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0: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萩芬
研究生(外文):Chen, Chiu-fen
論文名稱:精神障礙者就業因素之探討-以中部地區精神復健機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for the mentally-disabled employment ~cases of schizophrenic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s of central area
指導教授:李易駿李易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Yih-Jiunn
口試委員:郭俊巖陳美智
口試委員(外文):Kuo, Chun-YenChen, Mei-Chi
口試日期:2014-01-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精神障礙者專業服務社會支持社區復健服務精神障礙者就業
外文關鍵詞:mentally disordered personprofessional servicessocial support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servicesemployment of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7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在去機構化運動的浪潮以及全球化、藥物科技化的進步等因素,使得精神障礙者的服務需求及政策導向多元。精神障礙者的就業問題,將逐漸成為精神障礙者社區復健領域中的關注焦點。本研究期望能藉由探討精神障礙者在經由社區復健專業服務與家人、朋友、專業人員及雇主或上司的支持之後,影響進入就業市場的程度。因此,本研究以就業為主題,針對台中及苗栗地區開業滿一年之精神復健機構及參與精神復健機構一年以上之精神障礙者為研究對象,以自編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經由普查方式由研究者主持,在各機構人員協助下進行集體施測,共抽樣21家精神復健機構,回收739份問卷。
問卷回收後,資料處理採用信度檢驗、次數百分比、卡方檢定、t檢定等統計方法。經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有以下幾點研究發現:一、精神障礙者個人特徵影響其就業狀況。二、精神復健機構之專業服務對於精神障礙者是否就業有相當影響。三、社會支持對於精神障礙者進入就業市場無影響。四、精神障礙者個人基本特質部分影響專業服務與社會支持。五、曾就業之精神障礙者個人特徵對穩定就業為部份影響。六、專業服務對於曾就業之精神障礙者為部份影響。七、社會支持對曾就業之精神障礙者無差異。八、曾就業之精神障礙者個人特質部分影響專業服務與社會支持。研究建議包括:一、精神障礙者就業宜強化促進。二、專業團隊作為雇主與精神障礙者之間的橋樑。三、增加就業促進措施。四、對精神復健機構促進精神障礙者就業服務之建議。

Due to the wave of the deinstitutional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medicine technology, the services and policies established for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have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The employment issues of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will gradually catch the attention in the domains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possibilities in the job market for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when they receive supports from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 of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agencies, their family, friends, professional staff, and even their employers or supervisor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mployment of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who have been employed for at least one year, in selected mental rehabilitation agencies opened for more than one year, in Taichung and Miaoli areas, as the objects for this survey.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questionnaires and conducted a collective survey with the help of staff in each agency. In total, there were 21 mental rehabilitation agencies participating for samplings, and 739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fter receiving the questionnaire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test, frequency percentage, Chi-square test, and T-test, for analysis and discover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do have influences on their entering the job market.
2.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 of mental rehabilitation agencies have a lot of influences on entering the job market for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3.The social support has no influences on entering the job market for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4.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can partially affect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 of mental rehabilitation agencies and social support.
5.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with work experience have some influences on stable employment.
6.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 of mental rehabilitation agencies have some influences on the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with work experience.
7.The social support has no influences on the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with work experience.
8.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with work experience may partially affect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 of mental rehabilitation agencies and social support.

Recommendations:
1.Employment of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needs to be promoted.
2.Mediators are needed between employers and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3.Improve measures of employment.
4.Suggestions for advancement in employment services for mentally disordered people by rehabilitation agencies.

謝 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 錄V
圖表目次VI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05
第一節 精神障礙者05
第二節 社區復健對精神障礙者之服務08
第三節 社會支持對精神障礙者之影響17
第四節 精神障礙者之勞動就業23
第五節 小結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6
第一節 研究設計36
第二節 研究工具及變項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48
第一節 受訪者概況48
第二節 精神障礙者是否就業之分析59
第三節 精神障礙者是否穩定就業之差異分析78
第四節 小結10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研究建議110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0
第二節 研究討論117
第三節 研究建議123

參考文獻125
附表一 精神復健機構訓練課程與目標134
附表二 問卷調查表137
附表三 編碼簿151
【中文文獻】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9)。98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http://opendoor.evta.gov.tw/sub.aspx?a=0008994&p=0000106
行政院勞委會統計處(2006)。94年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http://dbs1.cla.gov.tw/stat/body94.htm
行政院衛生署(1990)。衛生白皮書-醫療保健計劃。
行政院衛生署(2006)。身心障礙等級。
http://www.mohw.gov.tw/CHT2006/search/search main.aspx?class no=377&level no=1
行政院衛生署(2013)。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年報。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2762
內政部(2012)。統計月報。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內政部(1997)。身心障礙者保護法。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閩地區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孔繁鐘與孔繁錦譯(1998)。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DSMIV Quic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台北:合記。
王欣宜(1998)。智能障礙者的工作社會技能與工作適應。特殊教育季刊,69,17-28。
王建中(2006)。穩定就業精神障礙者之職業抉擇歷程。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朝茂(1990)。社會支持與人際適應關係之研究。教育文粹,20(2),230-247。
王俐絜(2010)。消化道末期癌症病患居家主要照顧者之照顧負荷與其相關性因素探討。國立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史錫蓉(2008)。精神疾病經驗者在時間和工作場域處身位置的標誌。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白倩如(2003)。慢性精神病患社會職業能力、工作環境中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任文香 (1995)。幼兒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任麗華(2011)。影響精神障礙者就業之重要因素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1), 1-23。
江碧純(2006)。雇主僱用精神病患就業經驗之探索。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3)。身心障礙就業轉銜之社區化就業服務理念與實務-作業流程與工作表格使用手冊。
行政院衛生署(1997)。衛生白皮書-跨世紀衛生建設。台北市:衛生署。
行政院研考會(1995)。精神病患醫療服務體系之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何華欽(2011)。輕度精神障礙者就業現況與需求調查:以高雄市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2),95-124。
余漢儀(2009)。從社區復健到社區就業:以台北地區醫院的支持性就業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0,33-61。
向虹蕙(2012)。雇主的進用考量差異之研究: 智能障礙員工vs.精神障礙員工。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秀照(2007)。台中縣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排除社會障礙的就業政策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148 -97。
吳佳音(2009)。慢性精神病患就業成功預測因素:專業人員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吳宜容、蘇純瑩、陸悌、林淑鈐、李佳盈、陳吟星、汪宜霈(2009)。雇主與就服員對影響精神障礙者就業因素之觀點探討。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7(1),38-44
吳秋月(1999)。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及共依附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如分(2005)。中風病患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長期照護雜誌,9,152-170。
呂倩文(2009)。以資源保留理論觀點探討邊緣性人格傾向、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對壓力因應與身心健康的影響─以北區大學學生為例。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呂淑貞(2005)。社區復健中心的服務規劃與品質促進。中華民國精神衛生護理學會精神社區復健中心工作坊。台北:草山職能工作坊。
宋麗玉(2005)。精神障礙者之復健與復元─一個積極正向的觀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1-29。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玉惠(199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育叔(2006)。慢性精神病患就業影響因素之探討。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莞葶(2006)。慢性精神病友努力重回就業軌道之經驗。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家琦(2008)。自閉兒母親的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歷程之關係。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姿蓉(2012)。自閉症患者母親的益處發現、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歷程之關係。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周月清(1994)。 臺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周玉慧與莊義利(1990)。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281-327。
林文惠(2002)。社區成人精神病友就業經驗之探討。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玟玟(1987)。教師A 型行為特質、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媼彩(1994)。臺北市智障青少年母親壓力、身心症狀與資源之探討。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鉦棽與蕭淑月(2005)。社會支持信任關係品質與組織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研究。商管科技季刊,6(3),373-400。
林甡慧(2013)。雇主僱用精神障礙者經驗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雅惠(2011)。乳癌婦女配偶的依附、社會支持與焦慮及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滿艷(1997)。美國精神及病患者職業輔導模式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168-173。
胡海國 (2003)。台灣精神障礙照護發展研討會彙編。台北: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胡海國(1995)。精神分裂症之惡化與生活壓力事件。當代醫學,22(12),83-87。
邱永仁(2006)。初探精神病患之社區醫療照護。台灣醫界,49(4)。
高明珠(199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高迪理(1992)。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1。
高麗芷(2005)。全國精神社區復建中心之現況與特色。載於簡以嘉(主編),台灣社區精神照護研討會─家庭照護與就業服務彙編(71-79頁)。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張倍瑄(2010)。穩定就業精神障礙者的就業支持。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秀媛(2005)。屏東縣在家教育學童家長親職壓力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富美(2008)。精神障礙者之社區照護。台北市衛生季刊,91,38-42。
張鳳航、張珏與鄭雅文(2010)。雇主對精神障礙者之看法與聘用意願: 現況、問題與政策因應。台灣衛誌,30(1),7-12
許美智(2005)。社區化就業於精神病患之應用-就業服務員之觀點。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素彬(2010)。 障礙過程與身心障礙者就業經驗之探討與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0,241-242。
陳玫玲(2004)。身心障礙者的社區照顧—社區支持性就業服務之困境與建議。社區發展季刊,106,245-258。
陳亭華(2002)。醫療資源分配倫理探討---罕見疾病患者家庭之困境與權力。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姵君(2009)。精神障礙者之職業輔導評量報告內容分析:結果運用及影響就業因子之研究。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惠萍(2003)。常體之外-「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雅玲(2008)。慢性精神障礙者活動參與和就業現況之相關性探討。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單小琳(1988)。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單亞麗(1994)。台南市單親家長生活現視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68,171-190。
曾文興與徐靜(1998)。現代精神科醫學。台北:水牛出版社。
曾竹寧(2001)。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曾洙荔(2003)。慢性精神病患社區復健成效探討。慈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馮瑜婷(1993)。住院病童家庭需求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俊勳(2000)。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源協(2000a)。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市:揚智文化。
黃源協(2000b)。社區照顧的理念基礎正常化觀點的分析。東社會工作學報,6(1),20-34。
黃嬡齡(1997)。慢性精神病患社區支持性就業的行動分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楊明仁(2002)。臺灣的社會與憂鬱。學生輔導,80,52-59。
楊明仁(2005)。精神疾病患者之就業經驗及其影響之相關因素探討。載於簡以嘉(主編),台灣社區精神照護研討會─家庭照護與就業服務彙編(105-109頁)。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楊金寶(1990)。癌症病童母親的社會支持系統與病童狀況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明莉(1994)。學齡前自閉兒母親之壓力感受與因應策略。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英堃(1996)。承先啟後-對革新臺北市精神醫療保健的私見。臺北市立療養院民國85年年報,139-142。
董和銳(2003)。身心障礙之概念架構與社會意涵。身心障礙研究,1(1),32-42。
劉素芬(2011)。社會功能與社區慢性精神病人復元之相關性研究-以社區復健中心與康復之家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3,137-180。
鄭秀足(2000)。已婚男女研究生學習與家庭衝突、因應策略及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雅敏(2003)。慢性精神病患的工作經驗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蕭淑貞、黃宣宜與林靜蘭(2005)。社區精神衛生持續性護理的現況和展望。護理雜誌,52(1),11-17。
賴雅琦(2002)。國中生對校園犯罪之被害恐懼感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賴麗娟(2010)。慢性精神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機會開發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佳容與蕭淑貞 (2006)。台灣社區精神復健機構的服務與展望。精神衛生護理雜誌,1(2) ,41-49。
羅淑芬、黃秀梨、劉雪娥、姚開屏(2001)。燒傷病患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灣醫學,6,625-636。
蘇玉帆(2007)。接受社區化就業服務之精障者就業適應追蹤研究—以四個康復之友機構個案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敬文(2009)。頭頸癌存活者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壓力因應歷程之相關研究。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蘇昭如(2003)。臺灣精神障礙者照護發展研討會彙編。摘自:胡海國主編(2003),
23-34。臺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戴鈴容(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過程中就業服務員所面臨的困境和因應之道-以臺北市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英文文獻】
Anthony, W., Cohen, M., Farkas, M., & Gagne, C. (2002).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Boston, US: Center for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Boston University.
Bogat, G. A., Caldwell, R. A., Rogosch, F. A.,& Kriegler, J. A. (1985). Differentiating Specialists and Generalists withi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4, 23-35.
Caplan, R. D.,& Jone, K.W. (1975). Effectts of workload, role ambiguity and type A personlity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heart rate. Journal of appllied psychology,60,713-719.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38(5),300-313.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hen, S. (1988). Psychosocial models of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etiology of psychical disease. Health Psychology, 7, 269-297. doi: 10.1037/0278-6133.7.3.269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Dakof, G. A., & Taylor, S. E. (1990). Victims Perceptions of Social Support: What Is Helpful from Wh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80-89.
Deegan, P. E. (1988). Recovery: The lived experience ofrehabilitation.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Journal, 11(4),11-19.
Dr.Kim MacDonald-Wilson.(2011).Recovery Oriented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社團法人台灣社區精神復健發展協會主辦研討會。P16
Gerard, J. M., Landry-Meyer, L, & Guzellroe, J. (2006).Grandparents randparents raisinggrandchildren: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coping with caregiving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 62(4), 359-383.
Henry, A. D., & Lucca, A. M. (2004). 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to employment:The perspectives of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 and employment service providers. Work, 22(3), 169-182.
Langford, C. P. H., Bowsher, J., Malonely, J. P., & Lillis, P. P. (1997).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alysis. Journal Advanced Nursing,25,95-100.
Lehman, A. F., Goldberg, R. W., Dixon, L. B., McNary, S., Postrado, L., Hackman, A., & McDonnell, K. (2002). Improving employment outcomes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9(1), 165-172.
Nemec, P. B., & Gagne, C. A. (2005). Recovery frompsychiatric disability. Journal of Applied RehabilitationCounseling, 36(4), 3-9.
Pervin, L. (1989). Persons, situations, interactions: the history of a controversy and a discussi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350-360.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Free Press.
Rogers, E. S., Chamberlain, J., Ellison, M. L., & Crean, T. (1997).Aconsumer-con-structed scale to measure empowermentamong users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PsychiatricServices, 48, 1042-1047.
Ruggeri, M.,& Tansella, M. (1995). Evaluating outcome inmental health care.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8(2),116-121.
Schneider, B. (1983). Interac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Staw, B. M. and Cummings, L. L.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 1-31.
Sheryl, P.L. (2001). A theory of online social support.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4(1),60-76.
McGurk, S. R., Mueser, K. T., & Pascaris, A. (2005).Cognitive Training and Supported Employment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One-Year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chizophrenia Bulletin,31(4),898-909.
McGurk, S. R., Mueser K. T., DeRosa, T. J.,& Wolfe, R. (2009). Work, Recovery, and Comorbidity in Schizophren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gnitive Remediation, Schizophrenia Bulletin,35(2),319-335.
Thoits, P. A. (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3, 145-159.
Thoits, P. A. (1983). Multiple identiti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reformulation of the social isolation hypothesi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2:174-187.
Tomberg, T., Toomela, A., Pulver, A.,& Tikk, A. (2005). Coping strategies, social support, life orienta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rain Injury 19(14),1181-90.
Worley, N. K. (1997). Mental health nursing in the community.St. Louis: Mosby-year book,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玫玲(2004)。身心障礙者的社區照顧—社區支持性就業服務之困境與建議。社區發展季刊,106,245-258。
2. 許素彬(2010)。 障礙過程與身心障礙者就業經驗之探討與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0,241-242。
3. 高迪理(1992)。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1。
4. 胡海國(1995)。精神分裂症之惡化與生活壓力事件。當代醫學,22(12),83-87。
5. 邱滿艷(1997)。美國精神及病患者職業輔導模式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168-173。
6. 周月清(1994)。 臺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7. 宋麗玉(2005)。精神障礙者之復健與復元─一個積極正向的觀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1-29。
8. 呂如分(2005)。中風病患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長期照護雜誌,9,152-170。
9. 吳秀照(2007)。台中縣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排除社會障礙的就業政策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148 -97。
10. 余漢儀(2009)。從社區復健到社區就業:以台北地區醫院的支持性就業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0,33-61。
11. 任麗華(2011)。影響精神障礙者就業之重要因素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1), 1-23。
12. 王朝茂(1990)。社會支持與人際適應關係之研究。教育文粹,20(2),230-247。
13. 王欣宜(1998)。智能障礙者的工作社會技能與工作適應。特殊教育季刊,69,17-28。
14. 單亞麗(1994)。台南市單親家長生活現視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68,171-190。
15. 楊明仁(2002)。臺灣的社會與憂鬱。學生輔導,80,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