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8: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憲仁
研究生(外文):Chen,Hsien Jen
論文名稱:臺灣文學獎及其對文壇影響之研究(1950—2010)
論文名稱(外文):Taiwan Literature Awards and its Contribution 1950-2010
指導教授:林聰明林聰明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何寄澎李瑞騰陳昌明游志誠
口試日期:2015-06-22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4
中文關鍵詞:文學獎寫作風氣人才培育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4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台灣文壇培育作家的搖籃,早年全靠報紙副刊和文學雜誌,不論報紙銷售量的大小,也不管報紙的發行地在北或在南,每一個副刊都曾培養出各自的作家;
雜誌也是一樣,像以前的《野風》、《皇冠》、《文壇》、《幼獅文藝》、《現代文學》、《台灣文藝》、《文星》以及軍中的《新文藝》,不論背景為何?發行量多少?都很明顯地有不同的作家從不同的園地不斷地被發掘出來。不過,自從1976 年聯合報創辦「聯合報小說獎」、1978 年中國時報設置「時報文學獎」、1981 年明道文藝舉辦「全國學生文學獎」後,情形丕變,文學徵文逐漸取代報紙副刊和文學雜誌,成為拔擢寫作人才最主要的管道。
這種現象的形成,考其原因,一來是大部分的報紙副刊,以及曾經蓬勃一時的文藝期刊,有的關門停刊,有的辦辦停停,無法繼續造就出有潛力的才。再
加上,不管副刊或雜誌,稿酬普遍不高,在作品發表管道不夠暢通、稿酬又偏低的情況下,文學獎開放、公正的作業,以及優厚的獎金,新人容易脫穎而出,得獎人也能獲得較合理的報酬,因此,台灣的文學獎從一開始,便深深吸引著寫作者投入參賽的行列。
這種情形,到1980 年代,更加確立了文學獎拔擢人才的機能,文學徵文不僅廣招社會大眾寫作,觸角更直接伸入校園、深入地方,一時之間,那些初試啼
聲的年輕作者宛如早慧的花朵,紛紛綻放。目前文壇上活躍的的作家,大都接受過文學獎的洗禮,參加文學獎,似乎已是臺灣文學寫作者踏向文壇的重要階梯。
尤其1990 年代以來,各種文學獎如雨後春筍,一代一代的文壇新人,如潮水般湧來,而文學寫作的風貌,也深深受文學獎的辦法所影響,所以,要瞭解台灣文壇寫作的現象,一定要瞭解台灣的文學獎。
因此,本論文即以國民政府遷移臺灣之後,六十年來臺灣的文學獎作全面性探討,論述(一)文學獎的發展背景與歷程(二)主辦單位與風格特色(三)徵
文類別與徵文對象(四)對臺灣文壇的影響(五)各界評價。冀望從這個新的角度所觀察到的臺灣文壇面貌,得以為以後研究臺灣文學者提供新資料、新觀點。
The cradle for writers of Taiwan literature came from literature supplements of
newspapers and literature magazines in early times. No matters that how many
newspapers sold and no matter where newspapers published, each supplement had
their own writers, and so did magazines, such as Yeh Feng, Crown, Youth Literary,
Taiwan literary, Wen Xin, and New Literary. However, after ‘United Daily Fiction
Award’ of United Daily in 1976, ‘Times Literature Award’ of China Times in 1978 and
‘National Student Literature Award’ of Ming Dao Art and Literature in 1981, article
contests for discovering new writers held by newspaper supplements and literature
magazines became popular.
The emergence of this situation resulted from difficulties of managing of
newspapers supplements and literary journals, as well as low awards and
uncrystallized procedures. Therefore the opening of literature awards with high
payments and open and just procedures looked more attractive.
In the 80s, article awards turned more mature. Not only public but also young
students were attracted to competitions. Most popular writers at present are article
award winners. After the 90s, specifically, more article awards emerged and more
writers were discovered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which then created new faces of
Taiwan literature. Article awar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literature.
This study explores contribution of Taiwan literature awards from 1949 till
present days, which includes its backgrou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ion and assessments. This study would draw a whole picture of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with a new viewpoint and new material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步驟及重點…………………………2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 …………………………………………3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3
第二章 台灣文學獎的發展背景與歷程………………17
第一節 文學獎的定義、名稱、數量……………………17
第二節 台灣文學獎的發展背景與歷程………………24
第三節 重要文學獎簡介 …………………………………………34
第三章 台灣文學獎的現象分析……………………………63
第一節 文學獎的主辦單位 ……………………………………63
第二節 文學獎的風格特色 ……………………………………72
第三節 台灣文學獎的徵文類別………………………………83
第四節 台灣文學獎的徵文對象………………………………91
第五節 台灣文學獎的評審機制………………………………96
第四章 台灣文學獎對臺灣文壇的影響………………101
第一節 鼓舞了社會寫作風氣…………………………………102
第二節 引導了文學發展方向…………………………………103
第三節 培育了眾多創作人才…………………………………106
第五章 台灣文學獎的人才育成與典律生成………113
第一節 台灣文學獎的人才育成………………………………113
第二節 台灣文學獎的典律生成………………………………127
第六章 台灣文學獎的評價…………………………………………133
第一節 台灣文學獎的讚譽…………………………………………133
第二節 台灣文學獎的爭議…………………………………………136
第三節 對臺灣文學獎的持平看法……………………………139
第七章 結論………………………………………………………………………147
參考文獻 ……………………………………………………………………………151
附錄:臺灣文學獎年表…………………………………………………157
一、主要參考文獻
*台灣文學年鑑系列
01、封德屏主編、文訊雜誌社編纂,《1996 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1997.06。
02、封德屏主編、文訊雜誌社編纂,《1997 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1998.06。
03、封德屏主編、文訊雜誌社編纂,《1998 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1999.06。
04、封德屏主編、文訊雜誌社編纂,《1999 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2000.10。
05、杜十三總策劃、白靈、須文蔚等人主編,《2000 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2002.04。
06、鄭邦鎮總策劃、彭瑞金總編輯,《2001 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2003.09。
07、鄭邦鎮總策劃、彭瑞金總編輯,《2002 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2003.09。
08、鄭邦鎮總策劃、彭瑞金總編輯,《2003 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2004.08。
09、鄭邦鎮總策劃、彭瑞金總編輯,《2004 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07。
10、林瑞明總編輯,《2005 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
11、彭瑞金總編輯,《2007 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12。
12、彭瑞金總編輯,《2008 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9.12。
13、李瑞騰總編輯,《2009 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12。
14、李瑞騰總編輯,《2010 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11。
二、專書
01、高上秦主編,《時報文學獎》,台北:時報文化,1984。
02、季季主編,《時報文學獎史料索引》,台北:時報文化,1990。
03、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 〉,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04、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 〉,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05、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
06、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一書》,台北:元尊文化,1998。
07、鍾文音,《美麗的苦痛》,台北:大田出版社,2004。
08、聯合報副刊,《文學獎30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報,2008。
三、期刊文獻
01、羅 行,〈為聯合報嘆口氣〉,《文壇》281 期(台北,1983.11)。
02、楊牧,〈從生命中噴注出來:對得獎作品「夢稿」的決審意見〉,《中國時報》(台北,1980.5.25),30 版。
03、齊邦媛,〈總評印象-聯合報第九屆小說獎中篇小說〉,《聯合文學》,109 期(台北,1993.11)。
04、包黛瑩,〈寫作「運將」競逐金跑道-台灣文學獎版圖〉,《聯合報》(台北,1995.8.3)第41~42 版。
05、應平書主講、李文冰記錄,〈近年文學獎現象〉,《幼獅文藝》521 期(台北,1997.05):61-64。
06、湯芝萱,〈得獎心情〉,《文訊》136 期,(台北,1997.02):32-35。
07、鄭喻如,〈現代小說與讀者漸行漸遠---兼談文學獎之弊端〉,《聯合文學》13:10(台北,1997.08):139-141。
08、李令儀:〈百萬文學獎背後的權力遊戲〉,《新新聞》581 期(台北,1998.4.26):88。
09、唐捐:〈魚語搜異誌〉收入陳義芝主編《華年放異采---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八卷》。
10、焦桐,〈文學獎〉,《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九七---世紀末》(台北,1998 年):241。
11、向明,〈文學價值取決於文學本身〉,《文訊》168 期(台北,1999.10):54-55。
12、林于弘,〈解嚴後兩大報文學獎新詩得獎現象觀察〉,《文訊》主辦「第三屆青年文學會議」,1999 年11 月7---8 日。
13、張大春,〈評審意見:給獵人的一封信〉,《聯合文學》193 期(台北,2000.11):40。
14、鯨向海,〈文學獎二三事〉,《幼獅文藝》575 期(台北,2001.11):23-24。
15、許劍橋:〈驚蟄!/ 絕響?---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的發聲(生)觀察〉,第五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2001 年11 月。
16、許劍橋,〈「同」聲喧嘩--1998 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的得獎同志們〉,《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4 期(嘉義2002.12):113-130。
17、吳億偉,〈地方文學聲聲響:對地方文學獎的幾點觀察〉,《文訊》218 期,(台北,2003.12):46--49。
18、莊宜文,〈文學競技或人性試煉?談文學獎的光明與幽暗〉,《文訊》218 期,(台北,2003.12):41-45。
19、林秀玲,〈文學獎:作家的資格檢定?〉,《文訊》218 期(台北,2003.12):51-52。
20、向陽,〈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218 期(台北,2003.12):37-40。
21、楊美紅,〈文學證照?〉,《文訊》218 期(台北,2003.12):64-65。
22、呂正達,〈一個評審學派的誕生〉,《文訊》218 期(2003.12):60-61。
23、張錯,〈文學獎的爭議與執行〉,《21 世紀世界華文文學展望》,(吉隆坡:星洲日報,2003 年),頁10—11。
24、江寶釵撰、聯合報副刊編輯,〈江山風騷,究竟誰主 / 領---論兩大報文學獎設立的文學史意義〉,《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256。
25、鍾文音,〈獎座的寂寞和文壇成年禮〉,《美麗的苦痛》(台北:大田,2004):82。
26、 李崇建,〈文學獎有必要這麼多嗎?〉,收於《百日不斷電---別為文學抓狂》,(台北:聯合文學,2005),頁151。
27、 陳憲仁,〈從全國學生文學獎看大學生的寫作〉《文訊》250 期(台北,2006.08):
42-49。
28、林佩蓉,〈「台灣文學獎」的回顧與展望〉《2006 年台灣文學年鑑》(台南,2007.12):30。
29、須文蔚,〈輕歌散輕聲:大專校園文學獎類型論〉,《文訊》250 期,2006 年8月。
30、郭強生,〈以「獎」之名:我看校園文學獎〉,《文訊》250 期(台北,2006.08):
33-34。
31、黃鶴仁,〈台灣的地方文學獎---以九十四年文學獎為主〉,《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4 期(台北,2007.06):209-222。
32、王乾任,〈文學「獎」不停,到底行不行?---台灣文學獎的知識社會學考察〉,《幼獅文藝》640 期(台北,2007.04):59-61。
33、李 昂,〈評審意見:會想要吵架的評審---只為「新台灣寫實」〉,《聯合文學》277 期(台北,2007.11):29。
34、葉雅玲,〈獎 / 講什麼?---「皇冠大眾小說獎」試探 〉《文學獎30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2008.09)。
35、陳室如:〈典律生成 / 推移?---由聯合報文學獎與時報文學獎散文得獎作品觀之〉《文學獎30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2008.09)。
36、李京珮:〈兩大報文學獎得獎小說的經典化現象---以1976---1990 年為中心的考察〉《遠東通識學報》(台南,2009.01):31-50。
37、黃冠翔,〈與權力 / 利交纏:從文學獎的「屬性定位」及「得獎行為」談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9 期(台北:2011.11):33-51。
39、高坤翠:〈彼岸的想像:台灣文學獎與馬華作家的關係---以台灣聯合報文學獎及中國時報文學獎為例〉《文學獎30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2008.09)。
四、學位論文
01、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02、楊詩玄,〈兒童文學獎中的文化形構─以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為例〉,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03、張明珠,〈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報導文學獎得獎作品研究(1978---2000)〉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04、洪綺蓮,〈少年小說中的台灣文化研究—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作品為例〉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05、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文壇生態之形構〉台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
06. 周佐明,〈山海文學獎原住民女性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08。
07、溫世如,〈梁實秋翻譯文學獎之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9。
08. 張曉惠,〈解嚴以降三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之文學意涵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0。
五、網路
*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網」
http://tln.nmtl.gov.tw/ch/index.aspx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6、李京珮:〈兩大報文學獎得獎小說的經典化現象---以1976---1990 年為中心的考察〉《遠東通識學報》(台南,2009.01):31-50。
2. 06、湯芝萱,〈得獎心情〉,《文訊》136 期,(台北,1997.02):32-35。
3. 32、王乾任,〈文學「獎」不停,到底行不行?---台灣文學獎的知識社會學考察〉,《幼獅文藝》640 期(台北,2007.04):59-61。
4. 31、黃鶴仁,〈台灣的地方文學獎---以九十四年文學獎為主〉,《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4 期(台北,2007.06):209-222。
5. 30、郭強生,〈以「獎」之名:我看校園文學獎〉,《文訊》250 期(台北,2006.08):
6. 29、須文蔚,〈輕歌散輕聲:大專校園文學獎類型論〉,《文訊》250 期,2006 年8月。
7. 27、 陳憲仁,〈從全國學生文學獎看大學生的寫作〉《文訊》250 期(台北,2006.08):
8. 21、楊美紅,〈文學證照?〉,《文訊》218 期(台北,2003.12):64-65。
9. 20、向陽,〈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218 期(台北,2003.12):37-40。
10. 19、林秀玲,〈文學獎:作家的資格檢定?〉,《文訊》218 期(台北,2003.12):51-52。
11. 18、莊宜文,〈文學競技或人性試煉?談文學獎的光明與幽暗〉,《文訊》218 期,(台北,2003.12):41-45。
12. 17、吳億偉,〈地方文學聲聲響:對地方文學獎的幾點觀察〉,《文訊》218 期,(台北,2003.12):46--49。
13. 16、許劍橋,〈「同」聲喧嘩--1998 第一屆「全球華文同志文學獎」的得獎同志們〉,《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4 期(嘉義2002.12):113-130。
14. 14、鯨向海,〈文學獎二三事〉,《幼獅文藝》575 期(台北,2001.11):23-24。
15. 08、李令儀:〈百萬文學獎背後的權力遊戲〉,《新新聞》581 期(台北,1998.4.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