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華作品
《兄弟》(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11月。
《兄弟》(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4月。
《活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4月。
《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2月。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1月。
《靈魂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年12月。
《世事如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6月。
《我膽小如鼠》,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12月。
《現實一種》,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6月。
《我能否相信自己》,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年10月。
二、專書(以作者姓氏筆畫為序,翻譯作品以譯者姓氏筆畫為序)
王世誠,《向死而生:余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王建剛,《狂歡詩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安憶,《小說家的13堂課》,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4月。
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著,王守珍譯,《攻擊與人性》,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杜士瑋,許明芳,何愛英主編,《給余華拔牙:盤點余華的《兄弟》店》,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6月。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6月。
吳義勤主編,《余華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台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聯合出版,1990年1月。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5月。
洪治綱主編,《余華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洪治綱,《余華評傳》,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2003年7月。
張景蘭,《行走的歷史─新時期以來文革題材小說研究》,臺北:秀威出版社,2008年。
路易斯‧吉奈堤(Louis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10月。
楊小濱,《欲望與絕爽》,台北:麥田出版社,2013年9月。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劉暉譯,《色情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3月。
米歇爾‧福柯 (Michel Foucazi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台北:三聯書店,2003年1月。
榮格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1990年。
三、期刊論文(以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王佩馨,〈余華《兄弟》反諷藝術研究〉,《南台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9月,頁127-129。
王首曆,〈先鋒密碼:余華小說的隱喻思維〉,《文藝爭鳴》,2010年12月,頁71。
王忠強,閆乃之,〈淺談《兄弟》與余華早期作品暴力美的異同〉,《青年文學家》,2009年8月,頁19。
石曉楓,〈蘇童、余華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及其意義論述〉,《中國學術年刊》第25期,2004年3月,頁203-223。石曉楓,〈文革陰影與瘋癲書寫━余華早期小說中的身體奇觀〉,《中國現代文學》第18卷(2010.12),頁53-74。石曉楓,〈在廣場上的身體━論余華《兄弟》裡的狂歡敘事〉,《師大學報》第57卷第1期,2012年3月,頁103-128。
司振龍,〈美醜失衡,救贖乏力〉,《湖南學院學報》,2007年8月,頁44。
朱大喜,〈消費社會的縮影─試論余華《兄弟》(下)的欲望敘事〉,《瀋陽大學學報》,2007年8月,頁54。
朱鴻洲,〈荒謬劇喜感人物的幾種潛在閱讀〉,《戲劇研究》,2012年1月,頁99。李琴,〈解讀《兄弟(上)》的幾個關鍵詞〉,《當代文壇》,2006年1月,頁80。
李雲峰,〈用荒誕述說真實─余華小說《兄弟》解讀〉,《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12月,頁91-91。
李倩倩,〈用身體書寫時代─論余華《兄弟》創作的文學史意義〉,《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8月,頁62-64。
余華,王堯,〈一個人的記憶決定了他的寫作方向〉,《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4期,頁21。
余華,〈文學不是空中樓閣─在復旦大學的演講〉,《文藝爭鳴》,2007年第2期,王安憶引言,頁106。
阮徵,〈余華《兄弟》的尷尬窄門〉,《文學教育》,2007年5月,頁70。
昌切,〈身體經驗,文革記憶,啟蒙敘事─《兄弟》(上)、《後悔錄》合論〉,《文學研究》,2008年11月,頁77。
洪治綱,〈回到現實,回到存在─關於長篇小說《兄弟》的對話〉,《南方文壇》,2006年3月,頁31-33。
倪陽,〈對余華《兄弟》中林紅人生軌跡的邏輯思考〉,《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第11卷,頁391。
陳思和,〈我對《兄弟》的解讀〉,《文藝爭鳴》,2007年第2期,頁58,62-64。
陳若蕾,〈把玩狂歡:彰顯欲望的迷狂〉,《作家雜誌》,2012年第9期,頁5。
陳雀倩,〈中國先鋒小說中的廢墟寓言━從蘇童、余華的歷史敘事論其後現代的意義〉,《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9期,2004年6月,頁29-68。陳雀倩,〈時間與暴力的對位:格非、余華寫作中的歷史蜃影與集體敘事〉,《中外文學》第33卷第12期,2005年5月,頁119-153。陳世忠,〈暴力、死亡與失序的快樂━余華小說世界裡的表達〉,《問學集》第四卷,1994年6月,頁150-163。馬躍敏,〈《兄弟》:余華的困境與歧途〉,《當代文壇》,2006年第2期,頁97。
孫宜學,〈《兄弟》:悲憫敘述中的人性浮沉〉,《文藝爭鳴》,2007年2月,頁96-97。
張文玲,〈孤獨的兄弟─《兄弟》與《百年孤獨》的對讀〉,《文藝爭鳴》,2007年第2期,頁99。
張新穎,劉志榮,〈「內在於」時代的實感經驗及其「冒犯性」〉,《文藝爭鳴》,2007年第2期,頁70-81。
張學昕,〈當代小說文體的變化與發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6月,頁20。
張清華,〈窄門以裡和深淵以下─關於《兄弟》(上)的閱讀筆記〉,《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4期,頁90。
張清華,〈新世紀以來文學的喜劇趣味與混亂美學:一個宏觀的文化考察〉,《東岳論叢》,2011年2月,頁13。
張磊,〈帶著「重複」與「循環」歸來━讀余華《兄弟》〉,《平原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2007年1月,頁83-85。
賀淑瑋,〈大陸先鋒派小說━兼論余華〉,《中外文學》第25卷第9期,1997年2月,頁137-160。黃惟群,〈讀《兄弟》,看余華〉,《山西文學》,2005年第11期,頁72。
黃海,〈試論余華《兄弟》的悲情寓意〉,《大學時代》下半月,2006年11月,頁40-41。
楊松芳,〈《兄弟》:一部富於經典內涵的作品〉,《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6月,頁142。
董麗敏,〈當代文學生產中的《兄弟》〉,《文學評論》,2007年第2期,頁83。
葉立文,〈敘述的力量─余華訪談〉,《小說評論》,2002年,頁4。
趙華,〈欲望張力下生命的撕裂─評余華《兄弟》〉,《棗莊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7年2月,頁38-40。
劉曾文,〈終極的孤寂─對馬原、余華、蘇童創作的再思考〉,《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1月,頁5。
黎楊全、胡亞敏,〈祖先哲學與欲望現實─《兄弟》與《祖先》的對讀〉,《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4月,頁116。
錢春芸,〈成長小說與余華的《兄弟》〉,《文藝爭鳴》,2007年1月,頁152。
謝有順,〈余華的生存哲學及其待解的問題〉,《鍾山》,2002年第1期,頁340。
鄭積梅,〈人生常恨水流東─論余華《兄弟》中的林紅形象〉,《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年6月,頁66。
四、學位論文(以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王子寧,〈余華長篇小說《兄弟》的敘事研究〉,東北師範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王強,〈余華《兄弟》流行現象解讀〉,同濟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李俊英,〈論余華《兄弟》的狂歡化敘事及其意義〉,河北師範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徐瑀絃,〈余華長篇小說的承襲與轉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陳雀倩,〈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游舒晨,〈論余華小說的主題與書寫策略〉,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楊會梓,〈論余華長篇小說的藝術特色〉,中南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5月。
裴柱愛,〈余華的《兄弟》解讀〉,復旦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劉怡秀,〈余華長篇小說中的欲望書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鄭茹方,〈論余華小說中的「毛魘」記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