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1: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麥謹麟
研究生(外文):MAK KAN LUN
論文名稱:參加宗教陣頭青少年生命歷程之探討-以嘉義市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本館為例
指導教授:陳慈幸陳慈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athy Tzu-Shing Chen
口試委員:蔡華凱許華孚陳慈幸
口試委員(外文):Hua-Kai TsaiJack Hua-FuCathy Tzu-Shing Chen
口試日期:2016-06-0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46
中文關鍵詞:宗教陣頭青少年敘事研究生命歷程破除偏見
外文關鍵詞:Escorting GeneralsTeenagersNarrative AnalysisLife course theoryDestigmat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3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筆者希望藉此論文能夠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宗教陣頭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以及傳統家將文化的實際狀況之,借此打破對於宗教陣頭的偏見以及負面的既定印象,使得傳統家將文化能夠繼續傳承下去。本論文為質性研究,研究方法為敘事研究,以生命歷程理論為論文主要架構。研究對象為七個正在參與宗教陣頭活動的青少年,學歷分別為1國小、2國中、2高中以及2大學。研究結論:1.實際接觸、破除偏見2.宗教陣頭有好有壞、非好壞二元論問題3.宗教陣頭非人生唯一選擇。研究建議:1.宗教陣頭的自我克制以及正向宣傳2.政府的積極介入3.媒體更加中立的報導。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make the public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life story of escorting generals participant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arade and escorting generals by means of this research. Then, to breakdown the public’s preconception about the established negative impression of escorting generals.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scorting generals can be inherited on and on. This thesis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it uses narrative way to analyze the relative data. Moreover, the Life Course Theory is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There were seven teenagers who were participating the escorting generals in folk festival parade. Their educational levels included one elementary school, two junior high schools, two high schools, and two universities. Conclusions: 1.To actually contact, and get rid of prejudice; 2. Escorting generals can not be considered purely positive or negative; 3. Folk festival parade is not the only choice of lif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1. Let escorting generals do self-restraint and promote them positively; 2. Government should get involve progressively; 3.The reports of media should be more neutrall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0
第三節 名詞解釋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69
第一節 抽樣方法與研究參與者 6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71
第三節 研究場地及族群之選擇與訪談準備 79
第四節 研究流程 81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85
第六節 可信度檢驗與研究倫理 88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92
第一節 研究分析 92
第一項 受訪談者A 93
第二項 受訪談者B 125
第三項 受訪談者C 149
第四項 受訪談者D 173
第五項 受訪談者E 208
第六項 受訪談者F 254
第七項 受訪談者G 290
第二節 研究討論及結果 325
第一項 青少年參與拱吉堂家將之原因、改變及意義 325
第二項 參與拱吉堂家將青少年參與拱吉堂之實際情形以及其生命歷程 332
第三項 宗教陣頭之評價 335
第五章 結論 34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343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者建議 34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348
參考文獻 351
附錄 358
【附錄一】研究日誌 358
【附錄二】訪談大綱 425
【附錄三】訪談公文 442
【附錄四】訪談同意書 443
【附錄五】引用同意書 445
【附錄六】參與觀察錄影記錄 446
圖目錄:
圖1 嘉義古桃城拱吉堂系譜 15
圖2 研究流程圖 84
圖3 受訪者A生命歷程 119
圖4 受訪者B生命歷程 147
圖5 受訪者C生命歷程 170
圖6 受訪者D生命歷程 205
圖7 受訪者E生命歷程 249
圖8 受訪者F生命歷程 286
圖9 受訪者G生命歷程 321
表目錄:
表1 宗教陣頭少年研究之整理(筆者自行整理) 33
表2 嘉義市古桃城拱吉堂什家將本館之活動時間軸 55
表3 研究參與者之背景 69
表4 受訪者A生命歷程 120
表5 受訪者B生命歷程 148
表6 受訪者C生命歷程 171
表7 受訪者D生命歷程 206
表8 受訪者E生命歷程 250
表9 受訪者F生命歷程 287
表10 受訪者G生命歷程 322


中文文獻
(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列先後順序)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收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97-126,高雄:復文。
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03),Riessman, C. K.著,敘說分析,臺北:五南。[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王雅莉(2002),越軌?轉位:青少年參與八家將團體之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聖豪(2010),檢察官偵查處分女性性侵害犯之經驗兼論生命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萬邦(2007),家將神兵 : 神秘威武的天下第一將,臺北:商訊文化。
吳宜燕(2011),國中生參與家將團及相關輔導措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秉憲(2001),變調的民俗活動─八家將,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十九期。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收於:齊力、林本炫,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56,2版,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吳淑裕(2002),有關幫派侵入校園實際問題探討,收於:陳慈幸編,組織犯罪,頁174-176,嘉義市:濤石文化。
呂江銘(2011),新莊大熱鬧 : 2001臺北縣宗教藝術節,新北:新北文化局。
妙蓮生(2012),就是要將!:家將美學疾風迅雷,臺北:博客思。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正文(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臺北:五南。
林官蓓(2011),國中生參與家將團及相關輔導措施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施崔峰(1977),臺灣民間藝術,臺中:省政府新聞處。
康萃婷(2002),天人之際-將團少年之生命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又驊(2014),民眾對台灣民俗文化之認同與推廣-以陣頭文化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段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期,頁100-114。
張雅雯(2006),暴力少年生命歷程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芳(2011),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一位青少男與八家將的故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梁婉玲譯(2010),Uwe Flick著,質性研究的品質控管,新北:韋伯文化。[Uwe Flick. 2008. Managing Qual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許春金(2013),犯罪學,7版,臺北:三民。
許振榮(2013),九天民俗技藝團熱血逐夢 : 陣頭教父許振榮最撼動人心的故事,臺北:商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明志(2009),犯罪幫派女性成員生命歷程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彥仲、黃麗如(2003),台灣的藝陣,新北:遠足文化。
陳祖輝,女性殺人犯之生命歷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頁7(2009年)。
陳順賢(2014),青少年參與家將團其行為影響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毓琪(2009),女性性侵害犯罪人的生命歷程與類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黃文博(1988),台灣民間信仰見聞錄,臺南縣:臺南縣文化局。
黃文博(2015),藝陣傳神 : 臺灣傳統民俗藝陣,臺中: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黃渟鈺(2008),男性海洛因成癮者生命歷程之研究,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福坤(2006),少年參與家將團之心理歷程與行為意義─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倫會(2007),希望之光-台灣神明的故事,臺北:博客思 。
董芳苑(1984),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
董芳苑(1996),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
董芳苑(2008),台灣宗教論集,臺北:前衛。
廖怡然(2014),國中生參與陣頭訪談研究-以苗栗縣後龍鎮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趙佑純(2013),青少年加入家將與物質使用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慧敏(2001),青少年參與家將團的背景及影響-以官將首少年為主,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蕭琬玲(2008),親密關係犯罪者生命歷程之研究,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智(2008),從家將團青少年與其偏差行為看現行青少年政策-以參與新竹市香山地區家將團青少年為例,玄裝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謝宗榮(2003),臺灣傳統宗教文化,臺中:晨星。
簡淑娥(2012),「正邪之間」~家將少年與其偏差行為產生關鍵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啟能(2007),廟會繞境活動組織管理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依作者之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Carol Witherell, Nel Noddings. 1991. Stories lives tell : narrative and dialogue in education.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rale McCormack. 2000. From Interview Transcript To Interpretive Story: Part 1-Viewing The Transcript Through Multiple Lenses. Field Methods 12:282,288-295.
LARRY J. SIEGEL. 2011. CRIMINOLOGY. 11th ed.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Norman K, Denzin. 2001.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2nd ed.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Robert J. Sampson, John H. Laub. 1993. CRIME IN THE MAKING: 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o Franzosi. 1998. Narrative analysis-or why(and how) sociologists should be interested in narrativ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520.
Stanton Wortham. 2001. Narratives in action : a strategy for research and analysis.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errie E. Moffitt. 1993. Adolescence-limited and life-course-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r: A developmental taxonom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674-701.
Elder, Glen H. 1985. Perspectives on the Life Course. New York,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ampson, R. J., Laub, J. H. 1990. Crime and deviance over the life course: The salience of adult social bon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609-61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