架構 5
第二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數位仿生」於新媒體藝術之探討 7
一、產生性藝術之探討 8
二、以”The Nature of Code”探討程式仿生之特性 14
三、小結 26
第二節、數位聲音裝置之探討 27
一、聲音裝置之發展 27
二、聲音裝置之表現類型 30
三、小結 38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方法 39
第一節、〈虫聚〉之創作理念與方法 39
一、〈虫聚〉之創作理念 39
二、〈虫聚〉之創作元素與方法 40
第二節、〈虫聚II〉之創作理念與方法 47
一、〈虫聚II〉之創作理念 47
二、〈虫聚II〉之創作元素與方法 52
第四章、展覽紀錄 63
第五章、結論 67
第一節、創作歷程 67
第二節、未來展望 67
參考文獻 69
附錄 72
參考文獻
一、書籍
1.Daniel Shiffman, “The Nature of Code”, The Nature of Code; 1 edition, 2012.
2.林其蔚,《超越聲音藝術》,藝術家出版,2012年。
3.林珮淳主編,《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4.邱誌勇,《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出版,2012年。
5.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合著,《第七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第二自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6.曾毓忠,《電子原音音樂-原理、技術與創作》,東和音樂出版社,2005年。
7.葉謹睿,《數位藝術概論》,藝術家出版,2005年。
8.蔡昭儀、林書民主編,《超級關係:國際科技藝術展》,臺中市臺灣美術館,2013年。
9.譚亮,《Processing互動編程藝術》,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年。
二、期刊論文
1.王柏偉,〈聲音水族館-德語區聲音藝術研究概況〉,《藝術家雜誌》No.433期,藝術家出版,2011年,頁352。
2.李佩玲,《身頻演繹 數位時代的聲音藝術創作與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頁6、23。
3.林珮淳、范銀霞,〈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藝術學報》,第74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3年,頁101。
4.邱誌勇,〈雕塑聲音的視覺姿態:當代台灣聲音裝置的想像與展現〉,《數位藝述第貳號》,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2012年,頁72。
5.胡縉祥,《數位時空記憶 網路互動裝置藝術之創作與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頁13。
6.郭冠英,〈從「噪音」回看「聲音藝術」:藝術理念的生命力與動能〉,《數位藝述第貳號》,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2012年,頁48。
7.郭冠英,〈聲音/藝術的流變與未-淺談當代聲音藝術發展〉,《藝術家雜誌》No.433期,藝術家出版,2011年,頁342、344。
8.曾毓忠,〈聲音藝術、藝術化聲音,當代聲響溯源〉,《數位藝述第貳號》,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2012年,頁25、27、28、34。
9.曾鈺涓,〈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10.曾鈺涓,〈數位藝術中的「程序」系統〉,《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臺澳新媒體藝術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7年,頁68。
11.詹嘉華,《身體構圖 身體軌跡於互動裝置藝術之創作與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頁45。
三、網站
1.《人民網》網站:http://env.people.com.cn/BIG5/16680084.html(2012/11/20)
2.Casey Reas網站:http://reas.com/textile_room(2013/12/20)
3.Chris Sugrue網站:http://csugrue.com(2012/11/20)
4.Golan Levin網站:http://www.flong.com(2012/11/20)
5.Jon McCormack網站:http://jonmccormack.info(2012/11/20)
6.Luigi Russola, L'art des Bruits,Manifeste futuriste: http://luigi.russolo.free.fr/bruits.html(2012/12/01)
7.NoiseFold網站:http://noisefold.com/performance/2013/06/30/alchimia(2012/11/20)
8.Robert Hodgin網站:http://roberthodgin.com(2012/11/20)
9.Thomas Ebert網站:http://www.ebert-photo.com(2012/11/20)
10.Yoon Chung Han網站:http://yoonchunghan.com/portfolio/one.html(2012/11/20)
11.吳文成,《阿特拉斯的部落格》網站: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2007/06/25)
12.林珮淳,《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網站:http://ma.ntua.edu.tw/labs/dalab/director-art-statement-back-to-nature (2013/06/08) 。
13.張雨良,《新紀元周刊》網站:http://mag.epochtimes.com/b5/023/3177p2.htm(2007/05/31)
14.許淑真,《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網站,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Gallery_Content.aspx?n=DBA0D52CDDAE46E5&s=4385E72AD771AAAF(2006/12/08)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
2.
《身頻演繹》數位時代的聲音藝術創作與研究
3.
《身體構圖II》身體軌跡於互動裝置藝術之創作與研究
4.
《數位時空記憶》網路互動裝置藝術之創作與研究
5.
《機械化II》形變於互動裝置藝術之創作與研究
6.
仿生思維應用於環保海報設計之創作研究
7.
運用互動式衍生藝術於新媒體展演空間之研究
8.
《思考矛盾》跨領域互動媒體於古箏之創作與研究
1.
1. 王柏偉,〈聲音水族館-德語區聲音藝術研究概況〉,《藝術家雜誌》No.433期,藝術家出版,2011年,頁352。
2.
1. 王柏偉,〈聲音水族館-德語區聲音藝術研究概況〉,《藝術家雜誌》No.433期,藝術家出版,2011年,頁352。
3.
3. 林珮淳、范銀霞,〈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藝術學報》,第74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3年,頁101。
4.
3. 林珮淳、范銀霞,〈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藝術學報》,第74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3年,頁101。
5.
7. 郭冠英,〈聲音/藝術的流變與未-淺談當代聲音藝術發展〉,《藝術家雜誌》No.433期,藝術家出版,2011年,頁342、344。
6.
7. 郭冠英,〈聲音/藝術的流變與未-淺談當代聲音藝術發展〉,《藝術家雜誌》No.433期,藝術家出版,2011年,頁342、344。
1.
《光朔迷離》 仿生於互動新媒體服裝創作與研究
2.
《關聯之外》科技舞蹈錄像藝術之研究與創作
3.
《Obfuscator》 APP應用於互動裝置創作與研究
4.
仿生使用者介面設計
5.
《Simple Sonic》互動聲音裝置創作與研究
6.
《狂想夜》互動多媒體於舞蹈之跨領域創作與研究
7.
《身體構圖II》身體軌跡於互動裝置藝術之創作與研究
8.
仿生思維在產品造形設計之應用-以生活用品為例
9.
《Color Man》繪本動畫研究與創作
10.
文化意象應用於木質產品設計-以仿生造形為例
11.
《致幻》 3D電腦繪圖與超現實影像之研究創作
12.
《歷史地域》時間與地理座標圖像在互動視覺化之創作與研究
13.
《非墨之舞》互動多媒體與舞蹈之跨領域創作與研究
14.
仿生造形產品之擬真程度與物種對兒童喜好度之影響
15.
汽車仿生設計之探討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