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文宏、李焰(2006)。工作壓力研究綜述。沈陽教育學院學報,8(1),67-70。
內政部統計處(2013)。我國離婚對數變動狀況分析。2013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week.aspx
方晴美(2008)。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王詩淳(2011)。醫院員工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私立中臺技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王麗雅(2008)。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體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世界衛生組織(2013)。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什麼?2013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zh/index.html
丘雪琪(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吉慶萍、黃娟娟(2012)。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管理與自覺疲勞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為例。運動與健康研究,1(2),21-56。江承曉、劉嘉蕙(2008)。青少年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之探討。嘉南學報,34,595-607。
行政院主計處(2009)。性別統計─與女性議題有關之統計專題分析:工作與家庭。2013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 081918204771.doc
行政院主計處(2012年10月)。101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2013年12月3日,取自http://win.dgbas.gov.tw/fies/doc/result/101.pdf
何永彬(2012)。護管理學校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阻礙因素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中原體育學報,1,236-249。何慧菁、張淑惠、曹瑞雲、張梅芳、陳永煌、楊燦(2010)。醫院員工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7(4),239-252。余民寧、鐘珮純、陳柏霖、許嘉家、趙珮晴(2011)。教師健康行為、評價性支持與憂鬱傾向之關係:以主觀幸福感為中介變項。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5,23-48。吳佳蓉、陳俊瑜(2010)。SPA美容從業人員職場壓力與健康促進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7(1),185-204。吳宛玫(2013)。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制控信念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私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吳昇忠(2008)。臺東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吳明隆(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明隆、吳彩鳳(2011)。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3,222-246。
吳俐穎、陳漢瑛(2009)。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老人公寓爲例。(摘要)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35-236。
吳姿瑩、卓俊伶(2003)。健康促進模式與健身運動促進。中華體育季刊,12(1),51-62。吳為恭(2012,7月13日)。怕被告 教師法律研習 4百人創新高。自由時報。2013年11月28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l/13/today-center7.htm
吳慧玲(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不同在職進修方式與其專業成長之比較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呂淑妤(2006)。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33,17-20。
李方薰(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以桃園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私立開南大學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桃園縣。李宗鴻(2011)。台日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李明祝(2008)。臺中市高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課程介入成效之探討。私立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李明憲、胡進益、方晴美(2009)。宜蘭縣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9,35-55。
李欣蓓(2009)。高中職餐飲管理科教師情緒管理、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李美英(2010)。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私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李婧(2009,9月22日)。調查報告:上海八成教師感覺工作壓力重。香港文匯報。2013年12月8日,取自
http://edu.people.com.cn/BIG5/10092138.html
沈東翰(2010)。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況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私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周佳佑(2005)。工作壓力的認識與改善。T&D飛訊,37,1-5。
林子淳、郭富舜(2008)。花蓮縣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運動傳播學刊,1,51-61。林佩貞、林志聖(2009)。國際航線女性空服員之工作壓力與健康情形之調查研究。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31-232。
林佳慧(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評量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林美珠(2007)。老師,你累了嗎?如何應對輔導與管教辦法新制之衝擊。教育研究月刊,164,40-45。林美淑(2008)。高雄市醫院護理人員生命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素英(2010)。臺北市健康服務中心公共衛生工作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淑貞(2008)。台南市高中生生命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淑貞、蘇素美(2010)。台南市高中生生命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153-176。
林淑賢(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小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敬祥(2009)。教師參與進修動機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繼正(2008)。建構空服員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對身心健康狀況影響模式。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17。
邱懷萱、李麗日(2012)。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193-244。金車教育基金會(2006,9月27日)。無私真愛教師問卷調查。大紀元新聞。2013年10月20日,
取自http://news.epoch-times.com.tw/6/9/27/37568.htm
柯詠仁(2012)。高雄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私立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柯澍馨、簡聿悊(2011)。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5,64-82。
洪良慧(2009)。台南市隔代教養國中生學習態度的影響因素。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洪淑真(2013)。台中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分析。私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胡藍文、何雅芳、林碧珠(2012)。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8(4),257-268。范美華、黃娟娟(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高應科大體育學刊,11,65-75。
孫安迪(2010)。吃出免疫力 防癌抗老很容易。聲洋防癌之聲,131,6-9。
徐美鈴(2004)。教師的難為及應為—談國中學生的輔導與管教問題。學生輔導,93,78-89。高郁秀(2010)。健康促進概念的起源。2014年6月10日,取自http://newstart.kingnet.com.tw/blogpostlist.html?cf=2010-07-25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秋發(2013)。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豐原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美珍(2013)。花東地區國中小學特教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張家錚(2013)。北區某技術學院進修部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瀞方(2013)。臺中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研究。私立中臺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教育部(2007)。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2013年12月28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Query.aspx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2013)。性別平等教育法。2013年11月28日,取自https://www.gender.edu.tw/law/index_law.asp
梁畢玲(2006)。國小教師生活型態、專業認同與職涯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莊鎧溫、王怡婷(2010)。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4,215-226。許利綸、賴韻涵(2013)。已婚特教教師工作壓力量表編製及其信、效度之檢驗。家庭教育雙月刊,43,54-70。
許維育(2013)。屏東縣國民中學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動機與成效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許慧卿(2007)。我國終身教育政策執行模式之研究—以終身學習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耀文、鍾志強、蔡瑋娟、黃孟立(2010)。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幼教師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4),80-105。郭怡慧(2012)。臺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聯性之研究—教師復原力與學校支持之調節效果。國立臺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郭耀輝(200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陳正凱(2012)。新北市國小教師知覺少子化影響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安妮(2010)。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臺南地區高中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 (1),138-153。陳宏成(2012)。高雄市原住民地區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運動參與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宏佰、陳宏儒(2009)。花蓮縣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25-226。
陳廷楷(2003)。國小教務主任在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俊瑜、李美英(2010)。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臺北都會區幾家為例。美容科技學刊,7(4),125-152。陳品璇(2013)。台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生活之相關研究。私立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陳昭伶、陳政友、羅惠丹(2009)。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129-152。陳美燕、王明城、邱獻章、吳運東(1995)。桃園地區醫師實施健康促進行為之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4(1),41-50。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隸(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1),14-24。
陳美燕、廖張京棣(1995)。桃園地區護理學生與護理人員執行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護理研究,3(1),6-16。陳貞夙、張淑美(2009)。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175-197。
陳素惠(2005)。教師工作壓力探究。諮商與輔導,229,28-34。陳紹綿、高筱婷、陳建和(2009)。工作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之研究-以臺北市高中女性教師為例。旅遊健康學刊,8(1),37-56。陳綉香、許志賢、黃于庭(201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4),138-159。曾秀香(2013)。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況相關之研究~以嘉義縣中埔鄉為例。私立亞洲大學生物與醫學資訊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黃松元(200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臺北:師大書苑。黃庭郁(2007,5月4日)。壓力大 撐不住 上班快抓狂 「痛苦證明」能請假。中國時報。2013年6月15日,取自http://ca033seed.pixnet.net/blog/post/29766848
黃琨峻(2010)。基層警察主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過勞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研究。私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中華衛誌,16(1),24-36。
黃燕玲(2009)。臺北縣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管理與自覺疲勞感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葉子明、楊健炘、白凢芸(2011)。彰化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2(2),125-138。董貞吟(2006)。教師健康促進。學校體育雙月刊,16(3),65-72。廖志昇(2003)。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a)。101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人數分布概況。2013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doe.taipei.gov.tw/ct.asp?xitem=47289748&CtNode=33665&mp=10400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b)。102學年度臺北市各級學校初步概況。2013年12月2日,取自http://statistic.tp.edu.tw/dialog/statfile9.asp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授課補充規定。2012年11月23日北市教國字第10144022100號函修訂。
臺灣師資培育(2009)。94學年度畢業後三年師資生與非師資生進修情形。師資培育電子報,23。2013年12月3日,取自https://tted.cher.ntnu.edu.tw/?p=424&page=9
劉俐蓉、姜逸群(2005)。臺北市立國中教職員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1),21-32。劉俐蓉、黃松元(2005)。臺北市計程車司機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吸菸、飲酒、嚼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4),203-214。劉美玲(201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性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小教師碩士學位進修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劉捷羚(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管理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私立康寧大學運籌與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劉雅惠(2011a)。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2,77-98。
劉雅惠(2011b)。「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量表」之編製。學校行政雙月刊,74,60-78。
蔡玉董(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蔡昭祝、陳姿蓉(2010)。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東大學暑期碩士在職專班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8,43-55。蔡麗鴻(2009)。父母離婚兒童生活適應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鄭小玉(2005)。花東地區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鄭志成、許志賢、吳秀麗(2008)。工作壓力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6(1),88-103。
蕭順蘭(2002)。臺北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臺北陽明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賴妙純(2014)。應用健康促進模式探討大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賴貞嬌、陳漢瑛(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學校衛生,51,37-52。賴歆怡(2012)。國小離婚單親兒童之多元輔導運作模式。家庭教育雙月刊,37,54-65。
薛承泰(2001年3月)。臺灣單親戶及其貧窮之趨勢分析。「臺灣單親家庭之現況與政策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3年12月3日,取自http://old.npf.org.tw/Symposium/900304-SD-01.htm
謝寶梅(2003)。臺灣教師參與行動研究之趨勢與評析。教育資料集刊,28,389-405。
鍾淑珠(2011)。餐飲從業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生活品質與職場疲勞相關之研究。私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魏美娥(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管理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蘇夏幼(2011)。台南市國小教師職場幽默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私立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英文部分
Beerh, T. A., & Newman, J. E. (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rsonnel Psychology, 31, 665-699.
Boyle, G. J., Borg, M. G., Falzon, J. M., & Baglioni, A. J. (1995).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 stress. 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49-67.
Cannon, W. B. (1932).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a study of English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sychology, 15, 473-489.
Caplan, R. D., Cobb, S., French, J. R. P. Jr., Harrison, R. V., & Pinneau, S. R. Jr. (1975). Job demands and worker health. Ann Arbor, MI: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Chang, C. F., Lin, M. H., Wang, J., Fan, J. Y., Chou, L.N., & Chen, M. Y. (201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riatric Depression and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s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Seniors。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1(2),75-82。
Dewe, P. J. (1986). Coping with work stress: An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 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 33, 27-40.
Folkman, S. (1984). Personal control and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4), 839-852.
Green, L. W., & Kreuter, M. W. (1999).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cological approach (3rd). Mountain View: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Optimizing human esources: A case for preventive health and stress management. rganizal Dynamics, Autumn. 5-25.
Johnson, J. L., Rathet, P. A., Bottorff, J., & Hayduk, L. A. (1993). An exploration of Pender’s health promotion model using LISREL. Nursing Research, 42(3), 132-138.
Klassen, R. M., & Chiu, M. M. (2010). Effects on teachers' self-efficacy and job satisfaction: Teacher gender,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job stres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2(3), 741-756.
Kokkinos, C. M. (2007). Job stressors, personality and burnout i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7(1), 229-243.
Kyriacou, C. (2001). Teacher stres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Review, 53(1), 27-35.
Kyriacou, C., & Chien, P. Y. (2004). Teacher stress in Taiwanese primary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nquiry, 5(2), 86-104.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A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Education Studies, 4, 1-6.
Laffrey, S. C., (1985). Health behavior choice as related to self-actualization and health conceptions. West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7(3), 279-295.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Moracco. J. C., & McFadden, H. (1982). The counsel’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a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9), 549-552.
O'Donnell, M. P. (1986). Defini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1), 4-5.
Pender, N. 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nd). East Norvalk: Appleton & Lang.
Pender, N. J. (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3rd). Norwalk, CT:Appleton & Lange.
Pender, N. J., Walk, S. N., Sechrist, K. R., & Frank-Stromborg, M. (1990). Predict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the workplace. Nursing Research, 39(6), 326-332.
Pithers, R.T. (1995). Teacher stress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ogres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387-392.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the Life. New York: McGraw Hill.
Selye, H. (1983). The stress concept :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 In C. L. Copper (Ed.), Stress research (1-20).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eiten.
Tacon, A., McComb, J., Caldera, Y., & Randolph, P. (2003).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xiety reduction, and heart disease-A pilot study. Family & Community Health Journal, 26(1), 25-33.
Tellenback, S., Brenner, S. D. & Löfgren, H. (1983). Teacher stress: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6, 19-33.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7-81.
Wang, P., Lin, P., Cao, H., Jiao, T., Xu, Y., Gao, F. et al. (2009). The sources of work stress for Chinese high school teacher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7(4), 459-466.
WHO (1986). The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Geneva: WHO.
Zhang, Y., & Yu, Y. (2007). Causes for burnout among secondary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40(5), 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