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16: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羽凡
研究生(外文):Yu-Fan Liao
論文名稱: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制握信念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ssociation among Parenting, Ego-Resilience, Locus of Contro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何建德何建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Te Ho
口試委員:吳崇光吳英銓
口試委員(外文):Chorng-Guang WuIng-Chyuan Wu
口試日期:2013-12-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元智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生涯發展父母教養方式制握信念自我韌性
外文關鍵詞:career developmentparentinglocus of controlego-resili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制握信念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為:(1)了解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制握信念、自我韌性與生涯發展之現況。(2)探討國中生制握信念、自我韌性、父母教養方式與其生涯發展之關係。 (3)探討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因素,在國中生制握信念、自我韌性、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涯發展變項上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桃園縣某國中之在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採集群抽樣(cluster sampling)的方式,每年級抽四個班共353名學生,做為研究問卷施測的對象。
本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國中生的自我韌性、制握信念,以及生涯發展上,有顯著差異。(2)父母的要求與反應教養方式對國中生生涯發展有顯著正向影響。(3)國中生的自我韌性與制握信念對其生涯發展有顯著的影響。(4)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國中生的自我韌性與制握信念皆有顯著性影響。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以作為家長、師長們,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詞:生涯發展、父母教養方式、制握信念、自我韌性
The Association among Parenting, Ego-Resilience, Locus of Contro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1)The condi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ing, ego-resilience, locus of contro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2)The association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ing, ego-resilience, locus of contro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3)The differe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ing, ego-resilience, locus of contro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caused by background such as gender, grade, and family social-economic statu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students from a certa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ity.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353 students from 4 classes of each grade in school, totally 12 classes, by cluster sampl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following: (1)Family social-economic status showed statistial diffrence in term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go-resilience, locus of contro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2)Parents’ demand and responsive parenting indicated positive effect upon career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3)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go-resilience, and locus of control indicated statistial influence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4)Parenting indicated statistial influence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go-resilience, and locus of control.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parents,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career development,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ego-resilience
目錄
書名頁 ………………………………………………………………………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 ii
授權書 ……………………………………………………………………… iii
中文摘要 …………………………………………………………………… iv
英文摘要 ……………………………………………………………………… v
誌謝 …………………………………………………………………………… vi
目錄 …………………………………………………………………………… viii
表目錄 ………………………………………………………………………… x
圖目錄 …………………………………………………………………………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4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 ……………………………………………………………… 4
第二節 生涯發展理論 ……………………………………………………………… 9
第三節 制握信念 ……………………………………………………………………13
第四節 自我韌性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1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方法 …………………………………………………26
第四章 研究結果…………………………………………………………………………29
第一節 抽樣問卷回收資料 …………………………………………………………29
第二節 問卷之信度檢定與因素分析 ………………………………………………29
第三節 研究變項之描述性統計 ……………………………………………………37
第四節 研究變項之推論性統計 ……………………………………………………41
第五章 結果討論與建議 ………………………………………………………………88
第一節 研究結果發現 ………………………………………………………………88
第二節 研究討論 ……………………………………………………………………92
第三節 研究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0
附錄一: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問卷 …………………………………………………10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秀(1995),《人際行為心理學》,臺北:巨流。
王貞雯(2005),「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田秀蘭(1996),「我國高中學生職業興趣結構之比較研究」,《中華輔導學報》,4,69-93。
朱慧萍(2000),「大學生轉變科系學生適應情形生涯決定歷程之質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朱瑞玲(1986),「少年心目中的父母教養方式」,載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617-654。
任以容(2003),「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江福清(1993),「高職學生性別角色取向、生活角色重要性與生計成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所。
何麗儀(1990),「生涯試探計畫對國中三年級男生職業自我觀念、生涯成熟、生涯決定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所。
林惠雅(1999a),「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惠雅(1999b),「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二):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用心理研究》,3,219-244。
林梅琴(2005),「國小資優生父母管教方式、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五位資優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林生傳(1990),「實習教師的困擾與輔導之研究」,NSC.79-0301-H017-02,國科會專案研究。
林幸臺(1983),「我國高中及大一學生職業決策型為之調查與實驗研究」,《輔導學報》,6,91-124。
林幸臺、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生涯輔導》,臺北:心理。
林清文(2006),「高中生涯規劃課程與師資培育之檢討與建議」,《高中生涯規劃課程與師資培育之檢討與建議論壇》。
林宗鴻(2003),《人格心理學﹝第二版﹞》,臺北:揚智文化。
吳秀碧(1984),「少年輔育院學生職業成熟與職業準備狀況之研究」,《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7,195-213。
吳武典(1977),「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自我觀念、社會互動之關係及其改變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9,163-176。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30(1),91-132。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1999),《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李文仰(1996),「高職學生職業成熟及其相關因素分」,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教所。
李淑媛(1995),「高一學生問題解決態度、生涯不確定源與生涯決定之狀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李錫津(1993),「臺北市高職學生職業成熟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118-130。
李振明(2004),「選修綜合高中專門學程學生自我探索生涯決定態度及學程選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李建興(2006),「幼兒教師的自我韌性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
張春興(1979),《心理學概要》,臺北:臺灣東華書局。
張秋華(1999),「合理情緒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尊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張慧芬(1997),「國小學童生涯覺察力、生涯成熟與工作態度的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院。
張添洲(1997),「青少年生涯發展探索」,《輔導通訊》,49,24-26。
張振成(1997),「生涯規劃與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44,24-26。
張進上(1980),「新制師院生制握信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3,43-72。
郭政源(2001),「國中生涯探索教育---幫學生規劃人生目標」,《師友》,414,80-82。
郭蘊忻(2007),「父母教養、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與自尊對青少年壓力因應方式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筱瑄(2003),「臺中縣某國中生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陳麗娟(1987),「焦慮、內外控信念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及職業取向的影響」,《輔導學報》,10,1-41。
劉德生(1988),「中等學校學生職業觀念與職業態度發展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劉冠琪(2005),「生活壓力、自我韌性、衝動性格與國中生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硏究所。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靑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硏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硏究所。
劉芳文(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韌性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劉文宗(1995),「專科生自我概念、生涯發展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以臺南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所。
劉雁婷(2006),「國小學童之網路使用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高雄市高年級學童為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曾文志(2005),「長處、韌性、有復原力的自我---從個人層面談建構復原力的策略」,《師友》,461,39-46。
蘇鈺婷(2001),「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蘇冠蓉(2012),「業務人員內/外控人格特質對工作倦怠之影響:以工作生活平衡為中介變項」,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
沈彩梅(1994),「青少年家庭功能、職業自我觀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所。
袁志晃(1994),「父母影響中學生職業價值觀念和生涯發展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7,1-31。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開啟孩子的無限可能》,臺北市:教育部。
薛宗煌(1996),「高雄市中學生生涯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簡秀雯(1997),「生涯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生涯成熟態度與職業自我概念」,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院學院。
高紹成(1996),「高雄縣國中學生職業成熟度其相關因素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
許淑穗(1998),「生涯自我效能、個人變項、與環境因素對大學生生涯選擇的影響-生涯選擇境路分析」,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許甄育(2005),「緊張因素、負面情緒、制握信念與與男女性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蔡美雪(2006),「生活壓力、制握信念、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堅厚(1979),「國小及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13。
洪有義(1975),「大學生之內外制握與其適應問題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8,81-94。
葉重新(2004),《心理學﹝第三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賴靜瑩(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紀翠玲(2002),「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制握信念工作特性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
楊佳穎(2008),「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親職化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楊慧萍(1998),「兒童之衝動性格、自我韌性、家庭因素與違犯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2,135-165。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指導手冊》,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佳芳(2007),「幼兒所知覺的父母管教方式與創造力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
謝孟芳(2001),「性別、家庭背景及職業興趣對國中資優班學生教育及職業選擇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蕭雅云(2003),「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韓詠蘭(1999),「企業主管領導型態、組織生命週期、部屬人格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食品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蘭茜茹(2011),《生活與生涯規劃》,臺北:華都。
鍾慧菀(2010),「內外控人格特質與家長式領導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某銀行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輔導教學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

二、西文部分
Ainsworth, M. D. S., Bell,S. M., & Stayton, D. J. (1975),“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nd social sevelopment: Socialization as a product of reciprocal responsiveness to signal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hild into a social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ldwin, A.L., Kalhoun, J,& Breese,F.H.(1945), “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3,58.
Block,J.H.,& Block,J.(1980), “The role of ego-control and ego-resiliency in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In W.A.Collins(Ed.),Minnesota symposium on child psychology,Hillsdale ,Vol.13, 39-101,NJ,Erlbaum.
Block, J., & Kremen, A.M.(1996), “IQ and ego-resiliency: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0(2),349-361.
Bronfenbrenner,J.(1961), “ Socialization and social class through time and space”,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Holt.
Becker,W.C.(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vol.1.
Elder, G. H.(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Sociometry, 25, 241-262.
Findley,M.J.,& Cooper,H.M.(1983),“Locus of contro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 literature review”,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4,419-427.
Garmezy, N. Z. (1993), “Children in poverty: Resilience despite risk”,Psychiatry, 56, 127-136.
Hart,D., Hofmann, V., Edelstein,W.,& Keller, M.(1997), “The relation of childhood personality types to adolesce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celandic childr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3(2),195-205.
Hoffman, M. L., & Saltzstein, H. D. (1967), “Parent discipline and the child’s mo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45-57.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6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Klohnen,E.C.(1996),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of the construct of ego-resilienc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0(5),1067-1079.
Luthar,S.S.(1991),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 study of high-risk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62,600-616.
McClun, L.A., & Merrell, K. W.(1998), “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 locus of control orientation, and self-concept among junior high age student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5(4), 381-390.
McCoby, E.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Mussen,& M.E.Heatherington(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th edition, 1-101, John Wiley & Sons,New York.
Mead, E.W.(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Utah, Brigan University.
Pumory, D. K.(1966), “ Maryland parent attitudes survey: 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Journal of Psychology,64,73-78.
Reitz, H.J. & Jewell, L.N.(1979), “Sex, Locus of Control, and Job Involvement:A six-country investig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2,72-80.
Rotter,J.B.(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 Monograph,80,No.1(whole No.609).
Rotter, J.B.(1971), “External control and internal control”,Psychology Today,5,37-42,58-59.
Robins,R.W., John,O.P., Caspi,A., Moffitt,T.E. & Stouthamer-Loeber,M.(1996), “Resilent,overcontrolled,and undercontrolled boys:Three replicable personality types”,Jp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0(1),157-171.
Spector,P.E.(1987),¬“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as a Function of Employee’s Locus of Control”,Psychological Bulletin,91,482-497.
Super,D.E.(1976),Career Education and Meaning of Work,Washington,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uper,D.E.(1990), “A life-span,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2nd edition,197-261,SanFrancisco,Jossey-Bass.
Schaefer,E.S.(1959), “ A circump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59,226-315.
Williams, W.C.(1958), “The PAI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22,487-495.
Werner,E.E.(1990), “Productive factors and individuals resilience”,S.Meisel&J.Shonkoff ,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Cambridge, Combridge Univesity Press.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慧萍(1998),「兒童之衝動性格、自我韌性、家庭因素與違犯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2,135-165。
2. 黃堅厚(1979),「國小及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13。
3. 袁志晃(1994),「父母影響中學生職業價值觀念和生涯發展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7,1-31。
4. 陳麗娟(1987),「焦慮、內外控信念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及職業取向的影響」,《輔導學報》,10,1-41。
5. 張進上(1980),「新制師院生制握信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3,43-72。
6. 張振成(1997),「生涯規劃與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44,24-26。
7. 張添洲(1997),「青少年生涯發展探索」,《輔導通訊》,49,24-26。
8. 李錫津(1993),「臺北市高職學生職業成熟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118-130。
9.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30(1),91-132。
10.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
11. 吳武典(1977),「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自我觀念、社會互動之關係及其改變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9,163-176。
12. 吳秀碧(1984),「少年輔育院學生職業成熟與職業準備狀況之研究」,《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7,195-213。
13. 林幸臺(1983),「我國高中及大一學生職業決策型為之調查與實驗研究」,《輔導學報》,6,91-124。
14. 林惠雅(1999b),「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二):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用心理研究》,3,219-244。
15. 林惠雅(1999a),「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