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瑜(2008)。臺中市國民小學特殊學生家長融合教育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中市。何華國(2003)。啟智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余幸真(2013)。中部地區國小集中式特教班實施融合教育現況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中市。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2004)。融合教育的形式與功能。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九十三年年會暨特教知能研討會會議手冊,6-34。
吳武典(2010)。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9年)(頁333-390)。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search.naer.edu.tw/edu_paper/data_image/g0000306/99n0/20111200/p0000333.pdf
吳南成(2010)。融合班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的觀點、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屏東縣一所小學教師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屏東縣。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呂宜娟、崔夢萍(2010)。應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融合教育之資訊課程。教學科技與媒體,94,60-74。李佳璇(2010)。教師人權認知與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臺南市。
李孟芸(2013)。特殊教育教師對融合教育之看法與分析─以臺中市某國中資源班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班,嘉義縣。李旻青、莊妙芬(2006)。替代性溝通訓練在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童購物技能學習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復健學報,16,99-123。
李淑玲(譯)(2011)。普通班融合重度及多重障礙學生:教師的實務策略(原作者:June E.Dowi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8)
周天賜(譯)(2008)。諮詢合作與融合教育(原作者:Lorna Idol)。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2)
周艾縈(2011)。國小特教班學生家長對學校特教服務品質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林佩如(2011)。特殊教育並不特殊:從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談融合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特殊教育季刊,120,11-18。
林宛瑩(2011)。北部地區國中小特教班融合教育現況比較及可行之做法(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每位學生。臺北市:心理。
邱浩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湘瑩(2013)。國小導師在融合教育中的挑戰與轉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2),144-146。
侯毅津(2010)彰化縣國民小學融合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縣。洪儷瑜(2008)。資源教師方案臺灣的融合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2,45-68。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特殊教育法(1997年5月14日)。
特殊教育法(2009年11月18日)。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1998年5月29日)。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03年4月15日)。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3年7月12日)。
高宜芝、王欣宜(2005)。當前我國融合教育實施成敗相關因素之探討。載於莊素貞(主編),特殊教育教學與趨勢,9401(55-68頁)。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教學原則及輔導辦法(2011月5月16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1)。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0年)(頁313-357)。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search.naer.edu.tw/edu_paper/data_image/g0000306/100n0/20120800/p0000313.pdf
張嘉文(2008)。融合教育在教育脈絡中的定義與爭論以臺灣為例。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2,57-86。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張鳳惠(2007)。融合教育之理念對教師的影響與因應策略---以南投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2013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spc/drlusp_1/master.html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梁黃真理(2005)。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性溝通能力的培養及實務經驗: 以融合式學校教學為例。身心障礙研究,3(2),113-121。莊揚智(2012)。桃竹苗地區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對支持系統的現況、需求與滿意程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花蓮縣。許茂盛(2012)。北北基地區國民中學融合教育班級導師對特殊學生家長親師溝 通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郭訓呈(2010)。臺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在融合教育實施下的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臺東縣。陳明聰(2000)。融合教育安置下課程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76,17-23。陳婍月、陳信帆(2008)。智能障礙者融合教育的實行:以光仁小學啟智班為例。身心障礙研究,3(4),246-255。陳淑瑜(2012)。臺北市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與教師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身心障礙組,臺北市。
陳曉萍 、王淑楨 、林素一 、黃志成(2011)。臺北市國小智能障礙學童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9:4,228-239。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中師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9001,141-156。
曾進興(譯)(2002)。教導重度障礙學生溝通技能:融合教育實務(原作者:June E.Dowin)。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3a)。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3b)。融合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課程與教學規劃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鈕文英(2008a)。建構生態的融合教育支持模式。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會刊,12,31-56。
鈕文英(2008b)。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9)。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臺北市:心理。
黃瑋苓(2005)。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3,201-215。葉美娟(2006)。臺中縣國中啟智班融合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彰化縣。
潘廣祐(2006)。臺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供需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鄭津妃(2012)。臺灣普教與特教的現況與未來─繼續融合或行動融合?特殊教育季刊,124,21-28。鄭啟清(2006)。臺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身心障礙學生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鄭媛文(2005)。桃園縣國小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4,205-233。
盧玉芳(2011)。國小普通班教師接受學校融合教育支援服務情形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賴怡君、廖永堃(2006)。花蓮地區國小教師對身心障礙類資源班的了解與期望。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2,229-254。
賴淑豪(2010)。融合教育下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特殊教育專業知能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賴翠媛(2003)。實施融合教育的困境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4(5),2-7。謝怡萱(2012)。國小融合經驗在國中生人際適應的意義(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南市。顏美桂(2007)。臺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羅健榮(2006)。國中特教班學生在融合教育中學習適應之研究。教師之友,47(3),62-73。羅清水、林坤燦(2006)。融合教育「關注本位採用模式」理論建構及其試探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8,1-19。蘇淑茹(2006)。普通班教師對與特教教師合作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蘇燕華 、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03,24,39-62。行政院(2008)。身心障礙等級。2014 年2月20日,取自http://disable.yam.org.tw/node/551
Downing, J. E. , &; Peckham-Hardin, K. A.(2007). Inclusive education: What makes a high qual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moderate-severe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32,183,16-30.
Foreman, P. , Arthur-Kelly, M., Pascoe, S., &; Smyth-King, B.(2004).Evaluating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with profound and multiple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and segregated classroom setting: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29,183-193.
Marschark, M., Lang, H.G., &Albertini, J.A.(2002). Educating Deaf Student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ijer, C. J. W., Pijl, S. J., &; Hegarty, S. (1994).New perspctives in special education. New York:Routledge.
Smith, D. D. , Luckasson, R. (1995).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Teaching in an age of challenge.Boston:Allyn &; Bacon.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Inclusion.(1995). 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New York: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Vaugh, S., &; Schumm, J. (1995).Responsible inclus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28,264-275.
Waldron, K. A., (1996). Introduction to a special education: The Inclusive classroom. New York: Delman Publishers.
Ysseldyke. J. E., Algozzine. B., &; Thurlow. M.L.(2000).Critical issuses in special educati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