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1 16: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人華
研究生(外文):Liu Jen Hua
論文名稱:戶外教學活動學生參與動機、神馳體驗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曉明女中國中部學藝營為例的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acts on Outdoor Learning Outcomes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and Flow Experience-Taking Stella Matutina’s Junior High School Academic Camp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邊瑞芬邊瑞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ryl R. Bain
口試委員:詹定宇葉子明邊瑞芬
口試委員(外文):Ding-Yu ChanTsu-Ming YehCheryl R. Bain
口試日期:2015-07-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戶外教學參與動機神馳體驗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Outdoor learning activity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Flow experienceLearning outcom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戶外教學活動學生之參與動機、神馳體驗與學習成效之情況,其次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學藝營學生在其參與動機、神馳體驗與學習成效之差異,也探討戶外教學活動參與者其參與動機、神馳體驗對學習成效之迴歸影響,進行以預測變項與依變項學習成效間的徑路關係。研究以曉明女中參加2010年度戶外教學活動學生293人為研究對象,經2010年普查施以基本資料、參與動機量表、神馳體驗量表、學習成效量表等結構性問卷調查,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迴歸徑路分析等方法統計分析。本研究對曉明女中國中部戶外教學活動的主要發現有:(一)學藝營戶外教學活動學生之參與動機中以社交活動與自我發展的表現為主、神馳體驗中以體驗投入與掌控能力的表現為學生的主要投入情況。(二)學習成效上的表現以同學社交親和與輔姐支持為主,學習成效受參與動機的影響與神馳體驗兩變項的影響各為迴歸係數標準化在0.580與0.134的影響量,參與動機明顯高於神馳體驗對學習成效的影響(三) 學藝營戶外教學活動參加學生的人口背景變項在其參與動機、神馳體驗與學習成效上無顯著差異。(四)學藝營戶外教學活動學生之參與動機、神馳體驗對學習成效達統計顯著因果關係的影響。

關鍵詞:戶外教學、參與動機、神馳體驗、學習成效
This study was su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s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 on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s at Stella Matutina Girl’s High School participating in outdoor learning activity in 2010. The researcher applied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scale”, “flow experience scale” and “learning outcomes scale” as research tools to 293 pacticipants as a census in 2010. The result was analyzed vi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one way ANOVA), principal analysis(factor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of path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bout participants at Stella Matutina Girl’s High School in outdoor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the followings: (1) For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the social activity and self-development play a crucial part. For the participants’ flow experience, the involvement via experiencing and their control ability were shown the major factors in analysis. (2) The learning outcome was shown on collaboration among classmates and support of assistant from senior schoolmates, which is affected by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 by 0.580 and 0.134 in each.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flow experience nor learning outcomes. (4) There was significant causal relationship among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flow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all participants in outdoor learning activity.

Keywords: Outdoor learning activity,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Flow experience,
     Learning outcomes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辭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戶外教學相關文獻之探討 8
第二節  參與動機相關文獻之探討 20
第三節  神馳體驗相關文獻之探討 26
第四節  學習成效相關文獻之探討 32
第五節  參與動機、神馳體驗與學習成效之相關文獻之探討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樣本特性分析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5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之參與動機、神馳體驗與學習成效之差異情形 61
第二節  學藝營學生之參與動機、神馳體驗對學習成效之徑路分析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0
附錄一、學藝營戶外教學學習成效問卷 85
附錄二、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89
附錄三、南部路線(南營)彙整表 90
附錄四、北部路線(南營)彙整表 91


表 目 錄

表2-1 Hall的戶外教學方式分析表 12
表2-3 國內以學習成效相關實證研究彙整表 36
表2-4 國內以參與動機與神馳體驗相關實證研究彙整表 41
表3-1 參與動機之次數分配摘要表 47
表3-2 參與動機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49
表3-3 神馳體驗之次數分配摘要表 51
表3-4 神馳體驗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52
表3-5 學習成效之次數分配摘要表 55
表3-6 學習成效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58
表4-1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其參與動機、神馳體驗及學習成效之差異分析 63
表4-2 學習成效與參與動機、神馳體驗徑路分析之標準化迴歸係數 64




圖 目 錄

圖 2-1 戶外教學的主要內涵圖 10
圖 2-2 Hoban比較媒體具體程度與Dale經驗金字塔比較 14
圖 2-3 戶外學習階層 15
圖 2-4 三個渠道神馳體驗模式 2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4
圖 3-2 徑路圖 60
圖 4-1 徑路係數分析圖 66

壹、中文部份
方潔玫譯(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毛國楠(1996)。從神馳體驗談如何激勵青少年的內發動機。中等教育, 47(4),11-15。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刋,27,62-62。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形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王梅子、邱聯榮(2007)。救生員訓練班學員參與動機與心流體驗間之相關研究。2007 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33-441。
王梅香、江澤群(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
王靜惠(1998)。網路瀏覽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市。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學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王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研究。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511-S-002-002-Z。
余民寧(2006)。影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刋,73,11-24。
何俊青(2002)。另類評量在社會領域概念評量之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6),57-75。
李宗薇(1991)。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臺北:師大書苑。
李昭明(2006)。技術學院學生休閒動機與與休閒生活型態之研究—以修平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李哲明(2008)。學習風格與神馳經驗對國小學童數位認知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國祥(2003)。培訓家長戶外教學解說課程方案之研究----以植物、昆蟲成長課程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所,臺北市。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63-70。
李崑山(2000)。戶外環境教學理念突破與實踐。台灣教育,589,43-45。
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呂學智(2014)。新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汪瑞芝、廖玲珠(2008)。會計習作課程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當代會計,9(1),105-130。
吳武典(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5),5-11。
吳怡彣(2014)。國中生校外教學認知、滿意度、學習成效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南縣。
周儒(1994)。環境教育師資培訓(在職訓練)相關問題之探討與評析。台北: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周儒(2001)。尋找一個環境教育的實踐場所-『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與概念。中華民國90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2-80。臺北:國立師範大學。
周儒,呂建政(1999)。戶外教學。譯自Donald R.Hammerman&Willian M.Hammerman&Elizabeth L.Hammerman 著。臺北市:五南。
周儒、黃淑芬譯、Thomas J.Rillo作(1994)。戶外教育的精義,環境教育季刊。20,52-63。
林岑怡(2005)。有氧舞蹈參與者身體自我概念、參與動機及健身運動承諾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姿利(2006)。技職院校教師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南台科技大學英文課程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縣。
林洨岑(2011)。數位學習教材設計與心流經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禹璁(2013)。國中學生使用擴增實境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評估-以天文學習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碩士班,臺南市。
林淑芬(2003)。女性保健志工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神馳經驗關係之探討:以彰化縣市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林雪萍(2008)。語言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及技巧。臺北市:五南。
林艶真(2015)。中高年級學童參與環境體驗教育之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荒野保護協會炫蜂團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洪木利(1997)。高雄都會公園環境教育解說手冊。10-12。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胡德旺(2014)。青少年參與露營休閒活動之學習成效、活動滿意度與活動忠誠(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管理碩士班,嘉義縣。
高重輝(1994)。戶外活動教學的設計與模式。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2,24-46。
張春興(198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修訂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和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淑敏(2009)。王功地區戶外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探討—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臺中市。
張德儀(1998)。WWW使用者之瀏覽行為與心理探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市。
張靜如(2014)。國小四年級戶外教學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臺中市南屯區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臺中巿。
張豐盛(2004)。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臺北:教育部。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坤厚(2012)。國中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
陳鐵(1983)。戶外教育。公民訓育學報,創刊號,257-270。
陳祥(2003)。網路遠距學習者神馳狀態其內在先決條件與環境變數之探索。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o.91-2413-H-110-001-x,PP.3。
陳淑娟(2011)。童軍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心流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彰化縣。
彭文珊(2004)。國小教師戶外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馮瑞婷(2006)。具情境感知式戶外生態教學系統之規劃與設計。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5),28-39。
黃世明(2007)。休閒管理概論。臺北:五南。
黃美琪(2005)。志願解說人員參與動機、組織承諾與神馳體驗間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縣。
黃偉豪(1992)。網路教學之獎懲機制與認知風格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嘉義市。
黃朝恩(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環境教育,5,24-31。
黃朝恩(1994)。地理科戶外環境教學之實驗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1,173-207。
黃瑞成(2005)。以戶外教學進行環境教育之研究—以高美濕地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黃德祥(1992)。青少年刺激尋求、社會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復文圖書出版社。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趙文祺(2004)。體驗教育活動參與者內在動機、活動投入程度與神馳體驗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彰化縣。
劉海鵬(2002)。臺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蔡宛庭(2009)。國民小學舞蹈社團學童參與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體育舞蹈學系,臺中市。
錢家慧(2007)。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巿。
韓美文(2014)。從課程與證照結合探討課程學習動機、證照取得動機及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慈濟技術學院學報,23,137-154。
聶喬齡(2000)。流暢狀態量表之信度與校度初步分析。國立體育學院叢書,11(1),PP. 247-260。
蘇明俊(2007)。發展野外探究學習環境量表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61-84。
蘇明俊、江新合(2003)。歸納式野外探究教學模式。新竹師院學報,18,323-361。
蘇明俊、江新合(2004c)。野外探究學習環境量表之發展。國民教育研究學報,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蘇錦麗(2009a)。「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相關內涵分析。評鑑雙月刊,21,58-62。

貳、英文部份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Bloom, B. S., Eng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D.R.(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CognitiveDomain. New York: McKay.
Chan, T. S., & Ahern, T. C. (1999). The importance of motivation: Integrating flow theory into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J. Price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p.780-782). Chesapeake, Virginia: AACE.
Chiappetta, E. L., Koballa, T. R., & Collette, A. T. (1998).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4th ed.), Merrill.
Clarke, S. G., & Haworth, J. T. (1994). ‘Flow’ experience in the daily lives of sixth-form college 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5, 511-523.
Cornell, J. (1989). Sharing the Joy of Nature: Nature Activities for All Ages. Nevada City, California: Down Publications.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ptimal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P. 74.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Ford, P. M.(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NY:John Wiley &; Sons.
Frase, L. E. (1998, April). An examination of teachers’ flow experience, efficacy, and instruction & leadership in large inner-city and urban school distric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CA.
Gagne,R.M.,Briggs,L.J.& Wager,W.W.(1988).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3th ed).New 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
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 Hammerman, E. L. (1994). 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4th ed.). Danville, IL:The Interstate Printer & Publishers, Inc.
Han, S. (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satisfaction and flow in elderly Korean immigrants.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S.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low in conscious (pp.138-14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row(1972). A Taxonomy of the Psychomotor Domain. A guide for developing behavioral objectives. New York: David McKay.
Iso-Ahola, S. E. (1999). Motivational foundations of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21st century (pp. 35-4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Jackson, S. A., & Marsh,. H. W. (1996). Development and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optimal experience: The FlowState Scal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8, 17-35.
Kern, E., and Carpenter, J. (1986). Effect of Field Activities on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v. 34, 180-183.
Krathwohl, D.R., Bloom, B.S., and Masia, B.B. (1964). Taxonomy of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
Lepper, M. R., & Malone, T. W. (1983).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in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n R. E. Snow & M. J. Farwr (Eds.). Aptitud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II. Cognition and affective process analysis. NJ: Erkbayn.
Liao, L. F. (2006). A flow theory perspective on learner motivation and behavior in distance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27(1), 45-62.
Loundsbury, J. W., & Franz, C. P. (1990). Vacation discrepancy: Aleisure motivation approach. Psychological Reports, 66, 699-702.
Loundsbury, J. W., & Hoopes, L. (1988). Five year stability of leisure activity and motivation fact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2), 118-134.
Maslow, A.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assimini, F. & Carli, N. (1988). 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flow in daily experience.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S.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low in conscious (pp.266-28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ssimini, F., Csikszentmihalyi, M., & Carli, M. (1987). The monitoring of optimal experience: A tool for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75(9), 545-549.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Moneta, G. B., &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challenges and skills on the quality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4(2), 275-310.
Novak, T. P., Hoffman, D. L., & Yung, Y. F. (1997). Model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flow experience among web users, INFORMS Marking Science and the Internet Mini-conference, MIT. Retrieved January 9,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elab.vanderbilt.edu/research/papers/html/manuscripts/flow.abstract.mit.1998/modeling.the.structure.of.the.flow.experience.html
Orion, N., Hofstein A., Tamir, P., & Giddings, G. J. (199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Outdoor Science Activities. Science Education, 81,161-171.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Merrill/Prentice Hall.
Priest(1986).Red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3),13-15.
Ryan, C.﹐& Glendon﹐I. (1998). Application of leisure motivationscale to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5(1), 169-184.
Sage, G. (1997). Introduction to motor behavior: A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2nd).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Sefton, J. M. (1989). Examining the factor invariance of Ragheb andBeard’s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 scales. Office of Research Services,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June.
Sefton, J. M., & Burten, T. L. (1990). The measurement of leisur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Leisure Studies Division— The 5th Canadian Congress on Leisure Research, 29, Dalhousie University, Halifax.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