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6:4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許敏綺
研究生(外文):
Min-Chi Hsu
論文名稱:
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民居形式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Study on the form of vernacular dwellings in Chuhuangkeng ,Gongguan Township ,Miaoli County
指導教授:
徐慧民
指導教授(外文):
Hui-Min Hs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
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出磺坑
、
民居形式
、
鄉土建築
外文關鍵詞:
Chuhuangkeng
、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
residential form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641
評分:
下載:135
書目收藏:0
在過去的研究裡,已有許多關於大規模歷史聚落或精美建築物的調查與研究,但對於過去原始社會裡,所自營建構的「鄉土建築」卻經常被忽略,但其實這才是移民者到一個地區開墾的最初特質,也是地方歷史與文化的具體投射。
位於臺灣苗栗公館鄉最南端的出磺坑聚落,便顯示出人類與自然環境所塑造出獨特空間的民居形式。其聚落內民居因應地勢的限制,散落在平緩區域,形成前低後高的散村型態,民居也因為人文、環境與社會變遷的影響,構成極具地方特色的空間。因此為了能夠將其空間做為未來保存或發展的依據,本次研究藉由深入訪談與現場測繪,從繪製的民居平面、配置圖進行與文史資料的比對、分析,藉以探討影響地方鄉土民居形式的因素:
一、首先對於聚落的發展脈絡都需有一定的了解,才可進一步去探討在不同時期、不同族群對於地方民居發展形式的影響。就出磺坑聚落而言,主要影響聚落發展時期,為漢人時期與日治時期。
二、試以探討影響民居形式的因素,地域環境有一定的影響性。出磺坑的褶皺地勢,也造成民居建造可使用土地有限,因此也影響民居的發展形式。
三、由於特殊地質所形成之石油產業,也吸引各時期的統治者於此區域進行開採與建設,因而在許多不同文化與觀念的進入與影響之下,也形成地方多元的民居樣貌。
藉由整體綜觀探討出磺坑地方民居形式多元樣貌與自然環境的條件、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社會結構轉變的關係,記錄下屬於臺灣在地的文化與特色,並提升大家對於地方風格的重視性。
In past studies, large-scale historical settlements or scenic architecture have often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wherea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primitive societies was often ignored. However, it i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that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rritories cultivated by early settlers, and serve as a specific proje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settlement of Chuhuangkeng,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end of Miaoli’s Gongguan Township in Taiwan, is an example of a unique residential form that is integrated into the area’s natural environment. There, residents live scattered across flat regions due to the area’s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ascading village layout.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spaces rich in lo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reated. To establish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preservation or development of such spaces, this study consists of interviews and on-site surveys, as well as comparisons of floor plans and configuration diagrams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for the purpose of analysis.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area’s residential form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Knowledge of the settlement''s development history is required to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eras and demographics affected the local community''s development. For Chuhuangkeng, the Han Chinese and Japanese colonial era were its periods of major development.
2. Regional environment also has a certain effect on shaping residential form. Chuhuangkeng’s fold terrain limited the amount of land settlers could use for building, and thus shaped area’s residential form.
3. The region’s special geology attracted the petroleum industry as well as authorities of each era to develop and mine the area. Furthermore, different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influxes over the years also helped shape the region’s diverse building style.
By providing an overview of the diverse residential form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Chuhuangkeng, and of the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area’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local 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Taiwan, as well as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style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研究動機 1
1-1-2研究目的 2
1-2研究範圍與對象 3
1-2-1研究區域 3
1-2-2研究對象 3
1-3研究方法與流程 4
1-3-1研究方法 4
1-3-2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臺灣傳統建築的發展 6
2-2民居的空間形成 9
2-3鄉土民居的涵義 11
第三章 區域的環境發展 13
3-1自然環境 13
3-1-2氣候與水文 13
3-1-3地形環境 14
3-2地區發展 15
3-2-1歷史脈絡 15
3-2-2交通建設 17
3-2-3宗教設施 19
3-2-4土地利用調查 21
第四章 聚落的脈絡形成 22
4-1聚落變遷 22
4-2聚落的區位與型態 28
4-3聚落的地域關係 30
4-4小結 33
第五章 民居的空間形式 35
5-1民居的外部空間 35
5-1-1民居的方位 36
5-1-2 民居與環境關係 38
5-2民居的內部空間 41
5-2-1民居的類型與規模 43
5-2-2民居內部空間元素 49
5-2-3空間元素的配置 52
5-2-4民居空間的成長 60
5-3民居的空間文化觀念 63
5-4民居的入口意象 66
5-5小結 68
第六章 結論 75
參考文獻 81
附件1 各民居調查表、配置圖、平面圖 84
附件1-1河排豫章堂 85
附件1-2白石下平昌堂-管春嶽宅 94
附件1-3白石下平昌堂-管增源宅 101
附件1-4盪耙崠忠實第 109
附件1-5石油坑余氏民宅 116
附件1-6石油坑蘇氏民宅 122
附件1-7石油坑寶樹堂 128
附件1-8石油坑武功堂 134
附件1-9石油坑羅氏民宅 141
【中文專書】
孫全文、王銘鴻,1987,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夏鑄九,1988,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台北。
徐明福,1993,臺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胡氏圖書出版:台北。
程建軍、孔尚朴,1994,風水與建築,淑馨出版社:台北。
公館鄉志編篡委員會,1994,公館鄉志,公館鄉公所:苗栗。
林會承,1995,台灣傳統建築手冊 形式與做法篇,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林志銘,1995,中介中界,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台北市。
李乾朗,1995,台灣建築百年,台祥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陳板,1998,客家建築在地性與時代性六家庄客家建築與聚落,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桃園縣中壢市。
李乾朗,1999,傳統建築入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顏紀臣,1999,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 第七輯 中國民居第七屆學術會議論文集,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山西。
施添福,1999,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
劉還月,1999,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洪敏麟,1999,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縣。
漢寶德,2001,建築 社會與文化,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台北。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貓頭鷹出版社、果實製作:台北。
徐明福、傅朝卿、張玉璜,2002,台灣之美系列III建築,國立空中大學:台北。
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台北。
孫全文,2004,當代建築思潮與評論,田園城市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李乾朗,2004,台灣建築史,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陳運棟,2006,重修苗栗縣志 卷七 人口志,苗栗縣政府:苗栗。
施添福,2006,台灣地名辭書 卷十三 苗栗縣(上),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南投市。
楊永生、王莉慧,2007,建築百家談古今 地域篇,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中國北京。
紀文榮,2007,重現苗栗縣誌-二十二卷-礦業誌,苗栗縣政府,苗栗。
陳運棟,2007,重修苗栗縣誌,苗栗縣政府,苗栗。
宋德劍,2008,地域族群與客家文化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中國。
漢寶德,2012,建築母語 傳統、地域與鄉愁,天下遠見:台北。
傅朝卿,2013,台灣建築的樣式脈絡,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傅朝卿,臺灣日治時期日本風情建築
【日文書籍】
西和夫,1990,圖解 古建築入門,彰國社:日本東京。
青木義脩、毛利和夫,2001,民家と町並み,山川出版社:日本東京。
【譯本】
拉普普,1985,住屋形式與文化,張玫玫譯,境與象出版社:台北。
Christopher Alexander,1991,建築模式語言,王聽度、周序鴻譯,六合出版社:台北。
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拉普普,1996,建築環境的意義 非語言的交流途徑,施植明譯,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Patrick Nuttgens,1998,建築的故事,顧孟潮、張百平譯,博遠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藤島亥治郎,2000,台灣原味建築,趙芳如譯,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Kenneth frampton, 2003,現代建築史,蔡毓芬譯,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報告書】
夏鑄九、林鍫、顏亮一,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中原大學建築系,2007,日式木造宿舍 修復 再利用 解說手冊,中原大學建築系。
黃俊銘,2008,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保存活化調查研究計畫,中原大學。
黃俊銘,2009,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
中華大學都市與建築計畫學系,2010,公館鄉出磺坑地區文化景觀歷史風貌維護計畫結案報告書,中華大學。
計畫成果報告書,中原大學。
黃俊銘,2012,出磺坑南北寮礦業生活史調查研究出版計畫成果報告書,中原大學。
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2013,苗栗縣出磺坑文化景觀區域保存維護計畫結案報告,國立成功大學。
徐慧民,2013,出磺坑重要聚落民宅基礎測繪暨史料研究計畫結案報告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學術論文】
林泓祥,1989,清末新埔客家傳統民宅空間構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牲壽,1989,清末新埔客家傳統民宅單體建築構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偉立,1990,建築記號學理論架構初探 以清代臺灣合院住宅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福源,1998,台灣常民民居構造類型變遷初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明樺,2002,台灣閩客傳統民宅構造類型之研究 以旗山鎮與美濃鎮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軒。2003,台灣傳統建築型態建構之初探 以設計運算之觀點,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捷,2003,鄉土環境與聚落型態-靜鄉土劇落空間形成分析,太原理工大學。
藍敏男,2004,出磺坑構造地質與水系發展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嘉澤,2006,安平傳統聚落場所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晉,2006,排灣族群石板屋聚落與地質環境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鈺林,2007,台灣閩客街屋構造類型之比較研究 以三峽、大溪、關西、老口湖老街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容菁,2011,族群與地緣對建築類型之影響比較:以彰化縣南部五鄉鎮之民居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
劉國偉,2012,西藏江孜老城聚落與民居研究,重慶大學建築成規學院碩士論文。
【中文期刊】
關華山,1980,臺灣傳統民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9期。
【網站】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http://emap.nlsc.gov.tw/gis/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淡新檔案 http://www.lib.ntu.edu.tw/node/575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閩客街屋構造類型之比較研究--以三峽、大溪、關西、老湖口老街為例
2.
安平傳統聚落場所性之探討
3.
台灣常民民居構造類型變遷初探
4.
清末新埔客家傳統民宅空間構成之研究
5.
台灣傳統合院建築形態建構之初探—以設計運算之觀點
6.
排灣族群石板屋聚落與地質環境之探討
7.
台灣閩客傳統民宅構造類型之研究-以旗山鎮與美濃鎮為例
8.
出磺坑構造地質與水系發育之相關性研究
9.
建築記號學理論架構初探--以清代台灣合院住宅為例
10.
族群與地緣對建築類型之影響比較:以彰化縣南部五鄉鎮之民居為例
1.
程明修,雙階理論之虛擬與實際,東吳法律學報,2004年2月1日。
2.
李家慶,政府採購法「先調後仲」機制與工程仲裁制度之興革,仲裁,第83期, 2007年。
3.
黃立,先調後仲機制下調解程序與仲裁程序之關係,仲裁季刊,第83期,2007年。
4.
羅昌發,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第2項修訂對工程爭議調解實務之影響,仲裁,第83期,2007年。
5.
羅明通,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第2項規定之適用範圍及程序問題,仲裁季刊,第83期,2007年。
6.
顏玉明,公共工程履約爭議協調機制-以「爭議審查委員會」/「爭議裁決委員會」解決工程爭議之芻議」,仲裁,第86期,2008年。
7.
李家慶、蕭偉松,建立國內工程爭議審議委員會機制之芻議,仲裁,第86期,2008年。
8.
李乾朗,1995,台灣建築百年,台祥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9.
關華山,1980,臺灣傳統民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9期。
1.
苗栗出磺坑的油礦能源開採與客家聚落發展
2.
出磺坑周邊地區居民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
3.
從苗栗出磺坑產業製程探討文化景觀保存機制
4.
遊客及居民的環境識覺之探討-以苗栗縣出磺坑為例
5.
苗栗出磺坑石油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
6.
環境色彩圖譜與文化意象—以台南神農街為例
7.
臺灣‧鹿港傳統鉋刀產業發展之研究
8.
遊客對苗栗出磺坑油礦陳列館解說服務需求之研究
9.
彰化銀行臺中本店建築風格形成之探討
10.
以地景書寫塑造臺中市地方感
11.
把路走回來——金瓜石水湳洞聚落文化路徑的社會生產
12.
文化資產做為文化觀光真實性探討-以裕仁皇太子台灣行啟為例
13.
公共論域於文化資產審議機制之研究
14.
書畫現狀修復的理念與應用-以摺扇為例
15.
苗栗縣三義鄉文化產業群聚現象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