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10: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品羿
研究生(外文):LIU PIN YI
論文名稱:探討網路社群集體亢奮之社會意涵-以批踢踢CCR版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the soc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collective effervescence of virtual community –Example of the Cross Culture Romance board on BBS
指導教授:林維國林維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WEI GUO
口試委員:賴盈如楊意菁
口試委員(外文):LAI YING RUYANG YI JING
口試日期:2015-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集體亢奮跨國戀虛擬社群性別刻板印象
外文關鍵詞:collective effervescencecross culture romancevirtual communitygender stereotyp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2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批踢踢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使用人數最多的BBS站,匿名性質使得各種聲音能不被壓抑的產出,從而形成一個多元言論的場域,許多研究者皆視這樣的空間為美好的新一代烏托邦,然而這卻忽略了社會文化仍然是與網路次文化相通的,批踢踢既然被稱做虛擬社區,就代表著它同時也承載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也因此我們經常能在批踢踢上見識到各種吵架、輿論攻擊等等場面,當然也包括了本研究所欲探討的集體亢奮現象,這類現象尤其容易在網路社群中產生,不儘是來自於網路的器械特質,也因為其他社會因素所造成。文本被視為一種社會的產物,藉由對批踢踢上的文本內部的元素進行分析,便可以勾勒出網路社群特殊的互動現象,本研究將同時採用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訪談,首先透過分析CCR文本檢視網路論述中呈現的性別意識和集體行為傾向,再經由深度訪談理解網友產生集體行為的動機和態度,藉此理解網路社群集體亢奮的社會意涵。
PTT is the largest BBS in Taiwan,and it also takes the most number of users. Anonymity makes all kind of voice could be Vocalization, it is more like a multiple comments space than the reality world. Many researchers regard PTT as Utopia, but they ignore that subculture of the internet is establish in the culture of soceity. PTT called virtual community means it include the emotional mobility from human being, that is why we usually experience a lot of fight and slander in the PTT, and it also include the subject "collective effervescence" we are going to explore. These phenomenon especially easy to happened on the internet, it is not only becuse the instrument characteristic but also the other social factor.
  Text was thought to be a product of society, if we analyze the context of the text on PTT, we could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interaction phenomenon of virtual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will use text analysis and in depth interview. At first,we analyze the text post on the cross culture romance board, with the analysis we could view the gender concept and the collective behavior tendency. Then,we use the in depth interview to know what is the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of the masses, finally to gener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llective effervescence.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研究問題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網路次文化-KUSO 7
一、KUSO 之由來 7
二、KUSO之定義 7
三、網路社群KUSO作品的反動內涵 9
第二節、網路社群的集體亢奮(collective effervescence) 12
第三節、網路與性別 19
一、網路與性別的研究 19
二、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與女性情慾(female sexuality) 21
第参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研究對象 27
第二節、文本資料蒐集 29
第三節、深度訪談法 30
第肆章 ㄈㄈ尺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 33
第一節 集體亢奮文本案例分析 33
一、 CCR版首波集體亢奮之文字作品 34
二、CCR版首波集體亢奮之圖像作品 50
第二節、集體亢奮後的餘震-解構跨文化戀愛文本中之性別意識 57
第四節 訪談內容整理 86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歸納與結論 89
網路社群集體亢奮的建立過程 89
鄉民對於集體亢奮之動機與態度 90
惡搞文本:「笑料」產生的集體情緒與亢奮中的社會意涵 91
網路社群的集體亢奮的現象總結 92
性的重要:刻板印象牢籠中的男性與女性 93
第二節 未來研究與檢討建議 95
一、受訪者以及研究對象之性別主體 95
二、國族間的政治經濟關係如何影響集體亢奮 95
參考文獻 97
中文書目 97
英文書目 100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David D.Gilmore(2005)。《厭女現象》,何雯琪譯。台北:書林。
Durkheim(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顧曉鳴校閱。台北:桂冠。
Gustave Le Bon(1895)。《烏合之眾-群眾心理學研究》,周婷譯。台北:城邦文化。
Patricia Wallace(1999)。《網路心理講義》,陳美靜譯。台北:天下遠見。
何春蕤(1998)《好色女人》,台北:元尊文化。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曬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女書。
期刊論文
方念萱、蘇彥豪(1998)。〈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的言說為例〉,《新聞學研究》,56:183-218。
王孝勇 (2010) 。〈Mikhail Bakhtin狂歡節概念的民主化意涵:從批判取向論述分析的理論困境談起〉。2010中華傳播學會年暨第四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石武耕(2006)。《Kuso:對象徵秩序的裝瘋賣傻》,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斐琪(1999)。〈「虛擬」空間,真實的感情流動:「虛擬實境」裡的「真實」姊妹情誼〉,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何智遠(2000)。《色情網路中權力與快感之分析》,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宋承恩(2008)。《解讀網路「好人文化」的性別意涵》,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周君蘭(2001),《虛擬的溝通藝術:一個網路語言文化的初探性研究》,新竹:清華大學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林宇玲(2011)。〈線上遊戲與性別建構〉,《新聞學研究》。
林意仁(2010)。〈由節慶看網路起鬨現象〉,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
林意仁(2011)。《網路群眾文化及其民主意涵-以PTT Gossiping看板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鶴玲(2001)。 〈虛擬互動空間設計中的權力及控制──一個MUD社會創設的經驗〉,《台灣社會學》第2期,頁1-53。
侯佳惠(2012)。《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1999)。〈性別與網路:一個懷疑論者的觀點〉,《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郭光華(2004)。〈論網路輿論主體的「群體極化」傾向〉,《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張錦華(1991)。〈電視與大眾文化〉,《新聞學研究》。
陳仲偉(2005)。〈重思網路社群:網路主題樂園團體〉,《資訊社會研究》。
陳良瑋(2015)。《網路社群酸民文化分析之研究:以BBS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碩士。
陳珮琦(1990)。《1989 - 1999年台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婷玉(2008)。〈解放?壓迫!網路色情聊天室中的兩性互動〉,《資訊社會研究》。
曾武清(2004)。〈虛擬社群的集體記憶與遺是傳播:一個關於「龍魂不滅」的初探性研究〉,《資訊社會研究》。
黃金正(2008)。《從網路kuso 的言談情境論網路的政治參與》,嘉義: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厚銘 (2010) 〈Mob-ility:重探虛擬社區的社區議題〉。「社會理論:現代性與本土化」研討會,中國政法大學社會科學院,頁99-117。
黃厚銘(2001)。〈真實的謊言:虛擬社區中的身份認同與信任〉,第四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黃厚銘(2002)。〈網路上自我認同的遊戲〉,《教育與社會研究》。
黃厚銘、林意仁(2011)。〈Mob-ility 中的眾聲喧嘩──論流動/群聚的網路起鬨及其政治意涵〉,「E 世代重要議題──人文社會面向研討會」論文。
黃厚銘、林意仁(2013)。〈流動的群聚(mob-ility):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新聞學研究》。
黃昭謀(1998)。《網路色情與網路族群性態度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長苓(1997)。〈虛擬空間與情慾論述的流動〉,《第二屆性教育,性學,性別暨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7-130。
翟本瑞 (2002)。 〈網際網路能否成為公共領域?〉,《網路社會學通訊》,第26期。
翟本瑞(2011)。〈從社區、虛擬社區到社會網絡網站:社會理論的變遷〉,《資訊社會研究》。
劉世鼎、勞麗珠(2010)。〈網路做為澳門的另類公共領域〉,《新聞學研究》。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雯(2008)。〈網際網路公共領域角色的反思:以東海劈腿事件與鴻海打壓新聞自由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
潘慧玲(2003)。《性別與教育-追求性別平等的教育。性別議題導論》。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 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盧彥君(2006),《解構婚姻的圍城:論婚外情中的主體與權力》,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薛雅菁(2001),《初探女性的網路使用經驗》,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佩君(2010)。《自Ptt八卦板板規沿革探討網路空間的集體行為與權力流動》,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燦煐(2002),〈線上性別vs. 線下性別:網路互動中的性別形構〉,《新聞學研究》,76:43-90。
英文書目
Aycock, A(1995). The E-mail Murders: Reflections on "Dead Letters. In S. G. Jones(Ed.), Cybersociety,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pp. 184-231). Thousand Oaks, CA: Sage.
Blair,C.(1998). Netsex: Empowerment through discourse. In B. Ebo(Ed.), Cyberghetto or cybertrobia? Race, class, and gender on the internet(pp.205-217). Westport, CN: Praeger.
Boler, M. (2007). “Hypes, hopes and actualities: New digital Cartesianism and bodies in cyberspace,” New Media & Society 9(1), 139-168.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Chris Shilling and Philip A. Mellor.(1998). 'Making Things Sacred: Retheorising the ... homo duplex et retour du sacré', Social Compass, 45 (2): pp.297-320.
Cook, K.J, & Stambaugh, p.M.(1997).Tuna Memos and pissing Contests Doing Gender and Male Dominance on the Internet. In C. R. Ronai,B A.Zsembik, & J.R. Feagin(Eds),Everyday Sexism in the Third Millenium(pp.63-83).New york:Routlesge.
Cooper, A, & Sportolari, L.(1997).Romance in cyberspace: Understanding Online Attraction.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and Therapy,22,7-14.
Danielson, P .(1996).Pseudonyms, mailbots, and virtual letterheads: The evolution of computer-mediated ethics. In C. Hess(E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pp. 67-94).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De Oliveira, S. M. (2003). “Breaking conversational norms on a Portuguese user’s network: Men as adjudicators of politenes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9(1),
Gilbertson, S. (2010). Feb. 16, 1978: Bulletin Board Goes Electronic. Wired. Retrieved December 15, 2013,from http://www.wired.com/2010/02/0216cbbs-first-bbs-bulletin-board.
Herring, S. (1999). “The rhetorical dynamics of gender harassment on-line,” Information Society !5(3), 151-167.
Hill & Hughes(1998). Cyberpolitics: Citizen Activism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Lanham: Rowman nad littlefield
Hiltz & Turoff.(1993).The Network N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via Computer. MIT press, Cambridge,Mass.
James Stoner.(1961).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decisions involving risk. MIT, School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1
Kiesler,S.,Siegal,J., & McGuire,T.W.(1984).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10),1123-1134.
Koblinsky, S. G. , Cruse; Donna G. & Sugawara, A. I. ( 1978, June ).Child Development, 42, #2. 452-458.
Lee, G. B. (1996). “Addessing anonymous messages in cyberspac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1),
Marx & McAdam(1994).Collective Behavior and social Movements: Process and Structrue.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NY: Routledge
Rheingold, H.(1993). The V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MA: Addison-Wesley.
Shade(1993)Shade, L. R.(1993). Gender Issues in Computer Networking. (Http://www.mit.edu:8001/people/sorokin/women/Irs.html.)
Shaffer, K.(1994). The contested Zone: Cybernetics, Feminism and Representation. Journal of Australian Studies, 50-51,157-164.
Sharf, R. S.(1997).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2nd ed.), Prcific Grove, CA: Cole Pub.
Shirky , C.(1995).Voices from the Net.Emeryville , CA: ZD Press.
Stericker & Kurdek(1982). Dimensions and correlates of third through eight's sex-role self-concepts. Sex Rples, 8,915-919.
William & Best(1982). Measuring sex stereotypes: A thirty-nation study. Beverly Hills, CA: Sage.
Winter, D., & Huff, C. W. (1996). Adapting the internet: Comments from a women-only electronic forum.
網站資料
資策會。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
ETTODAY新聞雲-王凱傑
http://www.ettoday.net/news/tag/%E7%8E%8B%E5%87%B1%E5%82%91/
維基百科-KUSO
http://zh.wikipedia.org/wiki/KUSO
偽基百科
http://uncyclopedia.tw/wiki/%E5%81%BD%E5%9F%BA%E7%99%BE%E7%A7%91
朱學恆-「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念萱、蘇彥豪(1998)。〈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的言說為例〉,《新聞學研究》,56:183-218。
2. 方念萱、蘇彥豪(1998)。〈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版的言說為例〉,《新聞學研究》,56:183-218。
3.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
4.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
5. 林宇玲(2011)。〈線上遊戲與性別建構〉,《新聞學研究》。
6. 林宇玲(2011)。〈線上遊戲與性別建構〉,《新聞學研究》。
7. 張錦華(1991)。〈電視與大眾文化〉,《新聞學研究》。
8. 張錦華(1991)。〈電視與大眾文化〉,《新聞學研究》。
9. 陳仲偉(2005)。〈重思網路社群:網路主題樂園團體〉,《資訊社會研究》。
10. 陳仲偉(2005)。〈重思網路社群:網路主題樂園團體〉,《資訊社會研究》。
11. 陳婷玉(2008)。〈解放?壓迫!網路色情聊天室中的兩性互動〉,《資訊社會研究》。
12. 陳婷玉(2008)。〈解放?壓迫!網路色情聊天室中的兩性互動〉,《資訊社會研究》。
13. 曾武清(2004)。〈虛擬社群的集體記憶與遺是傳播:一個關於「龍魂不滅」的初探性研究〉,《資訊社會研究》。
14. 曾武清(2004)。〈虛擬社群的集體記憶與遺是傳播:一個關於「龍魂不滅」的初探性研究〉,《資訊社會研究》。
15. 黃厚銘(2002)。〈網路上自我認同的遊戲〉,《教育與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