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3: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曼琍
研究生(外文):Man-Li Huang
論文名稱:繪本內容種族與性別多樣性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Ethnic and Gender Diversity in Picture Books
指導教授:蕭揚基蕭揚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oung-Key Shiau
口試委員:廖賢娟林國楨
口試委員(外文):Xian-Juan LiaoGuo-Zhen Lin
口試日期:2015-07-0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繪本多元文化教育意識型態
外文關鍵詞:picture booksmulticultural educationide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探討繪本內容種族與性別多樣性,這些兒童繪本的內容作者是否在無意識中傳達出種族歧視的意識型態?又如何呈現性別角色的意象?希望透過兒童最早接觸的繪本,來探討繪本中圖文所蘊含的種族與性別意識型態,以做為繪本教學時應注意的重要依據。
在文獻探討中,由多元文化教育與課程意識型態著手,並以種族與性別意識的內涵,歸納出教學場域應有的健康的種族與性別意識。分析工具為研究者根據相關文獻,以及對種族與性別多元性的認知,自行發展的主題類目分析表,作為有系統的方式去檢視繪本內容中蘊含的種族與性別之意識型態。
研究對象選自郝廣才童話繪本作品為主,採用內容分析法對繪本內容進行分析及探究,將所得之資料加以彙整、統計後,再進行質性探討與分析。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從對繪本編輯與教學提出相關之建議。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ㄧ、繪本中的種族意識型態
(一)對弱勢種族的生活方式呈現刻板印象;
(二)對弱勢種族的特徵描繪已漸有模糊化刻板印象的趨勢;
(三)弱勢種族仍有被壓抑的現象;
(四)呈現以主體種族為主流的價值觀。
二、繪本中的性別意識型態
(一)圖文人物出現重男輕女;
(二)角色的衣著打扮顯現以特定顏色與樣式代表特定性別;
(三)男女角色的內在特質呈現男強女弱;
(四)男女角色的職業具性別分化,呈現男主外、女主內;
(五)男女角色的家務分工呈現刻板印象。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thnic and gender diversity in picture books. Is the author conveys racial discrimination unintentionally? How to show the image of gender rol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acial and gender ideology in picture books that children read at the earliest to b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s of picture books instructi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starts from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concludes the healthy consciousness of race and gender in instruction. The analysis tool is the theme category analysis sheet that is made from researcher’s cognition of racial and gender d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literatures. The sheet made by researcher is the systematic method to survey the racial and gender ideology in picture books.
The objects of study are mainly Ho, Kuang-Tsai’s fairy tale picture books. The researcher adopts Content Analys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picture books, then integrates the information and proceeds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At last, the researcher makes the relative suggestions of picture books edition and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utcom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racial ideology in picture books
(1) The picture books show stereotype towards the life style of disadvantaged minority.
(2) There is a trend that the picture books have blurred the stereotype towar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advantaged minority.
(3) There is a phenomenon that disadvantaged minority is still oppressed.
(4) The picture books mainly show the values of main race.
2. The gender ideology in picture books
(1) The characters show the male supremacy.
(2) The dressing of the characters shows that the certain colors and types represent the certain gender.
(3) The internal traits of gender show that the men are powerful, while the women are weak.
(4) The professions of gender show the difference, that is, the men are breadwinners, while the women are housekeepers
(5) The gender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shows the stereotyp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選題背景與意義..........1
第二節 選題的目的..............4
第三節 方法論與研究方法.........7
第四節 討論的架構與限制.........9
第二章 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繪本...11
第一節 多元文化主義............11
第二節 多元文化教育與繪本......20
第三章 繪本中的意識型態........25
第一節 意識型態...............25
第二節 意識型態與教材..........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的發展..........36
第四節 研究的信效度............43
第四章 研究對象-繪本...........48
第一節 繪本的定義..............48
第二節 繪本的特質..............50
第三節 郝廣才童話繪本..........54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61
第一節 繪本中種族意識型態的分析..61
第二節 繪本中性別意識型態的分析..6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81
第一節 結論....................81
第二節 建議....................87
參考文獻.......................90
一、中文部分....................90
二、外文部分....................95
附錄...........................96
附錄一 種族與性別主題類目分析表(正式量表)...96
附錄二 種族與性別主題類目分析表(專家效度)...102
附錄三 訪談計畫書.....................108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14)。教育研究法(第十六版)。臺北市:五南。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初版)。臺北市:幼獅文化。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市:允晨文化。
王俐容(2006)。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20,125-159。
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初版)(原著Michael W. Apple)。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全人教育百寶箱(2015)。意識型態。2015/01/02取自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657
朱柔若(2008)。全球化與台灣社會-人權、法律與社會學的觀照(初版)。臺北市:三民。
但昭偉、邱世明(2000)。多元文化主義觀點之下的道德教育與評量─一項初步的觀察。教育資料集刊,25,225-242。
何三本(1995)。兒童故事學(初版)。臺北市:五南。
何三本(2005)。幼兒文學(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雅玲(2009)。以社會階級為主題之幼兒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12(2),47-76。
林良(2000)。淺語的藝術(初版)。臺北市:國語日報社。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臺北市:遠流。
林真美(2014)。繪本之眼(初版)。臺北市:天下。
林真美譯(2005)。繪本之力(初版)(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合著)。臺北市: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初版)。臺北市:心理。
林瑞榮(1993)。第四章批判理論與教育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方法論(第一版)( pp.96-97)。臺北市:五南。
洪泉湖 等(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初版)。臺北市:五南。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臺灣的觀察。美育,91,11-18。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初版)。臺北市:格林。
張珏(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3。
張茂桂(2003)。第九章族群關係。載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pp. 215-245)。臺北市:巨流。
張錦華(1997)。多元文化主義與我國廣播政策-以臺灣原住民和客家族群為例。廣播與電視,3(1),1-23。
教育部(2008)。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臺北市:教育部。2014/12/20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header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初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枝烈(2010)。多元族群城市的教育實踐,城市發展,10,8-23。
陳柏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初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初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與課程發展研究(初版)。臺北市:五南。
黄光雄、蔡清田(1999)。設課程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黃惠雅(2010)。拒當刻板父母,教出多元思考力。2015/01/15取自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F0D3A1526F427ED6
彭懿(2006)。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臺北市:信誼。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成為一種公民素養。兩性平等季刊,24,4-5。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與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季刊,15,98-100。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初版)。臺北市:女書文化。
湯仁燕(2006)知識、權力與課程:閱讀M. Apple 的《意識型態與課程》。中等教育,57(1),144-156。
葉至誠(2009)。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初版)。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葉興藝(2005)。多元文化主義文化(初版)(原著Conrad William Watson)。中國:吉林人民。
廖仁義(1995)。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原著Anthony Giddens)。臺北市:唐山。
趙淑珠等(2013)。101 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教科書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專案。臺北市:教育部。
劉俊麟(2014)。《金剛經》與《反杜林論》道德思想之比較。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美慧等(2009)。運用多元文化教材提升學童多元文化素養之成效研究--以臺北縣溪洲國小為例。臺北縣教育局研究專案。新北市:新北市教育局。
劉滌昭譯(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原著松居直)。臺北市:臺文雜誌社。(原著出版年:1981)
劉鳳芯譯(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初版)(原著Perry Nodelman)。臺北市:天衛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歐用生(1992)。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第三版)。臺北市:文景。
歐用生(1993)。第十章內容分析法。載於黄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教育(第二版)(pp.229-254)。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初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鄭世仁(2000)。課程意識型態。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5/01/ 02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109/
鄭明進(1991)。談圖畫書的教育價值。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集。臺北市:幼獅文化。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初版)。臺北市:心理。
謝世忠(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 臺灣原住民論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顏佩如(2014)。大學師培性別平等意識的教學策略與教學內容之研究-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8), 63-71。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4)。多元文化教育(第三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蘇振明(2002)。第二章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徐素霞(主編),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pp.13-15)。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二、外文部分
Apple, M. (1976). Making curriculum problematic. The Review of Education, 2(1), 52-68.
Clark, R., & Fink, H. (2004). Picture this: A multicultural feminist analysis of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 Youth & Society, 36(1), 102-125.
Young, I.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 Press.
Johnson, R. T. (2001). Reconceptualization as interruption, interrogative punctuation, and opening. In J. A. Jipson & R. T. Johnson (Eds.), Resistence and representation: Rethinking childhood education (pp. 305-309). New York: Peter Lan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