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參考文獻
王鐘和、李勤川、陽琪編譯(1986)。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大洋出版社。
王沂釗(1995)。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學生輔導月刊,36,頁108-118。王以人、林淑玲、駱方美(1997)。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心理出版社。
內政部統計處(2013年12月31日)。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內政部統計處。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98%E5%B9%B4%E5%9C%8B%E6%B0%91.doc
內政部統計處(2013年12月31日)。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取自http: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
石泱(2009)。不同居住型態老人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影響因素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期,P27-54。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Bernice Lott著。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登後、陳秀娟(譯)(2000)。傅瑞丹著。美好的銀髮歲月。台北:新自然主義。
李宗派(2007)。老化概念(I):生物科學之老化理論。台灣老人保健學刊。
李彥瑾(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李政賢(譯)( 2010)。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
吳芝儀(譯)( 2008)。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 Zilber著。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濤石。
吳芝儀( 2011)。生涯輔導與諮商。嘉義:濤石。
呂寶靜(1997)。臺灣民眾從事老年準備之初探。社會工作學刊,4,,p27-53。沈志勳(2004)。中年男同志老化態度與老年準備初探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少萍(2009)。不同單身類型未婚女性單身壓力、自我觀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玲佳(2004)。國小未婚女性教師感情態度與感情抉擇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沈秀瓊(2005)。單身中年女性控制信念、懊悔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市:五南。
林宛蓁(2009)。嘉義縣國小教師正向心理知覺、情緒智慧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幸台(1989)。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輔導學報,12,265-197。
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胡海國編譯(1987)。成人心理學。台北:桂冠。
紐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孫玉珍譯(2011)。大前研一著。一個人的經濟。台北市:天下遠見。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高雄:麗文。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3)。性別統計專區。教育部統計處。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973&Page=20272&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c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陳仁揚(2013)。不同世代中老年人-老年準備之研究。亞洲大學。未出版,台中市。
許嫚真(2013)。中高齡單身女性老化態度與老年準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陸冠全( 2013)。我國嬰兒潮世代老年準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明珠、戴嘉南(2009)。不婚女性教師不婚抉擇及其生活適應之歷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輔導學報,20期,P23-70。陳峰瑛(2003)。獨居老人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探究-以高雄都會區的獨居老人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郭靜晃、黃明發(2013)。發展心理學。新北市:揚智。
張慧芝譯(2002)。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台北:桂冠。
陳曉彥(2012)。獨身時代來臨:成年後其自願穩定單身女性存在樣貌。國立師範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育吟(2004)。探討長姑娘單身生涯經驗之認同歷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富順(1992)。成人心理。台北縣:空大。
黃富順(2012)。高齡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院。
黃文三、沈碩彬(2010)。國小教師宗教心理、正向心理、工作壓力對生活適應之影響探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21期。黃郁婷、黃美鴻( 2012)。臺北市大陸配偶子女的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與家庭學刊,2012,3,P22-39。
黃慧真譯(1995)。成人發展。台北:桂冠。
賀正貞(2003)。女性單親家庭之家庭資源管理與生活適應研究-以台中縣中低收入女性單親家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怡菁(2011)。傾聽他們的聲音¬-三位國小教師在超額問題下的處境與調適。國立台中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董秋吟( 2012)。中年女性的老年準備學習之研究:老化觀點的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楊琇雅(2008)。空巢期國小教師社會參與、婚姻品質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楊明綺(譯) (2009)。上野千鶴子著。一個人的老後。台北:時報。
溫雅媜(2007)。影響中老年人養老準備之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芝菁(2013)。影響臺灣地區中高齡人口選擇未來養老居住方式之因子探討。國立台北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首頁(2013年11月27日)。公證專區。臺灣宜蘭地方法院公證專區http://ild.judicial.gov.tw/?struID=45&cid=83&selectID=337
維基百科(2013年12月15日)。老人學。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0%81%E4%BA%BA%E5%AD%B8
維基百科(2014年4月1日)。更年期。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B%B4%E5%B9%B4%E6%9C%9F
趙淑珠(2003).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4卷,2期,P221-246。趙蕾、吳文安(譯)(2010)。瑪格麗特•W•馬特林著。女性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廖美惠(2011)。南投縣社區女性領導人生命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劉若蘭、藍茜如(2010)。心理衛生概要。台北:華都文化。
蔡詩萍( 2011)。健康活到老,健康的老去。載於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等合著。有一天你也會變老。台北:大樹林。
盧羿廷(2004)。嬰兒潮世代婦女老年生活準備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賴保禎、簡仁育(1988)。心理衛生。台北:五南。
聯合新聞網(2013)。中小學教師平均53歲退休。取自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36605
魏惠娟(2010)。45歲~高齡教育最佳時機。師友,518,9~15。99年8月。
魏惠娟(2012)。臺灣樂齡學習。台北市:五南。
顏寧(譯)( 2011)。Sharan B.Merria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實施指南。 台北:五南。
簡瓊珠(2003)。高齡學習者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蕭德蘭(譯) (1997)。蓋爾•希伊著。新中年主張。台北:天下。
羅欣怡(2007)。三位未婚單身資深女性教師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銘傳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麗瓊(2012)。獨居未婚女性老人生命歷程與老年準備之探索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貳、英文參考文獻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Achen,Paris.(2011,July 26). Prepare now for the challenges of aging.[Online forum].Retirieved from
http://www.kansas.com/2011/07/26/1948268/prepare-now-for-the-challenges.html
Bee,H.L.(1987).The journal of adulthood. New York:Macmillan.
Ferguson, Susan J.(2000), Challenging Traditional Marriage Never Married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Woman. Gender & Society, 14(1),136-159.
Fessler,R.(1985).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In Burke,P.J.&Heideman,R.G.(ed.).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Illionis:Charles C. Thomas.
Hooyman, Nancy R. & Kiyak , H. Asuman (2011) .Social Geront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9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Hori,s.,&Cusack,S. (2006) .Third-age Education in Canda and Japan: attitudes toward ag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32,463-481.
Huberman,M.(1989).The Professional Life Cycle of Teachers.Teachers College Record,91,31-57.
Huberman,M.(1995).Working with life-history narrative.In H McEwan&K.Egan(Eds. ),Narrative in teaching,and research(pp.127-165).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McDoland,P.A.,P.& Haney,M.(1988).Counseling the older adult: A training manual in clinical gerontology.Lexington,MA: Lexington Books.
Maslow,A.(1954).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K:Harper.
Piaget,J.(1980).Six psychological studies.New York:Vintage Book.
Sales, E. (1978) .Women’s adult development. In I. H. Frieze,R .Katz, D. Ruble and E.Sales(Eds.).Women and sex roles: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Norton.
Stein,P.J.(1981).Understanding Single Adulthood.In Stein,P.J.(ED.),Single Life:Unmarried Adults in Social Context.(pp.9-20)New York,NY:St. Martin’s Press.
Sternberg, R. J. (2006). Cognitive psychology. Belmont, Calif.: Thomson/Wadsworth.
Tan, JooEan(2010).Soc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Modern Age: Never-married women in Bangkok, Jakarta and Manil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41(5),749-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