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駿發(2011)。橘色科技的發展與挑戰。科學發展,463,64-71。
王璦玲(1994)。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549-592。未來十大科技(2014年5月9日)。IDEAPIT。擷取自http://ideapit.net/p2877.html
呂應鐘、吳岩(2001)。科學文學概論。台北市:五民。
吳文龍(2006)。科幻-科學中的幻想、幻想中的科學。科學教育月刊,294,15-22。吳定柏(1996)。漫談科幻百科及科幻定義。科幻世界,1,44。
吳佳蓓(2011)。《蠍子之家》中的反烏托邦現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吳建興(2005)。迎向多元文化教育的挑戰。學生輔導,97,109-115。李明杉(2005)。科技發展史與社會文化關係之分析。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1),23-29。
李迪才(2007)。科幻片微型史-經典模式、再現傳承、詮釋系統。電影欣賞,130(4),10-16。
李薦宏(1995)。形‧生活與設計。台北:亞太。
沈國芳(2005)。觀念與範式—類型電影研究。北京:中國電影。
林志鴻、董娟娟(1999)。社會未來學。台北:華泰文化。
林健群(1998)。晚清科幻小說研究(1904-1911)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科技的範圍(2013年11月12日)。教育部數位教學入口網。擷取自http://content.edu.tw/junior/life_tech/tc_jr/student/course/101/souce03.htm
陳瑞麟(2006)。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台北:三民。
陳瑞麟(2011)。英美哲學、STS、科技與社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4),13-24。陳國華、廖德智(譯)(2008)。未來學研究:價值、客觀、與良善社會(原作者:Wendell Bell)。台北市:學富。
陳國華等(譯)(2004)。未來學導論:歷史、目的與知識(原作者: Wendell Bell)。台北市:學富。
陳儒修(1998)。世紀末主體意識的危機:綜論90年代有關記憶的科幻電影。藝術學報,62,215-219。陳信行(2010)。科技、傳播與科技的傳播。載於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主編),科技社會人:STS跨領域新視界(158-162頁)。新竹市:交大出版社。
陳逸平(2005)。科幻電影的未來學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陳向明(201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正國(譯)(1993)。瞭解庶民文化(原作者:Fiske John)。台北市:萬象。
梁鈺環(2012)。科幻電影的未來預言探悉—以《駭客任務》三部曲為例。國文天地,321,66-71。許瓊文(2007)。科幻電影之科技價值觀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昌財、梅國忠、吳贊鐸、李沿儒、賴沅暉(2012)。科技管理。台北:全華圖書。
張建邦(1984)。預見未來。台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
曾偉禎(譯)(1992)。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原作者:David Bordwell, Kristin Thompson)。台北市:遠流。
傅吉毅(2002)。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黃惠慎(2003)。倪匡科幻小說研究-以〈衛斯理系列〉為主要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黃海(2013)。科學與科幻小說間的交錯,迎向人類未來的想像(2014年03月22日)。Readmoo科科圓桌會講座會。擷取自http://blog.readmoo.com/2013/09/03/mootalk-kerker/
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
葉李華(1998)。開宗明義論科幻。科學月刊,338,99-100。葉李華(2004)。科幻研究學術論文集序。新竹市:交大出版社。
楊字民(2007)。道具演義:科幻電影與新產品設計的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楊家輝(2011)。橘色科技與智慧生活。科學發展,466,30-35。
楊思親(2010)。當奇幻文學遇上改編電影──以國小三年級的閱讀歷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詹若涵(2004)。產品意象與造形特徵之對應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劉光能(2001)。回溯科幻的「圓夢」本質∕人的「追夢」本能--從二十世紀首尾兩部法國影片「月球之旅」與「驚異狂想曲」到科幻影類。電影欣賞,19(2),58-70。韓叢耀(2005)。圖像傳播學。台北市:威仕曼。
戴秀柔(1990)。虛擬未來--科幻電影之敘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羅時成(2000)。科學家的愛情故事--評科幻小說《抉擇》。科學月刊,31(4),356-357。羅頗誠(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原作者:陳儒修)。台北市:萬象圖書。
英文部分
Baker, G. P. (1976). Dramatic Technique. NY: Da Capo Press.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Dator, J. (1994). What Futures Studies, And is Not. Papers de Prospectiva May, 24-47.
Dator, J. (2009). Alternative Futures at the Manoa School.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14(2), 1-18.
Disch, T. M. (1998). The Dreams Our Stuff Is Made of. NY: Simon & Schuster.
Hacker, M., & Barden, R. (1987). Technology in your world. NY: Delmar Publishers.
Hofstede, G. (1983). 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sions: A Research-Based Theor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mong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13(1-2), 46-74.
IBM︰未來5年 5大智慧科技改變世界(2014年5月9日)。自由時報電子報。擷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39416
Inayatullah, S. (2008). Six pillars: Futures thinking for transforming. Foresight, 10(1), 4-21.
Lombardo, T (2005). Science Fiction : The Mythology of the Future. http://www.centerforfutureconsciousness.com/pdf_files/Video/Science%20Fiction%20Outline%202014.pdf
Lombardo, T (2006).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Future: Accelerating into the Future. Learning Tomorrow, Vol. 1, No. 1.
Lopez, D. (1993). Films by Genre. Jefferson: MacFarland & Company, Inc.
Masini, E. B. (1993). Why futures studies? London: Grey Seal.
Michael, D. (1987). The future tells stories. Pp. 75-86 in M. Marien and L. Jennings (eds.), What I Have Learn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Vintage Books.
Ogburn, W. F. (1922). Social change .NY: The Viking Press.
Polak, F. (1973). The Image of the Future. (Translated by Elise Boulding) NY: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9(5), 15.
Reber, A. S. (1985).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New York: Penguin.
Roberts, A (2005).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Schultz, W. L. (2002). Alternative futures. December 11, 20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finitefutures.com/essays/prez/overview.ptt.
Slaughter, R. A. & Bussey, M. P. (2005). Futures thinking of social foresight.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Foresight International.
Sobchack, V. (1997). Screening space: The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film.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Wheelwright, V. (2006) Images of the future. From futureorientation, 3,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