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柏壽(1984)。《父母與同儕對青少年作決定的影響之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市:幼獅文化。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高雄市:巨流圖書。
方永泉(2005)。〈從次文化研究到後次文化研究-談西方次文化研究的演變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中等教育》,56(5),24-47。
王維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與其偶像崇拜之研究-以苗栗縣國中學生為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白榮燦(2007)。《偶像崇拜與盜版購買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15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
台灣教育月刊。http://www.tpea.org.tw/catalog.asp?keyid=13
井迎兆(2014)。《電影美學:心靈的藝術》。台北市:五南圖書。
朱淑華(2014)。《電影藝術融入高中國文寫作敎學的示範與實踐》。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江福貞(2005)。〈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的次文化〉。上網日期:2015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7799.html
行政院主計處(2009)。〈青少年狀況統計〉。上網日期:2015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
余德慧等(1991)。《中國人的青春崇拜》。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李天鐸(2000)。《跨國慾望與國族想像:亞太媒介全球化迷的建構》。主編:李天鐸。台北市:亞太圖書。
吳齊殷、李珮褘(2001)。〈友誼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影響〉。《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調適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吳翠珍、鄭如雯(2002)。《媒體素養行動派:別小看我 九年一貫互動教學手冊》。台北市:公共電視。
吳瓊洳(2008)。〈臺灣當前青少年次文化之實踐形貌與解讀〉。《臺灣教育》,653,52-56。李顯立等譯(1996)。《解讀電影》。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邱莉玲(1990)。〈我喜歡我就要-青少年的消費主張〉。《現代管理月刊》,160,80-82。
邱淑惠(2008)。〈聽他們在談些甚麼?探討兒童在操作不同學習軟體時的談話差異〉。《師大學報》,53(2),59-82。
邱麟媛(2010)。《電影教學影響國中生人權態度之準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杜春華(2006)。〈近年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成因及社會價值分析〉。《天府新論》,4,112-114。
林英貴(1987)。《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林美習(2013)。《青少年偶像崇拜與周邊商品消費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東方快線網路市調中心(2011)。2011年1月〈電影觀看習慣調查〉。上網日期:2015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
金車教育基金會(2014)。〈青少年對美學的態度〉。上網日期:2015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nextmag.com.tw/
周曉虹譯(1973)。《社會學習理論》。苗栗縣:桂冠圖書。
周業謙、周光淦譯(1998)。《社會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易智言、唐嘉惠、黃志明、林智祥、陳惠玲譯(1991/2004)。《電影編劇新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郭幼龍(1999)。〈民眾對台灣電影的評價與電影消費行為之關係研究〉。《新聞學研究》,60,39-92。郭靖晃(2006)。《兒童心理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台北市:洪葉文化。
郭大鋮(2010)。《台灣東部地區高中生休閒活動研究》。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論文。徐淑美(2004)。《家庭與學校因素對國中生偏差行為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夏鳳筠(2011)。《台灣地區不同世代生活型態與其觀影行為之研究-以2008-2009年世新傳播資料庫和深訪資料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系碩士論文。高強華(1997)。〈瞭解青少年次文化〉。《中等教育》,048(006),101-105。
馬藹屏(1997)。〈青少年次文化初探〉。《學校衛生》,30,55-59。
陳香菁(2005)。《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中學生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啟榮(2008)。〈臺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中等教育》,59(2),38-51。
陳雅雲,吳玉譯(2013)。《改變電影的100個觀念》。台北市:臉譜出版社。
陳瓊花(2014)。〈藝術教育的自由自在〉。上網日期:2015年3月8日,取自http://www.arteducation.com.tw/
張覺明(1992)。《實用電影編劇》。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酒雄(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刋》,10,261-322。
張慧元(1998)。《大眾傳播理論解讀》。台北市:五南圖書。
張智雅(1999)。《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慈濟醫學院社工所碩士論文。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張兼為(2010)。《閱聽眾之觀影媒介選擇行為研究-以沉浸理論取向分析》。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乃怡、劉麗容(1999)。《狂飆少年-引導青少年遠離危險行為》。台北市:遠流出版。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上網日期:2015年4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上網日期:2015年4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
國家電影中心。上網日期:2015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ctfa.org.tw/aboutus/index.php
程予誠(2010)。《電影商業脈絡思維:商業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圖書。
程予誠(2006)。《行銷電影》。台北市:亞太圖書。
馮 霞(2009)。《電影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分析電影文學》。長春市:長影集團期刊出版。
黃裕峰、雷靂(1995)。《國中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黃德祥譯(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游宜樺譯(2009)。《電影的魔力》。台北市:早安財經文化。
焦雄屏等譯(1992)。《認識電影》。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曾西霸、丁祈方主編。作者:林金煒、林智敏、邱成順、陳姿君、張安捷、張喬雯、蔡秀美、薛佳雯、劉雅馨(101)。〈高職藝術概論-影視〉。上網日期:2015年4月5日,取自http://www.cer.ntnu.edu.tw/gcss/
董事基金會(2010)。〈大台北地區國、高中學生運動習慣與憂鬱性情緒之相關性調查〉。上網日期:2015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jtf.org.tw/
新浪網全球新聞(2014)。梁建生2014.1.7:「法國兒童觀影人數比例創10年最高」。上網日期:2015年3月10日,取自: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4/0318/c40606-24669656.html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廖金鳯主編(2002)。《電影指南》。台北市:遠流出版。
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市:洪範書店。
臺灣電影網(2015)。上網日期:2015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taiwancinema.com/CH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梅真、黃鈺婷、張明宜、吳齊殷(2006)。〈青少年家庭依附與偏差行為之動態分析〉。North American Chinese Sociologists Association。Canada:Montreal。上網日期:2015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ios.sinica.edu.tw/ios/people/personal/wupaper/20060810.pdf
蔡美瑛(1996)。〈台北市青少年使用消費資料來源情形之研究&朋友人際來源與電視廣告的比較〉。《世新傳播學院學報》,6。17-48。
蔡榮貴(1978)。《電視對我國兒童教育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澎湖縣教育網。上網日期:2015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phc.edu.tw/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市:遠流出版。
盧非易(1996)。〈試建台灣電影觀賞率之常態線〉。《傳播研究簡訊》,5,7-9。
蕭伊雯(2005)。《觀賞電影的動機與行為-電影院與在家觀影經驗比較》。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院碩士論文。蘇志翰(2014)。《電影融入教學增進國中生同理心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蘇碩斌譯(2009)。《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ustin, B. A., (1981) “Film Attendance: Why College Students Chose to See Their Most Recent Film.” Journal of Popular Film and Television, Vol.9 , pp. 43-49.
Austin, B. A., (1986). “The Film Industry, Its Audience, and New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 B.
Austin, B. A., &Gordon, Thomas F., (1987) “Movie Genres: Toward a Conceptualized Model and Standardized Definitions.” In B.
Austin, B. A., (1989). Immediate Seating:A Look at Movie Audien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 Co.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Audiences, Economic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 Vol.3, pp. 12-33.
Blumler J. G. & E. Katz (1974).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Budd, R. W., Thorp, R. K., & Donohew, L. (1967). 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Conger, J. J., & Peterson, A. C. (1984). Adolescence and youth: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a changing world (3r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DeMaday, A. (1929). An Enquiry Respecting the Cinematograph Made in the Schools of Neuchatel, Lausanne, and Genev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al Cinematography, November/December, 531-522 & 638-667.
E.B. Hurlock (1968).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rd ed., : McCraw-Hill Book Co.
Erikson,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Feuer, J. (1992). Genre Study and Television. In R. C. Allen(Eds.),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pp.138-159). London: Routledge.
Handel, L. A. (1950). Hollywood looks at its audience: A report of film audience research.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Kohlberg, L. (1963).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orientations toward a moral order: I. Seq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thought. Vita humana.
Lasswell, Harold and Abraham Kaplan. (1952).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London : Routledge.
Lewin, K. (1936). The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NY: McGrew-Hill .
Linton, James M., & Joseph A. Petrovich (1988).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sumer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pproach to movie sele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Bruce A.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 Audiences, Economics and Law, 4, 24-45.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and Row.
Maslow, A.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50), 370-396.
Mc Cutcheon, L.E., Lange, R. and Houran, J. (2002),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elebrity Worship,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3, 67-87.
Mc Guire, W. J. (1974). Psychological Motives and Communication Gratification: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Jay G. Blumler and Elihu Katz, ed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Newcomb, Theodore M. (1953).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ve Acts. Psychological Review 60: 393-404.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ilc: W.W. Norton & Co.
Palmgreen, P., Wenner, L. A. & Rosengren, K. E. (1985).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The past ten years. In K. Rosengren, L. Wenner & P. Palmgreen (eds) Media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Current Perspective. pp.11-37. Beverly Hills, CA.: Sage.
Rowe, D. (1998). If you film it , will they come ? Sport on film.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 22(4),350-359.
Swales, J. M.(2004).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E. B. (1871). Primitive Cultures: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Art, and Custom, vol. 1. London: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