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教典籍和古籍
(一)佛教經典
《中阿含經》,CBETA, T01, no. 26。
《雜阿含經》,CBETA, T02, no. 99。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CBETA, T02, no. 147。
《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CBETA, T02, no. 148。
《悲華經》,CBETA,T03, no. 157。
《修行本起經》,CBETA, T03, no. 184。
《方廣大莊嚴經》,CBETA, T03, no. 187。
《過去現在因果經》,CBETA, T03, no. 189。
《眾許摩訶帝經》,CBETA, T03, no. 191。
《大莊嚴論經》,CBETA, T04, no. 201。
《雜寶藏經》,CBETA, T04, no. 203。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CBETA, T05, no. 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CBETA, T06, no. 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CBETA, T07, no. 22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22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223。
《妙法蓮華經》,CBETA, T09, no. 262。
《大寶積經》,CBETA, T11, no. 310。
《迦葉赴佛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393。
《菩薩念佛三昧經》,CBETA, T13, no. 414。
《佛說維摩詰經》,CBETA, T14, no. 474。
《阿難七夢經》,CBETA, T14, no. 494。
《寶雲經》,CBETA, T16, no. 658。
《金光明經》,CBETA, T16, no. 663。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CBETA, T20, no. 1191。
《善見律毘婆沙》,CBETA, T24, no. 1462。
《大智度論》,CBETA, T25, no. 1509。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CBETA, T26, no. 1537。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CBETA, T27,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CBETA, T27, no. 1545。
《舍利弗阿毘曇論》,CBETA, T28, no. 1548。
《阿毘曇毘婆沙論》,CBETA, T28, no. 1546。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CBETA, T35, no. 1735。
《大乘義章》,CBETA, T44, no. 1851。
《往生集》,CBETA, T51, no. 2072。
(二)基督教經典
《聖經和合本》〈創世記二十八章十二節〉。1919年。
《聖經和合本》〈創卅七6-7〉。1919年。
《聖經和合本》〈創卅七9〉。1919年。
二、中文專書
丹津•旺賈仁波切著,林如茵譯《西藏睡夢瑜珈》。台北:橡實文化出版,2012。
弗洛依德著、高春申譯,《夢的解析》。北京:中華書局,2013。
弗洛姆著,葉頌壽譯,《被遺忘的語言——夢的精神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
里查德•戴明著,劉建榮、楊承紘譯,《夢境與潛意識——來自美國的最新研究報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河合隼雄著,林暉鈞譯,《高山寺的夢僧》。台北:心靈工作坊文化,2013。
洪啟嵩著,《夢中修練》台北:全佛出版社,1996。
張偉傑著,《藏密睡夢瑜珈》。台北: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第十四逹賴喇嘛著,楊書婷、姚怡平譯,《逹賴喇嘛——心與夢的解析》。台北:大是文化大有限公司,2008。
榮格著,楊夢茹譯,《分析心理學與夢的詮釋》。分析心理學與夢的詮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劉文英著,《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鄭小江編,《中國神袐文化》。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11月。
Betty Bethards,The Dream Book《夢的心靈潛能》,陳銘宗譯。台北‧號角出版社,1995。
Houshmand, Livingston, Wallace編,鄭振煌譯,《意識的岐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Stanley Krippner、Fariba Bogzaran、André Percia de Carvalho著,易之新譯,《超凡之夢》。台北:心靈工作坊,2004。
三、論文期刋
方璞、李揚,〈談西方夢的研究之三階段〉,《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11月,第27卷,第11期,頁72-73。
任其平,〈夢的本質的心理學解讀〉,《安慶師範學院學報_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6,頁29-33。
李燕蕙,〈夢醒之間:海德格與此在分析的「釋夢詮釋學」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9期,2008,頁85-124。李燕蕙,〈夢醒之間——釋夢學與夢工作導論〉,《生死學研究期刋》。第4期,2006,頁174。頁179。汪淑媛,〈夢的賞讀團體之隱私與保密〉,《中華團體心理治療》第10卷,第1期,2004,頁8。林一真,〈「夢賞讀」課程的誔生敍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第10卷,第1期,2004,頁21-30。
徐聖心,〈釋徹庸周理《雲山夢語摘要》研究〉。《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NSC93-2411-H-002-078,2005。頁9。
夏伯嘉,〈宗教信仰與夢文化__明清之際天主教與佛教的比較探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刋》。第76本,第2分,2005年6月。頁209-248。
許洋主,〈Middha睡眠〉,《人生雜誌》。第351期,2012,頁1-5。
陳昊,〈淺談唯識學的夢境言說〉,《湖南工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第6期,2011,頁84-86。
陳識仁,〈佛教經典中的睡眠觀〉,《早期中國史研究》。第2卷,第2期,2010,頁149-184。陳增穎,〈Hill認知_經驗夢工作的模式與技術〉,《輔導季刋》。第42卷,第2期,2006,頁36-44。
趙百孝,〈中醫對夢的認識〉,《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第10卷,第4期,2004,頁4-7。
燕良軾,〈中國古代的主要釋夢方式〉,《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10,頁42-46。頁42-46。
劉秋堯,〈《法苑珠林》感應緣涉夢故事研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頁27。
魏連嶽,〈夢的本質之基督教觀點〉,《中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櫻井武,〈腦與意識〉,《牛頓科學雜誌》。第58期,2012,頁28。
四、其它參考資料
平川彰編,《佛教漢梵大辭典》。日本東京 REIYUKAI,1997,頁317。
林光明‧林怡馨編譯,《梵漢大辭典》。台北:嘉豐出版社,2005,頁728。
Sanskrit dictionary, http://www.spokensanskrit.de/, 2015.06.15。
《黃帝內經•素問第二十四卷•方盛衰論八十》,http://www.tcm100.com/user/hdnjsw/zzbook78.htm, 201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