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網站部分
「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2年6月11日公布 。取自
http://www.childhealth.org.tw/html/note_bmi.html。
二、中文部分
尤嫣嫣(2002)。大學生體型及其身體意象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伍連女(1998)。台北市高職學生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怡靜(2012)。美國泳將菲爾普斯:能夠改寫歷史,還滿酷的。天下雜誌, 503,22-24。
吳龍山(2011)。我國游泳政策之理念、目標與策略。國民體育季刊,40(3),6-13。李亭儀(2010)。參加課後游泳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臺南市新泰國小為例。亞洲大學生物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李城忠(2008)。應用統計學-SPSS完全攻略。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縣。
李城忠、陳瑩如(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對身體意象和自尊之關係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 (2),137-147。
李美娟(2001)。國小學童對輔導需求之調查研究-以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李福斯(2003)。消費者渉入、衝動性購買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以日本流行消費文化在台灣克里歐化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麗晶、林季燕、卓俊伶(2010)。 選修游泳課女大學生的體型不滿意度與社會體型焦慮。大專體育學刊,12 (2),33-41。何俊儀(2013)國中生身體意象、運動行為與 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作慶、張志銘、許弘毅、賴永成(2012a) 。大學女學生身體意 象與運動行為相關之研究—以大葉大學為例。 運動與遊憩研究7 (2),18 -29。林作慶、張志銘、許弘毅、賴永成(2012b)。十二週運動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身體組成與身體意象影響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6 (3),20-29。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林俊宏、謝錦城、 黎俊彥(2007)。游泳對氣喘孩童的健康效益與運動處方。 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6, 13-22。林家興(1978)。會心團體經驗對自我實現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雯彥(2010)。 國小游泳代表隊之參與動機與現況。大專體育學術專刊 (2010,05) ,437 - 445。
邱麗珊(2013)。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意象及身體質量指數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洪嘉謙(2001)。大專女生性別角色與身體形象關係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洪鎌德(2009)。人的自我實現:德國經典唯心主義的詮釋及其在運動哲學方面的意涵。身體文化學報 ,9,63-81。徐菀謙、林貴福(2010)。國小學童身體質量指數發展分析。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13-24。郝溪明(1986)。醫院志願工作志自我實現之研究。社會學與社會工作,8,139-162。高志明(2006)。游泳鍛鍊益處大。中國長壽,7,10。
教育部(2001)。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台北:教育部。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 東華。
張瑞芬(2008)。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參與者身體意象影響之研究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郭乃真、林耀豐(2008)。運動介入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意象、自尊與身體活動之影響。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4,75-86。陳武山(2008)。游泳運動教程。台北市:大展。
陳姿蓉(2008)。空服員工作特性認知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郁汶(1991)。美貌刻板印象與人格特質的社會好惡度使用頻率的關係。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鈺芳(2004)。探索運動員追求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從交易領導與導理論探討之。中華體育季刊 ,18( 2), 43-49。陳鳳英(2011)。職場員工人格特質對社會怠惰影響之研究。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黃啟泰(1991)。 高峰經驗與自我實現關聯屬性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漢青(2002)。人本心理學的哲學架構初討~自我實現說的哲學基礎 。人文社會學報,1,107-113。
黃囇莉、張錦華(2005)。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媒體信任作為中介變項。中華心理學刊,47( 3 ) ,269-287。楊子孟、林東興、鄭桂玫(2008)。游泳池畔的休閒阻礙:以台中技術學院體育選項課程為例。運動知識學報,5,320-332。
楊孟華、 侯堂盛 (2013)。國小學童游泳課的運動樂趣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 ,10,91-105。葉景谷、葉為谷(2010) 。 探討休閒游泳運動之價值。休閒保健期刊 ,3, 47-54。董燊、葉炳煙(2014)。國小學童游泳課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金門大學學報 ,4,93-104。廖世義、黃鈺婷、譚子文(2009)。行銷管理美學要素之初探。行銷評論,6(3),391-422。廖柏雅(2004)。台北市大學生身體意象與休閒活動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廖柏雅、張少熙(2004)。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探討。大專體育,73,120-125。劉有為(2010)。游泳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昶宗、黃明義(2002)。台灣地區鐵人三項參賽者參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 (2002,05),182 –192。
劉博文(2012)。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游泳運動參與者其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活動涉入之關係研究。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縣。歐姿妤、黃貞觀、盧淑敏、李書芬(2009)。以馬斯洛人類需求階層探究專科學生之需求。中等教育,60 (2) ,64-80。
潘素卿(1984)。心理綜合諮商技術對專科學生自我實現及創造力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蔡亦瑋、黃志杰、吳靜怡、王建臺(2010)。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場地的發展。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2),274-282。蔡淑娟(2004)。影響社區婦女身體意象及採取減重行為之相關因素探討-以三芝鄉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蔣昇杰、張瑞泰(2013)。鐵人三項運動的特性。高師大體育(11), 62 - 80。鄭人豪(2008)。日治時期台灣游泳運動之萌芽(1895-1912) 。運動文化研究, 6, 53-90。鄭巽元(2010)。台北市國小學童游泳運動參與、學習滿意度對身心健康狀況之影響。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劍虹、黃希庭(2004)。西方自我實現研究現狀。心理科學進展, 12(2),296-303。
蕭嘉慶、呂欣唐、何明恩、彭晧瑜(2012)。台灣攝影比賽對其得獎者在專業領域發展上之影響。圖文傳播藝術學報,( 2012,05),135-142。謝宗達(2004)。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自尊心及身體意象之關係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三、英文部分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us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n experimental desig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6(3), 271-284.
Cash, T. F. (1990). Th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ppearance aesthetics, attributes, and images. In T. F. Cash, & T. Pruzinsky (Ed.). Body image: Development, deviance and chang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Cash, T. F., & Pruzinsky, T. (1990). Body image: Development, deviance and chang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1), 39-50.
Fox, K. R. (1999).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mental well-being.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3), 411-418.
Hatcher, L. (1994).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use the SAS system for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orth Carolina: SAS Institute.
Hair, J. F. J.,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aporte, R. E., Montoye, H. J., & Caspersen, C. J. (1985). Assess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epidemiologic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ospects.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2), 131-146.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Marsh, H. W., Balla, J. R., & McDonald, R. P. (1988). Goodness-of-fit indices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effect of sample siz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3), 391-410.
Phelps, M., & Abrahamson, A. (2008). No Limits: The Will to Succeed. United States: Free Press.
Schilder, P. (1935). 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Body. London: Kegan Paul.
Shostrom, E. L. (1974). Personal orientation inventory manual. San Diego. CA: EdITS.
Slade, P. D. (1994). What is body image?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32(5), 497-502.
Sumerlin, J. R., & Bundrick, C. M. (1996). Brief index of self-actualization: A measure of Maslow's model.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1(6), 253-271.
Tajul, A. M., Hasti, S. & Fariba, H. A. (2013). Effects of Swimming on Self-Esteem amo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sian Social Science,16(9), 74-80.
Yeh, M. C., Liou, Y. M. & Chien, L. Y. (2012).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a school programme on improving body image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68(2), 43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