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躲避球協會(2013)。躲避球的由來。2013年10月21日,
取自中華民國躲避球協會
方紫薇(2008)。大一學生網路上不同來源之社會支持、網路沉迷及
孤寂感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 (2),139-168。
方進隆、黃泰諭(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3),451-461。
王保進(2006)。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
社。
王柏森(2009)。慢速壘球參與者之參與動機、團隊凝聚力與社會支
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治平(2005)。中老年人運動社會支持、知覺運動障礙對 運動參
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
院,桃園縣。
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參與
志願服務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縣。
王智賢(2008)。臺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丘前峯(2010)。臺北地區國小巧固球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
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
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志誠(2010)。國小新式十二人制躲避球運動發展現況之探討。2010
年兩岸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1-423)。臺北市:海峽兩岸
體育研究協會。
吳佳玟(2009)。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亭儀(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游泳團隊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
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建霖(2012)。臺南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茂誠(2012)。躲避球訓練對不同動作發展協調之國小學童動作協
調能力及反應時間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臺南市。
周月清(1994)。臺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
刊,5,69-108。
周玉慧(1997)。社會支持之平衡性與身心健康:臺灣青年學生之分
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62-201。
周甘逢、劉冠麟(譯)(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華騰文化。
(R.J.Sternberg &; W.M.Williams, 2002)
林士捷(2012)。新北市國小籃球代表隊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呈樺(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
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秀芬(2002)。絕處逢生-探討921地震喪偶女單親災變後之社會
支持過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建興(2009)。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崇舜(2012)。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瑞卿(2006)。志願工作者心理契約違反對工作滿意及離職意向之
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臺中縣。
林雅卿(2010)。臺中縣國小打擊樂團學童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曉怡(2005)。臺南市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瓊玲(2004)。參與社會團體之成人的工作投入、社會支持與生
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
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瓊慧(1987)。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春源(1994)。躲避球運動傳入臺灣國民小學之歷史考源。體育學
報,18,69-77。
秦振嵩(2011)。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學習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至滿(1986)。體育測量與評價。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淑惠(2008)。高雄市國小桌球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豐盛(2004)。台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教育部體育司(2008)。96年度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作者:臺
北市。
教育部體育司(2009)。97年度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作者:臺
北市。
教育部體育署(2013)。100學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作
者:臺北市。
許碧章(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
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許樹淵(2000)。運動生理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文良(2012)。臺南市國小羽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信勳(2012)。屏東縣國小棒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春蓮(2004)。從成就目標取向談激發學生體育學習動機之道。大
專體育,70,124-129。
陳進祥(2009)。台南縣市國小桌球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南大體
育學報,4,49-63。
陳德順(2009)。全國國小棒球聯賽球員社會支持與學習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慧玲(2011)。國小運動校隊學童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
能及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慶宜(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樂樂棒球的參與動機與
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陸義淵(2010)。國小籃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曾光華、饒怡雲(2008)。行銷學原理。臺北縣:前程文化。
曾明禮(2007)。新式躲避球訓練對學童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馮木蘭、卓俊伶、吳姿毅(2006)。身體活動的效益、影響因素及其
促進榮略。中華體育季刊, 20 ( 3 ) , 1 - 10。
黃玉青(2010)。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及
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
林縣。
黃希庭(2005)。簡明心理學辭典。臺北市:國家出版。
黃俊勳(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信元(2011)。臺北市國小女童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
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市。
黃茂發(2006)。躲避球育樂營對提昇兒童自尊、社交技巧、運動態
度與體適能之準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臺北市。
黃寶園(2010)。社會支持在壓力反應歷程中的中介效果。中華心理
衛生學刊,23(3),401-436。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葉重新(2006)。心理學(簡明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雷文谷、曾明郎、劉智文(2010)。躲避球運動對國小學童之運動效
益。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3),257-263。
劉婉菁(2008)。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中生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蕙如(2003)。大學女性教職員社會網絡與執行乳癌篩檢之關係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鄧瑞芳(2009)。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谷蘭(2012)。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
與身體活動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臺北市。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譯)(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臺北市:
師大書苑。(Jowett,S. &; Lavallee, D., 2007)
蕭夙吟(2006)。國小女性教師運動社會支持、運動參與程度及生活
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
中市。
謝孟瑞(2006)。躲避球運動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身體自我概念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鍾清文(2005)。不同教學活動與性別對班級躲避球比賽的自我效
能、 認知焦慮及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藍升蔚(2012)。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
成績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盟展(2010)。高雄市國小棒球隊選手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Bach, G. (2002). Time out. Park &; Recreation, 37 (6), 60-63.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e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
Publication.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5),300-314.
Crocker, P. R. E. (1992). Managing stress by competitive athletes: Ways
of cop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3, 161-175
Gould, D., &; Petlichkoff. L. (1988).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attrition in young athletes. In F.L. Smoll, R.A. Magill, &; M.J. Ash
(Eds.), Children in sport (pp.161- 178).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Ebel, R. L.(1979).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air, Anderson, Tatham, &; Black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Kidder (1981). Program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PAM).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Title I Evaluation Locally.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ractices(2nd ed). Belmint, CA: Wadsworth.
Sarafino, E. P. (2002).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
(4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