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小屏(2003)。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設計與實作。臺北市:萬卷樓。
仇小屏(2005)。限制式寫作之理論與應用。臺北市:萬卷樓。
仇小屏(2007)。新式寫作教學導論。臺北市:萬卷樓。
方吉正(2003)。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62。
王玟晴(2010)。國小六年級情境作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研究所,臺北市。王淑俐(1994)。說故事的教育意義。師友月刊,329,26-29。王萬清(1997)。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6),82-100。
何澍(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若女(2003)。讓網路世代的孩子愛上寫作文。康健,61。
吳雪麗(2009)。情境作文教學設計之舉隅。新北市教育季刊,69。
吳銘達、鄭宇珊(2010)。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中等教育,62(3),32-51。
李吉林(1996)。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明傑(1998)。談大姊姐說故事對兒童的影響。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6(1),96-100。
李家同(2009)。天啊!小四考這個?可憐可憐孩子吧。2009/03/07聯合晚報國中小教育文教要聞。上網日期:2014年6月5日,檢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181836
李堅萍(2008)。自我效能激發策略提升陶藝技能學習成效的實驗研究。藝術學報,83,37-57。李漢偉(1996)。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究。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蕙慈(2011)。國小三年級實施情境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屏東縣。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周文君(2001)。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林良(1976)。淺語的藝術。臺北市:國語日報。
林明進(2001)。高中語文表達能力學習手冊。臺南市:南一書局。
林國樑(1988)。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
林連聰、宋秉明、陳思倫(2011)。觀光學概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邱貴發、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臺灣教育,82(6),23-29。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縣。孫麗翎(1988)。國小兒童作文常犯錯誤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徐守濤(1996)。國語科教學法.啟發式的作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徐新逸(1999)。情境教學中教師教學歷程之俗民誌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4),420-435。國家考試國文科專案小組(2002)。國家考試國文科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考選部。
張同廟、柳金財、魏世賢(2010)。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成效的相關因素研究。育達科大學報,23,81-108。張敬宜(2001)。多元學習情境教學模組之研發─以「二氧化碳」主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9(3),235-252。張新仁(1989)。不同學科的認知歷程分析。教育研究,3,43-59。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曉風(2009)。小學念修辭學走共黨老路,2009/03/09聯合晚報國中小教育文教要聞記者姜穎臺北報導。上網日期:2014年6月5 日,檢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181957
張馨云(2000)。說故事教學應用於國小語文課程中之探討。教師之友,41(4),38-43。郭生玉、陳鳳如(1995)。整合性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歷程的影響。師大學報,40,1-35。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修訂版》(二版一刷)。臺北市:五南。
陳立真(2008)。影響餐旅系學生校外實習適應與學習成效因素之分析研究-以澎湖科技大學餐旅系為例。高雄餐旅學報,10(1),41-64。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南宏。
陳厚吉(2003)。數學步道對國中生數學學習的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高雄市。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鳳如(1993)。活動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表現與寫作歷程之實驗效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5),51-67。陳鳳如(1996)。整合性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及其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漸次介入對國小兒童寫作品質的影響。教育研究資訊,1(1),68-81。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
舒國治(1997)。國境在遠方。臺北市:元尊文化。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建瑜 (1999)。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黃郁雯(2005)。情境式問題導向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黃淑玲、張簡坤明(2008)。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對排球動作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3(1),153-168。黃瑞珍(1999)。故事結構分析法在語言學習障礙兒童教學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27,4-10。葉雪枝(1998)。後設認知寫作策略對國小四年級記敘文寫作能力提昇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劉明松(2001)。寫作認知策略教學(CSIW)對國小學童寫作品質影響之研究,臺東師院學報,12,84-117。劉明松(2003)。結構性寫作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童寫作品質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劉藹華(1975)。怎樣講故事。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27,40-42。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文福(1999)。從學習環境的變遷談遠距教學。臺灣教育,577,37-38。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麗珠(2009)。情境式創意作文。臺北市:五南。
潘麗珠等(2010)。速攻引導式情境作文。臺北市:五南。
蔡宜芸(2006)。中等學校小說情境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高雄市。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華華、張雅萍(2008)。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8。蔡榮昌(1979)。作文教學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高雄市。蔡麗芳(1998)。說故事在兒童諮商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4(2),33-39。鄭語謙(2012)。小朋友幸福大調查。講義雜誌,10104。
鄭瓊華(2008)。國民中學情境作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高雄市。賴銳霞(1992)。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講義雜誌(2008)。小朋友幸福大調查。上網日期:2014年6月5日,檢自http://blog.yam.com/GJRID/article/20124379
鍾家瑄(1992)。說故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臺北市。鍾麗文(2003)。職前國小英文教師說故事概念、技巧及風格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嘉義縣。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羅秋昭(2003)。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三版六刷)。臺北市:五南。
Applebee, (1986) . Problems in process approaches: Towar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process instruction.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lon-Vila, L. (1997) . “Storytelling in and ESL classroom.” Teacher Pre K-8,27 (5) ,58-59.
Dworaczyk. S. S. (1999) . The importance of storytelling and dramatization in early literacy experienc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Houston-Clear Lake,Houston.
Ellio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 chang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Foley, M. M.( 2000) . The making of a reader. Language Arts,77 (6),506-511.
Fox,C. ( 1989) . “Children thinking through stories”. English in education,23 (2) ,27-38
Hayes, J. R. (1996) A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and affect in writing. In C.M. Levy and S. Ransdell (Eds.) ,The science of writing.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ellogg,R. T. ( 1997) . Cognitive psycholog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Koehnecke, ( 2000) . Incerasing for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teacher.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well.
Livo, N. T. & Rietz, S. A.( 1986) . Storytell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Littletion. Colo: libraries.
LowenfeldV., & Brittain, L.( 1987) .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 8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ers.
McKernan,J. ( 1991) Action Inquiry: Studied Enactment.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Morrow, L. M. ( 1979) . “Exciting children about literature through creative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Language Arts, 56(3),236-43.
Nelson, J. B. ( 1989) . Storytelling: Lnguage experience for meaning making. Reading Teacher,42 (6),386-390.
Nick Kembel ( 2011) 。老外愛臺灣。臺北市:塞尚。
Parkin, M. (2002) . Tales for coaching: Using stories and metaphors with individuals & small groups. Ingram Pub. Services.
Perl, S, (1979) . The composing process of unskilled college writers.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13, 317-336.
Schon, D.( 1987) .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Smith,M. & Mathur,R. (2009) .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Fantasy: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Education, and Classroom Activities. Research in the Schools,16 ( 1) ,52-63.
Spagnoli, C. ( 1995) . Storytelling: A bridge to Korea. Social Studies, 86(5) , 221-226.
Sunanon W. P. P. ( 2001) .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ve storybook read-alouds on first grader’s literacy development. Unpubl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Oaklan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