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三隅治雄。1985。〈祭りと芸能〉。《日本文化の原像を求めて:日本音楽と芸能の源流》。頁:105-107。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
大島暁雄。2008。〈無形民俗文化財の変化を考える:特に文化財指定との関連で〉。《無形文化遺産研究報告2』》,東京文化財研究所 。
-2009。〈民俗行事の変化とその評価について〉。《無形文化遺産研究報告3》,東京文化財研究所。
大塚映明、安藤和人編。2012。平成二十四年長浜曳山祭大手町壽山,Pp118。
小笠原喜康、並木美砂子、矢島国雄編。2012。《博物館教育論:新しい博物館教育を描き出す》。東京:ぎょうせい。
中島誠一。2010。〈博物館と町づくり-滋賀県長浜市にある二つの博物館事例から〉。《博物館研究》,46(3):16-19。
今岡謙太郎。2008。《日本古典芸能史》。東京:武蔵野美術大学出版局。
公益財團法人長浜曳山文化協會。2011。《歌舞伎からみるお江の時代》。滋賀:長浜市曳山博物館。
-2013。『平成24年度文化遺產を活かした観光振興‧地域活性化事業:長浜曳山祭伝統芸能文化活性化事業報告書』。滋賀:長浜曳山博物館。
王嵩山。1988。《扮仙與作戲》。臺北:稻鄉。
-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臺北:稻鄉。
-2003a。《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稻鄉。
-2003b。〈博物館展示與族群辨識〉。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編,《台灣臺灣平埔族》,頁237-324。臺北:前衛。
-2003c。〈形象、視覺形式與社會〉,《過去就是現在:當代阿里山鄒族文化形式的社會建構》,頁:9-28。臺北:稻鄉。
-2005a。〈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展演專輯〉,《民俗曲藝》,148: 1-5。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2005b。《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書寫》。臺北:稻鄉。
-2005c。〈博物館、全球化與地方性〉。《博物館學季刊》,18(4):5-6。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6。〈導言:文化遺產與城市生活〉,《民俗曲藝》,152:1-8。臺北:施合鄭民文化基金會。
-2007。〈揭露的與隱藏的:台灣臺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1(3): 5-37。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8。〈文化的物件:大洋洲展示廳的博物館誌〉。載:《大洋洲的物件與文化》。王嵩山、楊翎主編。頁11-26。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0a。〈博物館蒐藏的觀點〉。載:《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王嵩山主編。頁:143-166。臺北:國立台灣臺灣博物館。
-2010b。〈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兩種系統與三種專業〉。博聞eMnews,第2期。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2012。〈新博物館與公共博物館學〉,博聞eMnews,第10期。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2012。《博物館與文化》。臺北:遠流。
古家信平、俵木悟、菊池健策、松尾桓一。2009。《日本の民俗9:祭りの快楽》。東京:吉川弘文館。
石森秀三。1999。《博物館概論:ミュージアムの多様な世界》。東京: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
伊藤壽朗。1993。《市民のなかの博物館》。東京:吉川弘文館。
全国大学博物館学講座協議会西日本部会編著。2008。《新しい博物館学》。東京:芙蓉書房。
吉田憲司。1999。《文化の「発見」:驚異の部屋からヴァーチャル‧ミュージアムまで》。東京:岩波。
-2005。〈有形・無形文化遺産とミュージアム─ユネスコにおける無形文化遺産保護条約採択を機に〉。《民博通信》,108:2-3。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館。
-2008。〈有形、無形文化遺產與博物館〉。《文資學報》第四期,頁201-207。臺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
-2009。〈文化資源的思想〉。《文資學報》第四期,頁181-200。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
江韶瑩。2012。〈博物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地域活化〉。載:廖仁義、王嵩山主編。《當地方遇上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頁:17-29。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米田雄介。1998。《正倉院宝物の歴史と保存》。東京:吉川弘文館。
米田實、西川丈雄。2002。〈長浜曳山祭〉。載:長浜市史編纂委員会,《長浜市史第六卷「祭りと行事」》,頁:10-115。滋賀:長浜市役所。
何翠萍。2004。〈從景頗人體圖像談人與物的關係〉。載:《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頁261-333。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光弘。1996。〈參與觀察與參加觀察:以蘭嶼經驗為例略論參與觀察的階段與深度〉。《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集刊》。51:59-72。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書局。
李子寧。2007。〈從「困擾的過去」到「競爭場域」:再思考博物館的典藏與典藏政策〉。《博物館簡訊》,第39期。臺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2011。〈再訪.「接觸地帶」--記奇美原住民文物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奇美文物回奇美」特展〉。《臺灣博物館季刊》,30(2): 4-13。臺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李亦園。2010(1978)。《信仰與文化》。臺北:Airiti Press.
-2010(1984)。〈教育人類學〉。《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54-58。臺北:Airiti Press.
秀平文忠。2002。〈長浜曳山祭の保存・伝承の支援拠点として:曳山博物館の活動と可能性〉。《月刊文化財》,No467: 39-42。
並木城士、中川理。蔡世蓉譯。2008(2006)。《美術館的可能性》。臺北:典藏藝術家。
和崎春日。1976。〈都市の祭礼の社会人類学:左大文字をめぐって〉。《民族学研究》41(1):1-29。東京:日本民族学会。
岩井宏實。1987。《地域社会の民俗学的研究》。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
長浜市史編纂委員会。2000a。《長浜市史第三卷「町人の時代」》。滋賀:長浜市役所。
-2000b。《長浜市史第四卷「市民の抬頭」》。滋賀:長浜市役所。
-2002。《長浜市史第六卷「祭りと行事」》。滋賀:長浜市役所。
-2003。《長浜市史第七卷「地域文化財」》。滋賀:長浜市役所。
施明發。200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博物館教育的啟示〉。《博物館學季刊》,15(2): 25-38。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柄古行人。2013(2010)。林暉鈞譯。《世界史的結構》。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柯秀雯。2011。〈從衝突到合作:淺談博物館的文物歸還問題〉。《博物館與文化》,第一期,頁:103-129。臺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柳田国男、関敬吾。1982。《新版日本民俗学入門》。東京:名著。
段木一行。1998。《博物館資料論と調査》。東京:雄山閣。
胡幼慧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徐典裕、王嵩山。2000。「博物館、知識的管理與想像--數位博物館之建構初探」,《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第三卷第二期。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徐純。2003。《文化載具: 博物館的演進腳步》。臺北: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財團法人長浜曳山文化協會。2009。《曳山のまち》。滋賀:財團法人長浜觀光協會。
馬場憲一。1998。《地域文化政策の新視点:文化遺産保護から伝統文化の継承へ》。東京:雄山閣。
高橋信裕。2001。〈地域博物館における地域学の課題と展望〉。《文環レポート》。第17号。東京:文化環境研究所。
張婉真。2001。〈如何分析博物館展示-研究方法旨趣〉。《博物館館學季刊》。15(3):13-24。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5。《論博物館學》,臺北:典藏。
-2014。《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臺北:臺北藝術大學。
笹原亮二。黃韻璇譯。2011。〈傳統表演藝術能被紀錄嗎?〉。載:黃貞燕主編。《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頁2357-264。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陳佳利。2005。〈社區博物館運動:全球化的觀點〉。《博物館學季刊》,18(4):43-57。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陳其南。2012。〈作為一種思想與生活方式的博物館〉。載:廖仁義、王嵩山主編。《當地方遇上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頁:15-16。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陳茂泰。1997。〈博物館與慶典:人類學文化再現的類型與政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 137-182。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曾信傑。2010。〈國家寶藏:博物館藏品與所有權之省思〉。《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王嵩山主編,頁:109-128。臺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滋賀県長浜市立西中学校,2010。「文化の香り高い学校を目指して──伝統と文化 を尊重する教育を通して」,【特集:伝統と文化を尊重する教育の充実】,《月刊 中等教育資料》,p26-29。東京:学事出版。
滋賀縣立大學人間文化學部地域文化學科編。2012。《長浜曳山祭の芸能:長浜曳山こども歌舞伎および長浜曳山囃子民俗調査報告書》。滋賀:滋賀縣立大學。
滋賀縣長浜市教育委員會編。1996年。《長浜曳山祭總合調查報告書》。滋賀:長浜市教育委員會。
菊池健策。2009。〈山車〉。《日本の美術》,第516号。東京:至文堂。
黃貞燕。2006。〈行政、地方與博物館:試析日本1970年代以降地方公立博物館設置運動的「行政」因素與影響〉。載:《製作博物館》。王嵩山主編。頁303-318。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黃貞燕。2011。〈博物館、知識生產與市民參加-日本地域博物館論與市民參加型調查〉,《博物館與文化》,第1卷第1期,頁5-33,臺北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黃貞燕編著。2008。《日韓無形的文化財保護制度》。宜蘭: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黃應貴。2004。〈導論:物與物質文化〉。載:黃應貴編,《物與物質文化》,頁1-2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應貴編著。1992。《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臺北:正中書局。
廖仁義、王嵩山。2012。〈當地方遇到博物館之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導論〉。載:廖仁義、王嵩山主編。《當地方遇上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頁:9-13。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廖靜如。2006。〈宗教文物蒐藏:神聖與博物館化〉。《博物館學季刊》,20(2):67-80。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漢寶德。2004。《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臺北:田園城市。
福岡正太。詹慕如譯。2011。〈傳統是誰的東西?〉。載:黃貞燕主編。《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頁:226-247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翟振孝。2004。〈當文化傳統成為博物館展示:由非洲的祖先紀念柱談起〉。《歷史文物》。頁127:83-92。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劉婉珍。2007。《博物館館就是劇場》。臺北:藝術家。
橋本章。2009。〈長浜曳山祭における曳山の保存と修復について-祭りのなかで曳山を活かしつづける方途-〉。《無形民俗文化財に関わるモノの保護》。第3回無形民俗文化財研究協議会報告書。東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財機構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無形文化遺産部。
獨立行政法人國立文化財機構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無形文化遺產部。詹慕如譯。2011。〈無形民俗文化財的紀錄〉。載:黃貞燕主編。《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頁:226-247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獨立行政法人國立文化財機構東京文化財研究所。2011。《文化財の保存環境》。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
讚岐幸治。1994。〈第10章学びの風土と環境の創造:生涯学習のまちづくり〉。載:讚岐幸治、住岡英毅編。《生涯學習》。頁152-171。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胡幼慧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英文
Anderson, Benedict. 2010(1999/2006).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
Aplin, Graeme. 2004 (2002). Heritage: Identification,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劉藍玉譯。《文化遺產:鑑定、保存與管理》。臺北:五觀。
Appadurai, Arjun. 2009 (1996). “The production of locality.”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鄭義愷譯。〈生產地方性〉。《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臺北:群學。
Appadurai, Arjun. ed. 1986.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udrillard, Jean. 1968 (1996). Le Systeme des Objets. 林志明譯。《物體系》。臺北:時報出版。
Bennett, Tony. 2007 (1998). “Museums liberal government.” 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 王杰等譯本。〈博物館與治理〉。《本尼特:文化與社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Brown, John S. & Paul Duguid. 2001 (2000). The Social life of Infoarmation. 顧淑馨譯。《資訊革命了什麼?》臺北:先覺。
Burcaw, George Ellis. 2000(1983).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張譽騰等譯,《博物館這一行》,台北:五觀。
Crooke, Elizabeth. 1996. “Museum and Community”. In Macdonald, Sharon, ed., A Companion to Museum Studies, pp.170-185. Oxford: Blackwell.
Dewey, John. 2006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薛絢譯。《民主與教育》。臺北:網路與書。
Dean, David. 2004(1996). Museum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山地秀俊、山地有喜子譯。《美術館‧博物館の展示:理論から実践まで》。東京:丸善。
Duitz, Mindy. 1992. “The Soul of Museum: Commitment to Community at the 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 In Karp, I. & Kreamer, C. M. & Lavine, S. D. Museums and Communities: The Politics of Public Culture. p242-261,. Washington: Smithsonian.
Duncan, Carol. 1998(1995). 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museums. 王雅各譯。《文化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臺北:遠流。
Durkheim, Emile. 1992 (1912).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 桂冠。
Eriksen, Thomas Hylland. 2008 (2001). Small Places, Large Issues: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董薇譯。《小地方大議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Falk, J. H & Lynin D. Dierking. 2002(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林潔盈譯。《博物館經驗》。臺北:五觀藝術。
Geertz, Clifford. 1999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
-2007 (1983).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臺北:麥田。
-2009(1996). After the Fact : Two Countries, Four Decades, One Anthropologist. 方怡潔、郭彥君譯。《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臺北:群學。
Godelier, Maurice. 2011 (2007). Au fondement des societes humaines : ce que nous apprend l''anthropologie. 董芃芃等譯。《人類社會的根基:人類學的重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Goffman, Erving. 2004 (1956/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
Hein, G. E., 1997 (1996) . “Constructiovist Learning Theory.” In Developing Museum Exhibitions for Lifelong Learning, pp30-34。林彩岫譯。〈建構主義者的博物館學習理論〉。《博物館學季刊》,11(4):27-30。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owards a critical pedagogy in museums”. In E. Hooper-Greenhill ed.,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pp. 3-27.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The constructivist museum”. In E. Hooper-Greenhill ed.,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pp. 73-79.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ein, Hilde S., 2000. The museum in transition: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 and London: Smithsonian.
Hooper-Greenhill, E. 1994. Museums and their Visitors. London: Routledge.
-2000. Museums and the Intr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Hudson, Kenneth. 2003(1987). Museums of Influence. 徐純譯。《有影響力的博物館》。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Jones, Jonpaul. 2008. “Introduction: Remembering the Experience of Past Generations”. In. Spruce, Duane B. & Tanya Thrasher, eds. The land has memory: indigenous knowledge, native Landscapes,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pp. 1-8.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Karp, Ivan. 1992. “Introduction: Museums and Communities: The Politics of Public Culture”. In Karp, I. & Kreamer, C. M. & Lavine, S. D. Museums and Communities: The Politics of Public Culture. 1-17. Washington: Smithsonian.
Kopytoff, Igor. 1986.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Arjun Appadurai.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pp. 64-9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ottak, Conrad Phillip. 2009 (2002). Anthropology: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
Kreps, Christina F. 2003. Liberat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museums, curation and heritage preserv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Indigenous Curation, museum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mith, L. & Akagawa, N. ed. Intangible Heritage, p193-208.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The Idea of ‘Pusaka’ as an Indigenous Form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 Kerlogue, Fiona, ed. Performing Objects: Museums, Materi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in Southeast Asia, pp1-14. London: Horniman Museum.
-2006.”Non-Western Models of Museums and Curation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 Sharon Macdonald ed., A Companion to Museum Studies. Pp457-472. UK: Blackwell.
Kuchler, Susanne. 2002. ‘The Anthropology of Art. ’ In: Buchli, Victor. (ed.) The Material Culture Reader. Pp.57-62. Oxford: Berg.
Lidchi, H. 2005 (1997). “The Poetic and the Politics of. Exhibiting Other Cultures .” In Hall, S. ed.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 徐亮、陸興華譯。〈他種文化展覽中的詩學與政治學〉。載:《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頁151-224。北京:商務印書館。
Macdonald, Sharon. 2006. “Collecting Practices”. In Sharon Macdonald ed., A Companion to Museum Studies. Pp. 81-97.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Mead, Margaret. 1970. Culture and Commitment: 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New York: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78. Culture and Commitment: The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in the 1970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Daniel. ed. 1998. Material Culture: Why Some Things Matt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ller, Toby and George Yudice,2006(2002). Cultural Policy. 蔣淑貞、馮建三譯,《文化政策》。臺北:巨流。
Pearce, S. M. 1992. Museums, Objects and Collections: A Cultural Study. Lons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Schieffelin, Edward L.,1985. Performance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merican Ethnologist 12(4): 707-724.
Turner, Victor W. 1982. From Ritual to Theater: 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New York: PAJ P Publications.
-1988.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s.
-2006 (1974).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黃劍波、劉博贊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1975). “Passages, Margins, and Poverty: Religious Symbols of Community.” In Dramas, Field,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s in human socity. pp. 231-271. 劉珩、石毅譯。《戲劇、場景及隱喻:人類社會的象徵性行為》。北京:民族出版社。
Turner, Victor W. & Turner, E. 1993 (1982). “Religious Celebrations.” In Turner, V. ed., Celebrations: Studies in Festivity and Ritual. 方永德等譯。〈宗教慶典儀式〉,載:《慶典》,頁:254-285。上海:文藝。
Waidacher, Friedrich. 2005(1999). Handbuch der Allgemeinen Museologie. 曾于珍、林資傑、吳介祥、林潔盈、桂雅文譯。《博物館學:德語系世界觀點》。臺北:五觀。
White, Leslie. 1990(1949). The Science of Culture: A study of man and civilization. 曹錦清譯。《文化科學:人和文明的研究》。臺北:遠流。
網路資料
文化廳文化財部。日本の伝統文化を未来へ伝える:民俗文化財の保護制度。瀏覽日期:2013/11/25。http://www.bunka.go.jp/bunkazai/pamphlet/pdf/pamphlet_ja_13.pdf
文化廳國指定文化財等Detabase網站之「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長浜曳山祭的曳山行事」。瀏覽日期:2012/9/19。http://kunishitei.bunka.go.jp/bsys/explanation.asp
長浜市政府官方網站。瀏覽日期2014/05/25。 http://www.city.nagahama.shiga.jp/
長浜市曳山博物館網站。2014/06/25。http://www.nagahama-hikiyama.or.jp/
長浜城歷史博物館網站。瀏覽日:2014/05/25。http://www.city.nagahama.shiga.jp/section/rekihaku/index.html
國際博物館評議會網站。瀏覽日期:2014/05/25。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
聯合國科學教育組織網站,瀏覽日期:2014/05/25。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lg=en&pg=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