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原作者:P. Freire)。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70)
方瑜揚(2012)。社區藝術的孵化器: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環境藝術行動之經驗研究(碩士論文)。王文科、王智弘(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本壯(2005)。《民眾參與及社區規劃師運作探討》。九十三年度「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 範計畫」區域學習輔導中心計畫期末報告。台北市:營建署。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 L. Neumen)。台北:揚智。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原作者:M. Lichtman編)。台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9)
余翎瑄(2008)。社區與藝術—藝術進入社區之發展型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臺北市。吳盈潔(2012)。「美術鑑賞」通識課程之對話藝術創作學習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吳慎慎(2007)。藝術介入公共生活—藝術實踐的社群學習。載於吳瑪悧(主編),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83-105頁)。台北市:遠流。
吳慎慎(2012)。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一個社群本位藝術學習社群群。載於吳瑪悧(編),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樹梅坑溪環境藝術動(310-321頁)。新北市: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
吳瑪悧(主編)(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原作者:S. Lacy)。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
吳瑪悧(主編)(2007)。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市:遠流。
吳瑪悧、徐文瑞、張至維、汪雅玲、賴小秋、梁錦鋆、嚴玲娟(譯)(2004)。 爭議的領域:尋找公共藝術的批評性語言(原作者: S. Lacy)。 載於吳瑪悧(主編),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213-229頁)。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
吳瑪悧、謝明學、梁錦鋆(譯)(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原作者:G. Kester)。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4)
呂耀中(2008)。土溝農村藝術歷程——六年的藝術改造之路。載於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台灣社區藝術行動案例調查研究計畫」暨「96年國藝會補助業務相關專題研究——以『社群/社區藝術行動計畫』為探討範疇」研究計畫(頁249-259)。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藝術基金會。
李亞樵(2009)。行動式規劃在農村-以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水水的夢」為例(碩士論文)。李冠朋(2012)。剪黏藝術進入社區的影響-以嘉義縣板頭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周雅容(2008)。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61-80頁)。臺北市:巨流。
林文浹(2008)。營造社區的藝術--土溝農村美感歷程(2001-2006)(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台南縣。林宏璋(2005)。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台北市:博創印藝文化。
林振春(1996)社區學校化、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文化發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155-194頁)。台北市:心理。
林逢祺(譯)(2008)。美學概論(原作者:T. Dabney)。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胡幼慧(2008)。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85-196頁)。臺北市:巨流。
倪再沁(2005)。公共藝術的「公民」論述。藝術家,358,182-189。
倪再沁(2005)。藝術反轉: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張佳薇(2009)。Our Place:對話取向的藝術與人文教學實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臺北市 。
張益源(2010)。藝術進入社區之探討─以桃園縣新屋鄉、觀音鄉及龍潭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 ,1-9。陳其南(2004)。公民美學動起來—專訪文建會主委陳其南。《臺灣光華雜誌》,2004,18。
陳泓易(2007)。當居民變成藝術家:Imposition 與 Disposition 之辯證。載於吳瑪悧(主編),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106-115頁)。臺北市:遠流。
陳泓易(2011)。從社區營造到藝術進入社區的反思與未來發展策略。載於藝術的社會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專輯(246-254頁)。國藝會。
陳金順(譯)(2010)。社區營造的方法(原作者:佐藤滋)。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原著出版年:2004)
陳筱安(2012)。藝術人進入社區:對話性藝術創作的實踐與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陳瓊花(2006)。《公民美學和社會教育之未來展望》。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4:公民美學系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臺北:遠足文化。
黃俊豪(2008)。在農村看見藝術- 台南土溝農村「社區藝術」之經驗(碩士論文)。楊孟麗、謝水南(譯)(2004)。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原作者:J. R. Fraenkel, & N. E. Wallen)。台北市:心理。
楊涵雅(2010)。咱的所在咱的生活-台南市土溝社區的牽手路營造經驗(碩士論文)。萬毓澤(譯)(2007)。再會吧!公共人(原作者:R. Sennett)。台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2003)
葉于璇(2010)。社群藝術創作的特質及其藝術教育意義-以吳瑪悧社群藝術創作為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大學,台北市。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詹雨妮(2007)。社區藝術對社區營造之活化(碩士論文)。廖億美(2006)。藝術介入公共領域的創造性關係-一個台灣環境運動的視野。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台北。
臺東縣關山鎮電光社區發展協會(2012)。臺東縣關山鎮電光社區農村再生計畫:電光發光遊子返鄉(臺東縣政府核定編號:1010196583)。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鄭林佳(2009)。當觀眾變成共同創作者:參與式藝術創作意義探究(1990-2009)(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S. B. Merriam)。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9)
嚴祥鸞(2008)。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63-184頁)。臺北市:巨流。
二、英文文獻
Bourriaud, N. (2002/1997) Relational aesthetics. Dijon, Paris: Le presses du reel.
Mattessich, P. W. & B. Monsey (1997). Community building: What makes it work –A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ful community building. Minnesota: Amherst H. Wilder Foundation.
Neperud, R. W. (1995). Transitions in art education: A search for meaning. In R. W. Neperud (Ed.), Context, content, and community in art education: Beyond postmodernism (pp. 1 – 22).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Townsend, D.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Wiley-Blackwell.
Ulbricht, J. (2005). What is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58(2), 6-12.
三、網路文獻
李靜宜(2008)行動主義與社區藝術的結合—台西蚵貝鑲嵌壁畫案例。取自http://www.ncafroc.org.tw/abc/community-content.asp?Ser_no=176
孫華瑛(2011)。召喚~2010重建生活˙藝術行動。取自http://www.ncafroc.org.tw/abc/community-content.asp?Ser_no=304
印花樂藝術設計工作室(2008)。關於印花樂:取自http://www.inblooom.com/p/abo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