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6: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辰羽
研究生(外文):Chang, Chen-Yu
論文名稱:領導行為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以成人教育志工領導者為例
指導教授:王維旎王維旎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怡華林麗惠王維旎
口試日期:2015-07-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成人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領導行為經驗學習志工領導者紮根理論
外文關鍵詞:leadership behaviorexperiential learningvolunteer leadersgrounded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人教育志工領導者的領導行為經驗學習,包括了解志工成為志工領導者的契機;了解志工領導者的領導行為;探討志工領導者遇到困難時的經驗衝擊;最終,探討志工領導者帶領團隊的歷程所產生的經驗學習內涵。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紮根理論,將志工領導者的領導行為經驗學習內涵的訪談內容騰寫成逐字稿後,以紮根理論之編碼與分析步驟進行資料分析,逐步形成本研究之核心概念「志工領導者領導行為經驗學習歷程」。綜合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如下:
壹、領導行為的經驗學習歷程可以幫助成人教育志工領導者提升領導能
力,包含「專業能力的進步」和「處事態度的磨練」兩個面向
貳、「迫使領導者改變的負向具體經驗」比起「激勵領導者的正向具體經驗」令成人教育志工領導者更容易產生內化反思引領出適宜的領導行為
參、具體的領導行為可分成「妥善處理組織任務」、「凝聚志工向心力」和「熟知利益關係人之間的網絡關係」三種行為內涵
肆、志工領導者的「妥善處理組織任務」領導行為更常見於具科層特質的組織
伍、志工領導者的服務資歷越資深,越容易落實「凝聚志工向心力」領導行為
陸、志工領導者的服務組織志工團隊人數越多,更應該注重「熟知利益關係人之間的網絡關係」行為
柒、志工領導者需留心組織人員和志工團員之間的關係,扮演雙方溝通的橋樑
捌、帶領志工團隊時的困難包含「志工服務意願減少或配合度降低」和「領導者需在工作中花費相當多的心力」,以前者影響較為深遠
玖、志工領導者多半是經由「團隊選舉」的過程成為領導者,另外也包含了「長官指定」、「自行發起團隊」和「協助組織」三種過程
最後,根據上述結論,給予志工領導者、成人教育志願服務組織和未來研究等三面向提出建議。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for leadership behaviors on volunteers at adult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understand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volunteers become volunteer leaders, understanding the leadership behaviors of volunteer leaders, discussing the difficult experience of volunteer leaders, and finally, discussing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on leading teams of volunteer leaders.

To reach the purposes above, this research applie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to accomplish. After the interview of volunteer leaders written into the transcript, using grounded theory to coding and analyze data to form the core concepts: The process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for leadership behaviors on volunteer leaders. The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are shown as below:

1.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for leadership behaviors can help volunteer leaders to elevate their leadership, include the progresses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attitudes.
2.Volunteer leaders know the appropriate leadership behaviors by the negative concrete experiences easier than the active concrete experiences.
3. The specific leader behavior include to finish the work properly, to cohesion the centripetal force of volunteers an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nections.
4. The leader behavior of finishing the work properly by volunteer leaders is applicable to the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5. When the experiences of volunteer leaders were abundant, they know how to cohesion the centripetal force of volunteers.
6. Volunteer leader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nections more when the scale of the service organization was big.
7. Volunteer leaders have to be a communicated pipeline between staff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volunteers and need to car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8. The difficult of leading volunteer teams include the volunteers have less willingness to serve and volunteer leaders need to pay much time to make effort at work. The former effects more than the latter.
9. The most common method of volunteers become volunteer leaders is election, besides the chief assigned, voluntarily originate the team or give assistance to the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offers 3 dimensions of suggestions respectively on volunteer leaders, adult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s and the future potential related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志願服務的意涵及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領導與領導行為及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經驗學習與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取向 47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對象 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51
第五節 研究嚴謹度與倫理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9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及志工經驗概述 59
第二節 成為志工領導者的契機 66
第三節 志工領導者的領導行為 73
第四節 擔任志工領導者角色時遇到的困難 88
第五節 志工領導者帶領團隊歷程的經驗學習內涵 96
第五章 研究發現和討論 109
第一節 志工領導者特性所產生的領導行為差異 109
第二節 志工領導者的領導行為經驗學習歷程 116
第三節 呼應研究目的 125
第六章 結論和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39
中文文獻 139
英文文獻 148
附件 150
附件一 訪談大綱 150
附件二 訪談同意書 15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MBA智庫百科(無日期)領導行為。2015年8月9日,取自
http://wiki.mbalib.com/zh-tw/%E9%A2%86%E5%AF%BC%E8%A1%8C%E4%B8%BA。
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參與志願
服務動機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內政部統計處(2014)。縣市重要指標統計。2014年5月20日,取自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CityItemlist_n.asp
方慈霞(2011)。領導風格、工作動機對工作投入之影響-以組織公平為調節變項。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市:天下。
司徒達賢(2000)。管理挑戰新世紀。台北市:天下。
江明修主編(2003)。志工管理。台北市:智勝。
行政院主計處(2015)。國情統計通報。2015年8月9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編)(2002)。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實用手冊。台北市:行政院。
余秋慧(2008)。轉換型領導、組織文化、組織承諾與內部行銷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中部壽險公司員工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呂美岱(2010)。中小企業經營者領導之經驗學習歷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Strauss, A. and Corbin, J.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
吳百祿(2002)。願景領導的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21,3-11。
吳沛瀅(2011)。返璞者的鄉野路—移居者之經驗學習與風格移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市:五南。
吳亭儀(2010)。以Kolb經驗學習圈進行國民小學高關懷學生小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李昕平(2009)。馬祖地區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建逸(2014)。台南市高職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校園霸淩之相關研究。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炳賢(2005)。中階主管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及情緒智力與工作績效關聯之研究-以汽車零件製造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莉莉(2003)。國小女性校長領導風格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宋秋儀(譯)(2006)。Yukl, G. A.著。組織領導學。台北市:華泰文化。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本炫、齊力(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市:智勝。
林正祥(2011)。志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與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以雲林縣義勇消防隊員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林永基(2006)。國民中小學校長願景領導與學校內部社區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志鈞、李孟燕(2006)。女性餐飲業者創業之動機、困難及領導才能之探討。餐旅暨家政學刊,3(3),329-347。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秀香(2012)。志願服務意向行為與實踐行為之研析-以花蓮鐵道文化館志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思伶(2004)。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態度與認知調查研究。輔仁學誌,31,251-282。
林祥順(2013)。導遊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以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振春(1992)。人文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陳烟(2011)。志工領導人樂觀傾向、團隊情感氛圍與事業網絡鑲嵌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惠珠(2014)。一所幼兒園教學改變歷程之園長領導探究。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台北市:五南。
林勤敏(2005)。高齡志工擔任領導者之動機、角色知能、學習需求及學習方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志法(2001)。領導風格、公平認知、員工工作滿足之關係探討。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基隆市。
周國民(2014)。女性家長式領導探究-一所小型學校個案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9,29-58。
周閔惠(2011)。家庭主婦從事志願服務經驗學習探究-以台中市某公辦民營婦女服務機構之志工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胡美琳(2001)。 非營利事業機構組織文化、轉換型領導與員工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七縣市政府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姜文敏(譯)(1992)。Dewey,J.著。經驗與學習。台北市:五南。
俞文釗(2007)。人力資源管理中全方位激勵的理論建構。應用心理研究,35,17-30。
柳立偉、蔡正育、黃惠貞(2010)。運動休閒組織高階管理者之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差異與組織內部控制執行成效之關聯性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163-180。
紐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
翁招玉(2010)。成人教育志工工作價值、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市:五南。
徐宗國(譯)(1998)。Strauss, A. & Corbin, J.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圖書。
康自立(1997)。中國式領導模式之建構及在職教育之應用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陶蕃瀛(譯)(1996)。Kahn, Si著。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郭瑞坤(2006)。社區領導者的角色扮演。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公民組織篇,20-30。台北市:內政部。
陳金貴(2003)。志願服務的內涵。人事月刊,36(5),6-14。
陳金貴(2004)。志工團隊的統合及協調。社會福利類志工成長訓練教材,78-95。台北市:內政部。
陳定國(1993)。台灣旅行業高階主管領導風格與領導績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秀琴(2009)。嘉義縣社區組織領導者領導歷程之轉化學習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郁汝(2002)。「引爆魅力,散發磁力」—「魅力領導」在學校行政中應用之歷程與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18,85-93。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57-92頁。
陳雅蘭(2007)。志工參與動機之Q 方法論研究:以金門縣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月芬(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永昌(2002)。領導行為理論與實踐-新加坡李光耀領導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淑萱(1998)。我國專科學校領導行為量表之建構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陸仕原(2011)。主官轉換型領導、工作士氣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S 部隊官兵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士軍(1995)。管理學。台北市;東華。
許淑美(2013)。高齡隔代教養祖父母生活壓力因應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順旺、蘇紅文、黃矩勝(2012)。國際觀光旅館主管魅力型領導、員工組織公民行為與服務品質之相關研究-以組織文化為干擾變項。商管科技季刊,13(4),397-425。
曾淑珍(2013)。嘉義縣環保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組織忠誠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曾華源(2001)。對我國擴大參與志願服務途徑與設置志工中心的建議。社區發展季刊,93,59-75。
曾華源、郭靜晃(2001)。地方志工中心可行性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市:揚智。
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台北市:心理。
黃明月(2000)。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9,35-56。
黃昆輝(1986)。教育行政領導理論之分析。師大教研所集刊,28,91-150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原理。台北市:三民。
黃昆輝(2002)。教育行政學。台北市:東華。
黃莉蓉(2015)。企業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富順(2001)。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59,2-11。
黃富順(201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
黃朝曦(2010)。成人樂活的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麗蓉(1996)。組織中的女性領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正民(2009)。社區志工參與動機與社區意識對持續服務影響之研究-以霧峰鄉社區志工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游婷熙 (2002)。非營利性組織溝通品質之研究:以兩個社團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劉坤桐(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劉春蘭(2010)。一位國中女性卓越校長領導特質與領導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溫子欣(2009)。成功校長領導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慧珍(2009)。高齡者參與生命故事敘說活動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國樞(2005)。本土心理學研究(下)。台北市:遠流。
楊國德(2005)。志願服務社團提供非正規學習的角色與功能。非正規學習(頁123-150)。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菁菁(2011)。輔導志工經驗學習與專業養成研究-以「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鄭伯壎(1995)。家長權威與領導行為之關係:一個台灣民營企業主持人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119-173。
鄭伯壎、謝佩鴛、周麗芳(2002)。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角色外行為:轉型式與家長式領導的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7,105-161。
鄭伯壎(2004)。華人文化與組織領導:由現象描述到理論驗證。本土心理學研究,22,195-251。
鄭讚源(2007)。志願服務:九個層面的探討。嘉義縣志願服務專刊-嘉邑志工,4,3-15。
樊景立、鄭伯壎(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7-180。
蔡梅燕(2007)。學校志工領導與志工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潘慧玲(2000)。性別視域的教師生涯。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223-249。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2006)。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
蔣奎雨(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的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賴兩陽(2011)。志願服務、時間銀行與服務學習之比較。社區發展季刊,134,428-440。
魏宗豊(2008)。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以弘道老人福利服務志工為例。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羅元禎(2013)。倡議型非營利組織策略發展與志工運用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羅虞村(1995)。領導理論研究(第4版)。台北市:文景。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
謝文亮(2002)。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安琪(2009)。慈濟高齡環保志工經驗學習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謝智謀(2007)。體驗學習融入休閒教育課程之實施成效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39-50。
薛亞敏(2003)。非營利組織員工之組織文化及領導型態認知與其工作態度關聯性之探討—以財團法人製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顏寧(譯)(2011)。Sharan B. Merriam著。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台北市:五南。
蘇美麗(2006)。國小校長服務領導之內涵分析與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蘇義祥、胡國強(2000)。個人成熟度及內外控取向的調節作用對領導型態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公司專戶服務部門為例。管理評論,19,89-111。

二、英文部分
Arai, S. M. (2000). Typology of volunteers for a changing sociopolitical context: The impact on social capital, citizenship, and civil society. Society and Leisure, 23(2), 327-352.
Arai, S. M., & Pedlar, A. M. (1997). 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2), 167-183.
Chan, C. Y. (2012). Exploring 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Project through Kolb's
Learning Theory Using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37(4), 405-415.
Dewey,J.(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New York : Collier Books.
Downton, J.V.(1973).Rebel Leadership.New York:Free Press.
Fiedler, F.E.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McGraw-Hill.
Fischer, L. R., and Schaffer, K. B. (1993) Older Volunteers. Newbury Park,
CA:Sage Publications, Inc.
Gravelle, F., & Larocque.L. (2005). Volunteerism and serious leisure: The case of the francophone games. World Leisure Journal, 47(1), 45-51.
Halpin, A. (1966). Theory and research in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Hersey, P., & Blanchard, K. H. (1982).So you want to know your leadershipStyle ?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tilizing human resources. N.J.: Orentice-Hall.
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y Hill, CA:Sage.
Jacobson, A.(1993).Principle of good practice for the field of volunteerism. Kansas city, Missour: Ann Jacboson & Hssociates.
Jarvis, P. (1987). Meaningful and meaningless experience: Towards an analysis of learning from life.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7, 164-172.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 (2nd ed.). New york: Cambridge Books.
Kolb,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 J.: Prentice-Hell.
Linderman, E. C. (1961). 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Harvest House.
Orr, N. (2006). Museum volunteering: Heritage as 'Serious Leis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12(2), 194 - 210.
Turesky, E. F., & Gallagher, D. (2011). Know thyself: Coaching for leadership using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The Coaching Psychologist, 7(1), 5-14.
United Nations Volunteers(1999).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volunteers. Retrived May 28, 2014, from http://www.iyu2000.org/iyv-eng/poilcy/unitednations /supporting-docs/soc.rec.htm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5th ed.). NJ: Prentice-Hall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2. 林志鈞、李孟燕(2006)。女性餐飲業者創業之動機、困難及領導才能之探討。餐旅暨家政學刊,3(3),329-347。
3.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4. 周國民(2014)。女性家長式領導探究-一所小型學校個案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9,29-58。
5. 俞文釗(2007)。人力資源管理中全方位激勵的理論建構。應用心理研究,35,17-30。
6. 柳立偉、蔡正育、黃惠貞(2010)。運動休閒組織高階管理者之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差異與組織內部控制執行成效之關聯性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163-180。
7. 陳金貴(2003)。志願服務的內涵。人事月刊,36(5),6-14。
8.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57-92頁。
9. 曾華源(2001)。對我國擴大參與志願服務途徑與設置志工中心的建議。社區發展季刊,93,59-75。
10. 黃明月(2000)。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9,35-56。
11. 黃富順(2001)。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59,2-11。
12. 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13. 鄭伯壎(1995)。家長權威與領導行為之關係:一個台灣民營企業主持人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119-173。
14. 鄭伯壎、謝佩鴛、周麗芳(2002)。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角色外行為:轉型式與家長式領導的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7,105-161。
15. 鄭伯壎(2004)。華人文化與組織領導:由現象描述到理論驗證。本土心理學研究,22,19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