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若愚之英文著作(依出版時間排列)
(一)專書
Liu, James J.Y. 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_____,The Chinese Knight-errant,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_____,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 Ninth-Century Baroque Chinese Poet,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_____, Major Lyricists of the Northern Sung,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_____,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_____,Essentials of Chinese Literary Art, (Duxbury:Duxbury Press, 1979).
_____,The Interlingual Critic:Interpreting Chinese Poetry,(Bloomington, 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2).
_____, Language Paradox Poetics: A Chinese Perspective, (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88).
(二)期刊論文
Liu, James J.Y. “Li Shang-Yin''s poem ‘The Memorial Inscription by Han Yu,’” East-West Center Review 1.1 (June 1964):13-20.
______, “Li Shang-Yin''s Poem ‘The Ornamented Zither’(Chin-s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85.2 (April-June 1965): 129-138.
_____,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est: Recent Developments, Current Trends, Future Prospect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xxxv, No.1(Nov. 1975): 21-30.
_____,“ Time, Space, and Self in Chinese Poetry,”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Vol. 1, No. 2 (Jul. 1979):137-156.
二、英文部分(依作者姓名順序排列)
Abrams, Meyer Howard,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Abrams, Meyer Howard, “Imagery,”in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Seventh Edition,(Fort Worth, Philadelphia: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2008).
Burton, Watson, Cold Mountains:100 Poems by the T’ang Poet Han Shan(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 ).
Chang, Yin-nan & Lewis C. Walmsley,Wang Wei: The Painter-Poet(Rutland: VT, 1958 ).
Chow, Tse-tsung, Wen-lin: Studies in the Chinese Humanities(Madison,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68).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Fairbank, John K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8).
Frankel, Han, The Flowering Plum and the Palace Lady: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Poetry(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Hung ,William, 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 ).
Henricks, Robert G., The Poetry of Han Shan-A Complete,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old Mountain(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
Lewis, C. Day, The Poetic Imag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7).
Nienhauser, William H. Jr., Biography and Fiction: A Collection of Comparative Articles on Tang Dynasty Literature(Beijing: Zhonghua Shuju, 2007).
Obata, Shigeyoshi, 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New York: EP Dutton & Co, 1928).
Owen, Stephen, The Poetry of Meng Chiao and Han Yu(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
_____,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
_____,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1).
_____, 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Essays in Mid-Tang and Literary Culture(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_____,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Beginnings to 1911(New York:W. W. Norton & Co, 1997).
_____, 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827-860)(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ound, Ezra, Cathay(London: Elkin Mathews, 1915).
Wells, Williams Samuel, The Middle Kingdom(New York & London: Wiley &Putnam,1848).
Yu, Pauline ,Poetry of Wang Wei(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三、中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專書
王曉路:《中西詩學對話——英語世界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王曉路:《北美漢學界的中國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王萬象:《北美華裔學者中國古典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溪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江嵐:《唐詩西傳史論:以唐詩在英美的傳播為中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侯且岸:《當代美國的“顯學”——美國現代中國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徐志嘯:《北美學者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張淑香:《李義山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
張仁青編纂:《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2006年)。
﹝清﹞馮浩譜,張采田箋:《玉溪生年譜會箋》(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1976年)。
邱霞:《中西比較視域下的劉若愚及其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
楊柳:《李商隱評傳》(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詹杭倫:《劉若愚:融合中西詩學之路——跨文化溝通個案研究叢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董乃斌:《李義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東大,2005年)。
鍾玲:《美國詩與中國夢》(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鄭敏:《英美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
顧翊群:《李商隱評論》(臺北:中華詩苑,1958年)。
蘇雪林:《李義山戀愛事跡考》(北京:北新書局,1927年)。
(二)期刊論文
王富仁:〈象徵性結構——李商隱〈錦瑟〉賞析〉,《名作欣賞》1991年第3期。
王澤文:〈繪有限之象,蘊不盡之意——談李商隱詩的多重美感效應 〉,《文史知識》1994年第8期。
王燦:〈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詩風及其對宋詩的影響〉,《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
王靖宇:〈西學中用--重讀劉若愚先生《中國詩學》有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8。王萬象:〈北美華裔學者的中國古典詩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8年12月),頁35-109。王曉景:〈論李商隱愛情詩中的缺憾美〉,《凱裡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2011年4月),頁117-120。
朱振琪:〈商隱朦朧抒情詩辨析兼論詩人〉,《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安身春:〈李商隱的「無題」詩新解〉,《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任誠剛:〈“對句” 詩歌、詩人及譯家作品賞析〉,雲南農業大學學報(2011年5月),頁106-110。
李歐梵:〈我的盲點和偏見——紀念劉若愚先生〉, 載台北《中國時報》,1987年5月26日。
余恕誠:〈晚唐兩大詩人群落及其風貌特徵〉,《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余恕誠:〈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及其對心靈世界的表現——兼談李詩研究的方法問題〉,《文學遺產》1997年第2期。
〔美〕李珍華:〈胡天漢月方諸:簡介美國東方學會〉,《國際漢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95年),頁488。
李哲賢:〈美國漢學研究的概況〉,《文理通識論壇》第1期(1998年6月),頁1。
李金星:〈詞學研究方法和文學理論的思考──以胡適劉若愚為例〉,《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7期(2009年9月),頁1-30。呂怡菁:〈衰殘悲冷之境」的距離觀照與美感昇華——李商隱詩超脫生命悲感的藝術境界〉,《漢學研究集刊》第15期(2012年12月),頁55-96。
周策縱:〈論詩小札--與劉若愚教授論李商隱「無題」詩書〉,《大陸雜誌》第41卷第12期(1970年12月),頁1-2。周振甫:〈李商隱詩的藝術特色淺談〉,《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1期。
侯且岸:〈費正清與中國學〉,《國際漢學漫步》上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頁6。
孫金榮:〈潛沉的擴張的隱喻——李商隱「無題」詩意象的主要表現形式〉,《齊魯學刊》1997年第2期。
梅祖麟、高友工:〈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中外文學》第1卷第10-12期(1973年3-5月)。梅祖麟、高友工:〈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中外文學》第4卷7-9期(1975年12月-1976年2月)。夏志清:〈東夏悼西劉——兼懷許芥昱〉, 載台北《中國時報》,1987年5月25、26日。
張隆溪:〈錢鍾書談比較文學與「文學比較」〉《讀書》1981年第10期,頁132-138。
張文飛:〈從新批評角度論李商隱詩之藝術魅力〉,《浙江師大學報》1997年第1期。
費正清:〈70年代的任務〉,《美國歷史評論》第74卷第3期(1969年2月)。
邱燮友:〈詩歌意象的表現〉,《幼獅文藝》第47卷第6期(1978年6月),頁31。黃慶萱:〈劉若愚「中國文學本論」架構方法析議〉,《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6月),頁271-306。荊立民、荊虎:〈論李商隱詩歌中的“殉道”精神及審美特徵〉,《東嶽論叢》1999年第4期。
楊明:〈古籍中「意象」語例之觀察〉,《漢唐文學辨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頁402。
趙忠山:〈李商隱無題詩的空白結構及其模糊特徵〉,《農墾師專學報》1997年第3期。
董乃斌:〈精神自由的強烈呼喚——論李商隱詩的主觀化傾向〉,《江海學刊》1989年第1期。
劉若愚:〈李商隱詩評析〉,《清華學報》第7卷第2期(1969年8月),頁120-144。劉若愚著,方瑜譯:〈李商隱詩的境界〉,《幼獅月刊》第37卷第1期(1973年1月),頁60-67。
劉若愚著,方瑜譯:〈李商隱詩的用語〉,《幼獅月刊》第38卷第1期(1973年7月),頁4-16。劉若愚著,杜國清譯:〈做為境界和語言之探索的詩〉,《幼獅文藝》第44卷第2期(1976年8月),頁4-16。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的傳統詩觀〉,《幼獅月刊》第44卷第3期(1976年9月),頁14-21。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西文學理論綜合初探〉,《現代文學》復刊第4期(1978年6月),頁7-34。劉紹銘:〈孤鶴隨雲散——悼劉若愚先生〉,載台北《中國時報》,1986年7月24日。
劉學鍇:〈李義山詩與唐宋婉約詞〉,《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
劉學鍇:〈古代詩歌中的人生感慨和李商隱詩的基本特徵〉,《安徽師大學報》1993年第1期。
劉廣濤:〈心有千千結詩成千古謎——李商隱《錦瑟》創作心態管窺〉,《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論稿〉,收於《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伯海:〈李商隱詩歌的抒情藝術〉,《齊魯學刊》1982年第1期。
陳建任:〈言情的藝術——論李商隱無題詩的情感及抒情方式〉,《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蔡振念:〈李義山無題詩詮釋新論〉,《中山人文學報》第6期(1998年2月)。蔣長棟:〈李商隱及晚唐緣情詩派〉,《陰山學刊》1999年第1期。
(三)學位論文
王英俊:《清代李商隱詩學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王薇:《朝向一個理論的綜合——劉若愚詩學批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 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邢哲婧:《劉若愚和葉嘉瑩中西比較詩學視閾之比較》(河南:河南大學中國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紀燕:《劉若愚跨文化詩學思想研究》(山東:山東大學文藝美學博士班博士論文,2011年)。
邱霞:《劉若愚的詩學研究》(四川: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勝雄:《李商隱與令狐氏關係考─兼論相關詩文及史事》(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楊儀君:《論牛李黨爭與李商隱政治詩的關係》(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莊茹蘭:《李商隱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圍》(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3年)。劉盟潭:《李商隱十八首無題詩詮釋策略之研究》(臺中: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陳樺蓁:《李商隱詩的象徵藝術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賴宜欣:《李商隱五言律詩詞彙風格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