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資料:
Adshead, Lansdale. Dance Analysis, London, UK: Dance Books, 1988.
Dixon, Steve. Digital Performance. London, UK: The MIT Press, 2007.
Don Ihde. Bodies in Technolog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
Foster, Susan Leigh. “Dancing Bodies” Meaning in Motion: New Cultural Studies of Dance.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235-257
Fraleigh , Sondra Horton. Dance and the lived body: A Descriptive Aesthetics.,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87.
Gilbert Simondon,1958, ``Du mode d’existence des objets techniques’’,Paris: Aubier。
Hacker, M. & Barden, R.《Technology in your world》. Albany, NY: Delmar,1987.
Sheets, M. The phenomenology of dance. Madison: The U. of Wisconsin, 1966.
中文資料:
Dufrenne, Mikel(杜夫海納)。孫非譯,《美學與哲學》,台北:五洲發行,1987,p.252。
Dufrenne, Mikel(杜夫海納)。韓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Elam, Keir。王坤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臺北:駱駝,1998,p.20。
Freeland, Cynthia。劉依綺譯,《別鬧了,這是藝術嗎?》(But is it art?),左岸文化2002。
Levinson, Paul。宋偉航譯,數位麥克魯漢 (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貓頭鷹出版社,民國89年。
Marshall McLuhan。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s of Man)。台北:貓頭鷹,2006。
May, Rollo。傅佩榮 ,《創造的勇氣》,臺北:立緒,1994。
Merleau-Ponty, Maurice。《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
Polanyi, Michael(邁可.博藍尼)。許澤民譯,2004。《個人知識 : 邁向後批判哲學》。台北市:商周出版社,2004。
Polanyi, Michael(邁可.博藍尼)。彭淮棟譯,《默會致知,博藍尼演講集》,台北:聯經,民84。。
Robert Sokolowski羅伯.索科羅斯基,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心靈工作坊,2004,p.61。
Shilling, Chris。謝明珊、杜欣欣譯,p.91,《身體三面相:文化、科技與社會》,韋伯出版,2009。
Walter Benjamin。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p.91。
于平,《舞蹈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王岳川,〈現代解釋學之維〉,《文化話語與意義蹤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p199。
平珩,《舞蹈欣賞》,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
伍曼麗主編,《舞蹈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朱立人主編,《舞蹈美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1。
宋祖良,《海德格爾的技術問題及其他文章》,七略,1997。
洪漢鼎,《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
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臺北:文津,2001。
徐婉禎,《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虛擬.實擬》,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p.22。
高宣揚,《存在主義》,台北:遠流,1993。
畢恆達著,〈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p.24。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2002。
傅佩榮,《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聯經,2011,p.289。
湯瑪斯‧華騰伯格編著。〈海德格:藝術卽真理 〉,《論藝術的本質 :名家精選集》,五觀,2003年10月。
項退結,《海德格》,台北市:東大,1989。
楊凱麟著,〈維希留加速2000年(Paul Virilio accelere l’2000)〉,收錄於《消失的美學》,台北揚智,2001。
葉謹睿,數位藝術概論。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2005。
吳垠慧,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 : 科技與數位藝術。文建會:藝術圖書,2003。
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1994。
謝立中,《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上)》,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p.28。
Sokolowski,. Robert(羅伯.索科羅斯基)。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3月。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期刊資料:
田國平,〈影像揮灑舞蹈世界的繽紛〉,《表演藝術》第223期,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1年7月。
林祺政,王雲幼合著,〈台灣當代舞蹈與新數位科技結合支製作探討〉,《台灣舞蹈研究:編舞與演出製作特輯論文集》,台灣舞蹈研究學會,2012,p.74-96。
保羅.維希留著,楊凱麟譯,《消失的美學》,台北市:楊智出版社,2001
施偉隆,〈從現象學的觀點對質性研究的省思〉,新竹教育大學人文會學報,第二卷第一期,2009,p.127-152。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第11期。鄭仕一、蕭君玲、鄭幸洵,〈舞蹈藝術創作之現象學詮釋〉,《大專體育學刊》,第七期,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2005年3月。鄭仕一、蕭君鈴、鄭幸洵ㄝ,〈舞蹈藝術創作之現象學詮釋〉,《大專體育學刊》,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第七卷,第一期,2005年3月。
龔卓軍著,〈身體與科技體現之間:媒體藝術的現象學〉。《視覺藝術》。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第七期,2004,p.93-119。學術論文:
江淑娟,《一位女性諮商師諮商性侵害加害人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p.25。李名正,《過度》---李名正創作思維之《過度》與過渡,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李宗興,真實的幻象——周書毅《S》《0》《1875》的臨在,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2013。林宏璋(2004)。〈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臺灣〉。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
彭子睿,《從一般知覺到審美知覺--一個現象學的進路》,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劉竹晴,肢體延異:「舞蹈空間」舞團作品風格探析,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顏怡寧,《舞蹈編創知識初探:以台灣現代舞之編創教學為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p.130蘇文琪,《W.A.V.E. 城市微幅》- 身體在新媒體時代的存在與消失,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2。網路資料:
Videodance,http://en.wikipedia.org/wiki/Videodance, Wikipedia.
英冠球,《擱與現象學還原之概念》,http://www.hkshp.org/thesis/h99-ying.txt。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鍾振宇,〈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及其與王弼語言觀之一些比較〉http://harmonia.arts.cuhk.edu.hk/~cculture/library/hkshp/z10-gart1.htm
顧世勇,〈科技藝術中虛擬與沉浸的潛在意涵〉,http://www.itpark.com.tw/artist/essays_data/39/266/112。台北:伊通公園ITPARK。
顧世勇。「裝置空間」中的身體、符號與情境(上)。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39/266。台北:伊通公園ITPARK。
顧世勇。「裝置空間」中的身體、符號與情境(下)。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39/272。台北:伊通公園ITPARK。
海德格爾的思想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BE%B7%E6%A0%BC%E5%B0%94%E7%9A%84%E6%80%9D%E6%83%B3#.E6.8A.80.E6.9C.AF.E4.BD.9C.E4.B8.BA.E2.80.9C.E6.A1.86.E6.9E.B6.E2.80.9D。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