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67.1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5 06: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佳瑜
研究生(外文):Chia-Yu Yeh
論文名稱:外籍看護工的充能式教育計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mpowering Education Program for the Foreign Maid
指導教授:趙星光趙星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ng-Kuang Chao
口試委員:王文科陶藩瀛
口試委員(外文):Wen-Ke WangFan-Ying Tao
口試日期:2014-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外籍看護工社會適應充能式教育計劃對話式教學
外文關鍵詞:foreign maidsocial adjustmentempowering education programdialogue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目的是規劃與實施充能式教育,協助解決台灣家庭場域的外籍看護工,所面臨適應不良與工作知能不足的問題,並評估充能式教育的實施成效。研究方法是透過深度訪談,瞭解外籍看護工面臨的適應不良與工作知能不足的問題,設計一個適合外籍看護工的充能式教育活動,藉由充能式教育活動的實施,協助外籍看護工改善適應問題與提昇專業照護方面所需的工作知能。研究者並在充能式教育活動結束後,依據外籍看護工,外籍看護工雇主的訪談回應,以及研究者在研究場域的觀察,對本研究充能式教育計劃進行成效評估。

本研究之外籍看護工充能式教育計劃主要以對話方式進行教學,讓外籍看護工能有發聲與思考的能力。在互動式的對話教學中,藉由研究者的示範教學,能夠與外籍看護工的生活聯結,以激發外籍看護工的學習動機,改善其生活適應與提昇照護知能。

外籍看護工在接受本研究規劃的充能式教育計劃之後,在「生活適應能力的提昇」、「照顧知識與技巧的強化」、「自信心的增加」、「工作態度及價值觀的改變」、「對未來工作的期待」等六個生活適應與工作知能面向方面,都有顯著的改善與強化。外籍看護工與台灣雇主的互動關係改善,雙方的工作滿意度都有所提升,相當程度的解決了外籍看護工生活適應與工作知能不足的問題。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plan and execute the empowering educ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nadaptation and the deficiency of work knowledge the foreign maid face and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it.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f unadaptaion and deficiency of work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foreign maid encounter. An empowering education activity that is appropriate for the foreign maid was designed to support to improve the unadaptation and the working skills required for professional care service. The researcher could evaluate the empowering education activity after it finishes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of the employers and the observation from the researcher.

The empowering education program for the foreign maid was based on dialogue instruc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foreign maid thinking and speaking out for themselves. The interactive dialogue, the demonstration of researcher could connect with lives of the foreign maids to trigger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improve the adaptation and promote the care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promotion of adaptation ab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car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enhancement of confidence’’, ‘the change of working attitude and sense of value’’, and ‘‘the expectation of future work’’, the six aspects of life adaptation and working knowledge and skill, were proved obviously effective for the foreign maid after the empowering education activities were execut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eign maid and their employers and the upgrade of mutual satisfaction could help solve the problems of unadaptation and the deficiency of work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目次…………………………………………………………………………………………i
表次…………………………………………………………………………………………iii
圖次…………………………………………………………………………………………iv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外籍移工的處境……………………………………………………………………9
第二節 外籍看護工在台的生活適應情形…………………………………………………11
第三節 外籍看護工在台的工作適應現況…………………………………………………16
第四節 外籍看護工的充能式教育…………………………………………………………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流程………………………………………………………………2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39
第四節 資料的可信賴度……………………………………………………………………43
第五節 研究倫理……………………………………………………………………………45
第四章 隨時為工作待命的外籍看護工
第一節 同住一個屋簷下的過客、被照顧者與雇主………………………………………47
第二節 無法片刻喘息的勞動者……………………………………………………………54
第三節 被貼標籤的次等外國人……………………………………………………………61
第四節 類家人關係的親近與疏離…………………………………………………………64
第五節 困境與需求的策略…………………………………………………………………69
第五章 互動式教學的充能式教育
第一節 充能式教育活動內容規劃實施……………………………………………………73
第二節 充能式教育活動的情境……………………………………………………………79
第三節 對話中的充能過程…………………………………………………………………82
第六章 日常生活中外籍看護工的充能學習
第一節 走過的痕跡與轉變…………………………………………………………………91
第二節 回首來時路…………………………………………………………………………98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研究者與外籍看護工的充能式教育………………………………………………101
第二節 研究者的反思………………………………………………………………………10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108
二、西文部份………………………………………………………………………………112
附錄
附錄一 初擬訪談大綱………………………………………………………………………115
附錄二 正式訪談大綱………………………………………………………………………11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華百科全書電子典藏版(1983)檢索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usesc.asp?id=7442。
內政部統計處(2012)。檢索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14版)。台北:五南。
王正廷(2005)。台北市交通警察人員工作壓力的正面效應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王美華(譯)(2002)。寫自己的壓力處方(K.B., Matheny & C. J., McCatthy 著)。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作出版於2000年)
王琪珍(2013)。印尼居家看護自覺所需照顧支持之問卷發展與驗證。台灣衛誌,32(2),170-191。
王嵩音(2001)。台灣外籍勞工適應問題與傳播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2-H-032-010)。淡江大學圖書館,新北。
王潔媛(2012)。臺灣長期照顧機構外籍監護工華語教學種子教師之經驗分析。長期照護雜誌,16 (2),159-176。
林容瑋(2012年10月)。臺灣清真飲食的全球在地化研究。發表於「區域研究@臺灣人類學」。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林振春(1996)。外籍勞工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33,2-8。
林菊枝、劉千琪、郭憲文、黃美娜、張麗華、洪麗珍(1999)。主照顧者接受照護指導對居家長期臥床病患照護之影響。護理研究,7(4),363-37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3)。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第十款。檢索自
http:/ /laws.cla.gov.tw/Chi/FLAW/PrintFLaw01.asp?lsid=FL015128&ldate=&beginPos=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我國長期照護需求推估及服務供給現況」報告。臺灣經濟論衡,7(10),54-71。
成露茜(2003)。跨國移工、台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43。
沈玉卿、蔡麗燕、蔡惠華、嚴毋過(2003)。臺北市立醫院「住院病患對病患服務員需求評估」調查,康寧學報,5,19-37。
何青蓉(1999)。成人識字教材教法之研究。高雄:復文。
何青蓉(2007)。成人識字教育的可能性。高雄:復文。
李伯黍(譯)(2002)。心理學辭典(S. R., Arthur著)。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於1985年)
余明助、蔡明田 (1997)。台灣地區外籍勞工跨文適應問題分析。勞資關係月刊,1,156-157
吳麗瑜(2002)。安養護機構外籍看護工充能式在職教育之成效評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吳英旬、曾月霞(2009)。呼吸器居家病人家屬照顧者之生活經驗。長期照護雜誌,13(2),169-189。
吳欣蓓、陸洛、蔡貴丞(2009)。工作壓力與休閒活動對工作後果之雙重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4(2),151-165。
邱永祥(2001)。影響高職特教班畢業生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邱啟潤、許淑敏、吳淑如(2003).居家照護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綜合性需求調查。醫護科技學刊,5(1),12-25。
徐菊容、何宜蓁(2010)。提升外籍看護工執行居家個案照顧技能正確率之方案。長期照護雜誌,14(1),75-87。
馬財專、王慧鈺(2010)。外籍家庭看護工違法使用狀況之探討。就業安全,9(1),122-129。
康月綾、李麗日(2010)。印尼籍家庭看護工在台灣之工作適應與人際適應。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31-64。
張麗春(2009)。台灣地區學校衛生護理人員員工充能對工作滿意度影響研究,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5(2),100-108。
張雅琴(2004)。外籍配偶識字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春興、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德聰(1992)。教師工作生涯壓力的調適。教師天地,57,40-48。
陳伯璋(1988)。敎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
陳宜伶(2012)。新手諮商心理師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陳宗韓(1999)。台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陳妮婉、宋琇鈺、張淑萍、葉明珍、張彩秀(2009)。住院病人接受外籍監護工照護之滿意度探討。澄清醫護管理雜誌,5(2),22-30。
陳美芳、劉曉玫、蔡宗廷、洪敏南、林立人、陳美珠…何啓功(2011)。充能教育訓練對都治關懷員之成效探-以高雄市為例。疫情報導,27(7),81-90。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裡研究, 23,33-48。
許麗雪、陳麗敏、張麗美(2006).老人安養護機構外籍監護工管理-以外籍監護工角度探討。台灣老人保健學刊,2 (2),33-50。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頁。台北:巨流。
賀萍蘭(2006)。護理之家外籍照顧服務員之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其身心健康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學院,台北。
黃梓松(2004)。社會福利機構外籍監護工工作適應外在滿意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6,376-382。
黃宗儀、李紀舍(2011)。近似家人,實非親故:移工情感勞動與影像親密性的文化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2,5-30。
楊雅琪(2009)。新住民女性生育健康充權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
楊國賜 (1992)。當前我國社會教育政策與發展取向。社教雙月刊,44,2-27。
趙守博(1991)。勞工政策與勞工問題。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趙俊明 (2004)。老虎鉗下的我國外籍家事工作者勞動人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劉梅君 (2000)。「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59-90。
曹毓珊(2002)。老人家庭照顧者僱用外籍監護工對照顧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潘淑滿(2003)。質性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鄧運林(1990)。成人教育課程發展模式初探。台北:台灣書店。
鄧運林(1997)。成人教育課程發展理論。高雄:復文。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魏千金(2001)。授權賦能與工作態度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
謝玉玲(2011)。看得見的照護政策、看不見的勞動差異:照顧工作者與勞動場域的檢視。「建國百年、政府再造、經社整合—台灣社會服歷程救、挑戰與未竟事業」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台中。
簡乃卉、徐亞瑛(2000)。住院失能老人之家庭照顧者出院需求的探討。護理研究,8(4),410-421。
羅清旭(1999)。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台北:昭明。
藍佩嘉(2002)。外籍婦女勞工權益報告書。檢索自http://Pclan.social.ntu.edu.tw/html/word/FDWright2.pdf。
藍佩嘉(2004)。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雇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台灣社會學,8,43-97。
藍佩嘉(2006)。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籍勞工的控制與出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4,107-150。
藍佩嘉(2009)。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

二、西文部份:
Adler, N. J. (1983).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research: The ostrich and the tren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2), 226-232.
Cruikshank B. (1999).The will to empower: democratic citizens and other subjects. NY: Comell University Press.
Dawis, R. V. & Lofquist, L. H. (1984).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Freire, P. (1987).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Rio de Janeiro: Paz e Terra.
Freire, P. (2001).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Rio de Janeiro: Paz e Terra.
Kane R. A. (2003). Human resources for long-term care: Lesson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Key policy issues in long-term care(chapter 6). GVA: WHO.
Kirkpatrick, D. L. (1994).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CA: Berrett-Koehler.
Knowles, M.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 (Rev. ed.). CHI: Follett.
Lather, P. (1991). Getting smart: Feminist research and pedagogy with/in the postmodern. NY: Rout ledge.
Mills, G. H. (1993). Levels of abstractions in a case study of educational change. In D. J. Flinders & G. E. Mills (Eds.), Theory and concept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erspectives from the field.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ixon-Ponder, S.(1995). Using problem-posing dialogue in adult literacy education. Adult Learning, 7(2), 10-12.
Oberg, K. (1960). 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thropologist, 7(4), 177-182.
Piatt, G. A., Orchard, T. J., Emerson, S., Simmons, D., Songer, T. J., Brooks, M. M., et al. (2006). Translating the chronic care model into the community: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multifaceted diabetes care intervention. Diabetes Care, 29(4), 811-817.
Priti, S. G. & Gaurav, V. (2012).An Adjustment Process of Expatriate: “U-Curve Theory” (Culture Shock, Acculturation, Adjustment). Meditech’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1(1), 1-9
Rivas, L. M. (2003). Invisible labors: Caring for the independent person. In Global Woman: nannies, maids, and sex workers in the new economy., Barbara Ehrenreich and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eds), 70-84. NY: Metropolitan Books.
Rodwell C. M.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3(2), 305-13.
Sauvy A. (1966)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Sutherland, V. J. & Cooper, C. L. (2000). Strategic stress management: An organizational approach. LON: Macmillan Press Ltd.
Wallerstein, N. & Bernstein, E. (1988). Empowerment education: Freire's ideas adapted to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15 (4), 379-39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潔媛(2012)。臺灣長期照顧機構外籍監護工華語教學種子教師之經驗分析。長期照護雜誌,16 (2),159-176。
2. 王潔媛(2012)。臺灣長期照顧機構外籍監護工華語教學種子教師之經驗分析。長期照護雜誌,16 (2),159-176。
3. 林振春(1996)。外籍勞工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33,2-8。
4. 林振春(1996)。外籍勞工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33,2-8。
5. 林菊枝、劉千琪、郭憲文、黃美娜、張麗華、洪麗珍(1999)。主照顧者接受照護指導對居家長期臥床病患照護之影響。護理研究,7(4),363-375。
6. 林菊枝、劉千琪、郭憲文、黃美娜、張麗華、洪麗珍(1999)。主照顧者接受照護指導對居家長期臥床病患照護之影響。護理研究,7(4),363-375。
7. 吳英旬、曾月霞(2009)。呼吸器居家病人家屬照顧者之生活經驗。長期照護雜誌,13(2),169-189。
8. 吳英旬、曾月霞(2009)。呼吸器居家病人家屬照顧者之生活經驗。長期照護雜誌,13(2),169-189。
9. 邱啟潤、許淑敏、吳淑如(2003).居家照護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綜合性需求調查。醫護科技學刊,5(1),12-25。
10. 邱啟潤、許淑敏、吳淑如(2003).居家照護病患之主要照顧者綜合性需求調查。醫護科技學刊,5(1),12-25。
11. 徐菊容、何宜蓁(2010)。提升外籍看護工執行居家個案照顧技能正確率之方案。長期照護雜誌,14(1),75-87。
12. 徐菊容、何宜蓁(2010)。提升外籍看護工執行居家個案照顧技能正確率之方案。長期照護雜誌,14(1),75-87。
13. 馬財專、王慧鈺(2010)。外籍家庭看護工違法使用狀況之探討。就業安全,9(1),122-129。
14. 馬財專、王慧鈺(2010)。外籍家庭看護工違法使用狀況之探討。就業安全,9(1),122-129。
15. 康月綾、李麗日(2010)。印尼籍家庭看護工在台灣之工作適應與人際適應。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