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5),水土保持手冊,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8),野溪淤積土石清疏作業要點,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0),瓦魯斯溪等集水區整體治理調查規劃。台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
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水土保持工程管考系統,http://mis.swcb.gov.tw/swcbtaojr/ntaojr.aspx。
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2),曾文水庫達邦壩上游集水區防砂目標下之保育治理措施及土砂變遷監測計畫。
6.朱平一、程尊蘭、游勇(2000),川藏公路陪龍溝泥石流輸砂堵江成因探討,自然災害學報,9(1)80-83。
7.匡尚富(1994),斜面崩塌引起的天然壩形成機理和形狀預測,泥沙研究,4,50-59。
8.匡尚富(1995),匯流部泥石流的特性和淤積過程的研究,泥沙研究,1,1-15。
9.匡尚富(2006),河岸窩崩機理的探討,泥沙研究,3,27-34。
10.李岱玲(2011),CCHE2D模式應用於蜿蜒複式河槽變遷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新竹縣。11.李玠廷(2014),清疏對野溪沖淤演變之影響,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12.李鎮洋、賴文基、陳振宇、黃效禹、郭力行(2011),莫拉克颱風複合型災害發生歷程。
13.李錫堤、董家鈞、林銘郎(2009),小林村災變之地質背景探討,地工技術,122,87-14.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07),濁水溪兩岸支流土石流匯入之危險河段調查河防安全評析及治理工法研究,彰化縣: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15.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10),99年度台南分局清疏作業專案管理計畫。台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
16.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11),南部地區重大土砂災害及堰塞湖緊急調查評估計畫,臺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
17.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12),101年度臺南分局清疏作業專案管理計畫,臺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
18.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13),102年度臺南分局清疏作業專案管理計畫,臺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
19.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13),102年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潛在大規模崩塌地區調查監測計畫,南投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20.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13),103年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潛在大規模崩塌地區監測系統維運與擴充計畫,南投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21.郭志學、方鐸、余斌(2003),泥石流與主河交匯的試驗研究,水土保持學報,17(5),175-178
22.郭志學、方鐸、王協康、朱殿芳(2000)、泥石流與主河交匯的實驗研究,泥沙研究學報,4,22-25。
23.陳德明、王照印、何耘(2002),泥石流入匯對河流影響的實驗研究,泥沙研究,3,22-28。
24.陳世鎮(2011)。頭前溪河口沖淤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25.陳樹群、吳俊鈜(2009),高雄縣小林村獻度山巨型深層崩塌引致之地形變遷特性,中華水土保持學報,40(4),359-376。
26.陳樹群、吳俊鋐(2009),莫拉克颱風引致小林村堰塞湖之形成與潰決歷程,中華水土保持學報,40(4),377-392。27.陳聯光、游繁結、劉格非、林聖琪、柯明淳(2009),莫拉克重大崩塌災害歷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40(4),329-337。28.梁志勇、劉峽、徐永年、隋忠誠(2001a),泥石流入匯對河流演變的影響,自然災害學報,10(1),44-50。
29.彭思顯(2004),泥流及土石流湧浪進入河道所引致之地形變化,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市。30.許紹華、林仁奎(2013),以數值模擬探討交互沙洲之演變過程,私立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31.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7),「美國國家計算水科學及工程中心河道變遷模式之引進及應用研究(1/3)」。
32.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8),「美國國家計算水科學及工程中心河道變遷模式之引進及應用研究(2/3)」。
33.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9),多砂河川流路變遷穩定工法之研究。
34.馮正一、陳世旻(2011),萬大溪河岸邊坡崩塌與河道變遷之案例分析,華水土保持學報,43(1),83-96。35.葉克家等(2007),美國國家計算水科學及工程中心河道變遷模式之引進及應用研究(1/3)。
36.葉克家等(2009),美國國家計算水科學及工程中心河道變遷模式之引進及應用研究,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
37.葉克家等(2011),石門水庫防淤策略對下游河道影響之評估研究。
38.盧錫彥(2011)。利用動床水理模式進行河道防災管理-以大甲溪為例,土木與生態工程研討會。
39.闕帝旺(2013),野溪淤積土砂清疏之數值模擬-以來社溪為例,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40.Jennifer G.Duan, S.S.Y. Wang and Yafei Jia, (2011).”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Enhanced CCHE2D Model to Study the Alluvial Channel Migr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Volume 39, Issue 5, 469-480.
41.Yafei Jia and S.S.Y. Wang. (1999). “Numerical model for channel flow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 studies”, J. Hydraul. Eng., ASCE, 125(9), 924-933.
42.Yafei Jia and S.S.Y. Wang, (2001a).“CCHE2D:two-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for unsteady open channel Flows over loose bed.”,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utational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ical Report No. NCCHE-TR-2001-1, February.
43.Yafei Jia and S.S.Y. Wang, (2001b). “CCHE2D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tests document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utational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ical Report No. NCCHE-TR-2001-2.
44.Yafei Jia, S.S.Y. Wang, (2002). “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2D model to channels with complex geome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Science, 3(1), 57-71.
45.Yafei Jia, Tingting Zhu and S.S.Y. Wang, (2007).”CCHE2D OHESIV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IN FRESHWATER”, The 7th Int. Conf. on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HE-2006), Sep. 10 – Sep. 13, Philadelphia, USA.
46.Yafei Jia, S.S.Y. Wang and Y. Zhang, (2008). “Numerical modeling of bank erosion processes and its field appl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goya, Japan, September,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