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正新脩大藏經》及《卍新纂續藏經》之印度經論、漢傳祖師著作
《大正新脩大藏經》與《卍新纂續藏經》的資料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CBETA)的電子佛典系列光碟 (2011) 。
(一)印度經論(依年代排序)
《中論》,〔姚秦〕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鳩摩羅什譯,T30, no. 156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秦〕鳩摩羅什譯,T08, no. 223。
《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12, no. 366。
《百論》,〔姚秦〕鳩摩羅什譯,T30, no. 1569。
《大智度論》,〔後秦〕鳩摩羅什譯,T25, no. 1509。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鳩摩羅什譯,T14, no. 475。
《四分律》,〔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T22, no. 1428。
《菩薩瓔珞本業經》,〔姚秦〕竺佛念譯,T24, no. 1485。
《佛說大般泥洹經》,〔東晉〕法顯譯,T12, no. 376。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劉宋〕曇無蜜多譯,T09, no. 277。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蕭齊〕曇景譯,T17, no. 754。
《達磨大師破相論》,〔梁〕菩提達磨述,X63, no. 1220。
《達磨大師血脈論》,〔梁〕菩提達摩述,X63, no. 1218。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梁〕曼陀羅仙譯,T08, no. 232。
《金剛仙論》,〔元魏〕菩提流支譯,T25, no. 1512。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隋〕瞿曇法智譯,T01, no. 8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譯,T08, no. 251。
《大方廣佛華嚴經》,〔唐〕實叉難陀譯,T10, no. 279。
《地藏菩薩本願經》,〔唐〕實叉難陀譯,T13, no. 412。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密帝譯,T19, no. 945。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唐〕般若譯,T03, no. 159。
《大方廣佛華嚴經》,〔唐〕般若譯, T10, no. 293。
《佛說戒香經》,〔宋〕法賢譯,T02, no. 117。
(二)漢傳祖師著作(依年代順序排列)
《金剛般若經疏》,〔隋〕智顗說,T33, no. 1698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隋〕智顗說,T46, no. 1916。
《摩訶止觀》,〔隋〕智顗說,T46, no. 1911。
《廣弘明集》,〔唐〕道宣撰,T52, no. 2103。
《大乘六情懺悔》,〔新羅〕元曉撰,T45, no. 1908。
《成唯識論述記》,〔唐〕窺基撰,T43, no. 1830。
《法苑珠林》,〔唐〕道世撰,T53, no. 2122。
《永嘉證道歌》,〔唐〕玄覺撰,T48, no. 2014。
《南海寄歸內法傳》,〔唐〕義淨撰,T54, no. 2125。
《頓悟入道要門論》,〔唐〕慧海撰,X63, no. 1223。
《華嚴經行願品疏》,〔唐〕澄觀述,X05, no. 227。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唐〕澄觀述,T36, no. 1736。
《一切經音義》,〔唐〕慧琳撰,T54, no. 2128。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唐〕裴休集,T48, no. 2012A。
《曹溪大師別傳》,〔唐〕佚名,X86, no. 1598。
《宗鏡錄》,〔宋〕延壽集,T48, no. 2016。
《萬善同歸集》,〔宋〕延壽述,T48, no. 2017。
《首楞嚴義疏注經》,〔宋〕子璿集,T39, no. 1799。
《翻譯名義集》,〔宋〕法雲編,T54, no. 2131。
《四明尊者教行錄》,〔宋〕宗曉編,T46, no. 1937。
《聯燈會要》,〔宋〕悟明集,X79, no. 1557。
《五燈會元》,〔宋〕普濟集,X80, no. 1565。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元〕宗寶編,T48, no. 2008。
《圓覺經》,〔明〕德清解,X10, no. 258。
《起信論續疏》,〔明〕通潤述疏,X45, no. 764。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明〕智旭輯繹,X40, no. 719。
《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疏鈔》,〔清〕續法集,X16, no. 311。
《五燈全書》,〔清〕超永編輯,X82, no. 1571。
《楞嚴經指掌疏》,〔清〕通理述,X16, no. 308。
《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清〕咫觀記,X74, no. 1499。
二、專書(依出版年月排序)
(一)、《六祖壇經》專書、註譯本
孟穎集註:《先天解《六祖壇經》》,台南:靝巨書局,1986年11月。
郭朋著:《壇經導讀》,成都:巴蜀書社, 1987年6月。
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箋註》,台北市:新文豐,1993年。
陳禎華主講:《六祖經講述》,台南市:靝巨書局,1995年6月。
李申釋義:《六祖壇經》,高雄:佛光文化,1997年4月。
蕭振士編譯:《六祖壇經易讀》,台北市:大千出版,2003年。
謝文治編述:《六祖法寶壇經探義》,台中市:光慧文化,2004年10月。
智崇居士(梁乃崇)講述:《《六祖壇經》現代直解》,台北市:財團法人圓覺文教基金會,2005年。
楊惠南著:《禪史與禪思》,台北市:東大圖書,2008年4月。
聖嚴法師著:《聖嚴法師教話頭禪》,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
如本法師主講:《六祖壇經》演講集上下,台南縣:法王講堂,2009年10月。
徐文明著:《頓悟心法:《六祖壇經》導讀》,北京:金城出版,2010年。
葛兆光導讀:《明鏡與風幡――六祖壇經》,台北市:大塊文化,2010年5月。
李申釋譯:《六祖壇經》,高雄縣:佛光文化,2011年4月。
鄭清榮講述:《六祖法寶壇經解義》台中市:光慧文化,2012年2月。
林有能著:《人心自動――六祖慧能禪悟之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2年3月。
林中治講述:《壇宗頓悟法門》,台北市:大圓,2012年4月。
李中華注譯、丁敏校閱:《新譯《六祖壇經》》,台北市:三民書局,2012年5月。
賴永海主編、尚榮譯注:《六祖壇經》,台北市:聯經出版, 2012年10月。
楊惠南著:《六祖壇經――佛學的革命》,台北市:時報文化,2012年11月。
淨因法師導讀:《六祖壇經》,香港:中華商務, 2012年12月。
陳琴富著:《明心見性:《六祖壇經》修行法要》,台北市:商訊文化,2013年。
吳宏一著:《《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台北市:遠流出版,2013年6月。
濟群法師著:《啟動內在智慧的鑰匙《六祖壇經》講記》,台北:商周出版,2013年12月。
黃夏年編:《生活禪研究2》上下,鄭州:中州古籍,2014年4月。
吳平著:《壇經講讀》,台北:龍世界,2014年6月。
淨空法師講述:《六祖壇經講記》,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2015年月。
(二)其他專書
張曼濤:《六祖壇經研究論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
孟穎著:《禪的實相般若》,台南市:靝巨,1986年10月。
陳光天著:《曹源一滴水――介紹禪宗》,台北市:台灣商務,1988年。
日種讓山著、芝峯法師譯:《禪學講話》,台北市:東大圖書,1991年4月。
冉雲華著:《中國禪學研究論集》,台北市:東初出版,1991年7月。
柳田聖山著、吳汝君譯:《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吳汝君著:《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市:台灣學生,1993年2月。
楊惠南著:《惠能》,台北市:東大圖書,1993年4月。
謝文治編:《破相明理》,台北:明德出版,1995年7月。
黃夏年主編:《禪宗三百題》,台灣:建安出版,1996年。
蒙培元著:《中國心性論》,台北市:台灣學生,1996年3月。
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台北市:東大圖書,1999年2月。
聖嚴法師著:《神會禪師的悟境》,台北市:法鼓文化,2000年。
屈大成著:《中國佛教思想中的頓漸觀念》,台北市:文津出版,2000年。
周中一著:《禪話》,台北:東大圖書,2001年4月。
聖嚴法師著:《禪與悟》,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
潘煊著:《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02年。
張國一著:《唐代禪宗心性思想》,台北市:法鼓文化,2004年4月。
釋法藏編著:《中國佛教史概說》,南投:僧伽林文化,2005年10月。
陳平坤著:《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台北縣:大千出版,2005年12月。
巴壺天著:《禪骨詩心集》,台北市:東大圖書,2006年5月。
謝文治著:《開發妙智慧》,台中:光慧文化,2006年5月。
全佛編輯部:《禪宗的重要名詞解說》義理.修證篇,台北市:全佛文化,2006年7月。
文心工作室編:《中文經典一百句《六祖壇經》》,台北市:商周出版,2007年。
蕭天石著:《禪宗心法》,台北:自由出版,2007年2月。
如本法師主講:《見性成佛》上下,台南:法王講堂,2008年3月。
羅布‧普瑞斯著;廖世德譯:《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新北市:人本自然文化, 2008年4月。
牟永生著:《智慧與解脫:禪宗心性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年10月。
屈大成著:《中國佛教思想中的頓漸觀念》,台北市:文津出版,2009年。
白金銑著:《唐代禪宗懺悔思想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2009年1月。
白雲老禪師著:《禪的轉句》,高雄市:白雲出版,2009年1月。
陳義孝編:《新編佛學常見辭彙》,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精會,2009年7月。
約翰.威爾伍德著、鄧伯宸譯:《覺醒風東方與西方的新靈交會》,台北:心靈工坊,2009年9月。
英武,正信著:《佛教入門――禪宗》,成都:巴屬書社,2009年11月。
大川隆法著:《心之探究》,台北市:信實文化,2010年1月。
明生編:《禪和之聲――2009廣東禪宗六祖文化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宗教文化,2010年6月。
印順法師著:《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 2011年10月。
方立天著:《禪宗概要》,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陳沛然著、傅偉勳/韋政通主編:《竺道生》,台北市:東大圖書, 2011年10月。
東初老和尚著:《禪學真義》,台北市:法鼓文化,2011年11月。
釋繼程著:《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台北市:法鼓文化,2012年4月。
賴永海著:《中國佛性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 2012年6月。
釋明生著:《六祖壇經研究集成》,北京:金城出版,2012年12月。
聖嚴法師著:《禪鑰》,台北市:法鼓文化,2013年3月。
屈大成著:《中國禪入門》,香港:佛哲出版,2013年6月。
大川隆法著:《覺悟的挑戰》,台北市:信實文化,2013年6月。
大川隆法著:《沉默的佛陀與釋迦的本心》,台北:信實文化,2013年9月。
劉貴傑著:《禪宗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2013年9月。
慧明著:《圖解禪宗的智慧》,台北:凱信出版,2014年1月。
慧明著:《圖解《壇經》》,台北市:海鴿文化, 2015年1月。
淨界法師講述:《懺悔法門》,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5年3月。
三、學位論文(依時間年月排序)
胡順萍:《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元鍾實:《慧能禪思想》,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許鶴齡:《六祖惠能思想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曾月娟:《六祖壇經的禪學思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平坤:《論慧能會通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華梵大學東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文職:《六祖壇經的超人文精神――自性覺醒》,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陳明聖:《敦煌本《六祖壇經》的禪學思想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李重慶:《壇經之心性觀與心靈管理》,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2007年。邱淑美:《六祖壇經的生死哲學及其養生觀》,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研究,2009年。
四、單篇論文(依時間年月排序)
錢穆:《六祖壇經研究論集.六祖壇經大義》,編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一冊,臺北市:大乘文化,1976年。
楊惠南:《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壇經中之「自性」的意含》,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0年。
鄭石岩:《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見性的心理學分析》,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0年。
釋濟群:《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台中:慈光禪學研究所,1998年10月。
聖嚴法師著:〈《六祖壇經》的思想〉,收入《禪與悟》,台北市:法鼓文化,2001年,頁294-323。
林崇安:《六祖壇經祖本及選集.《壇經》的心性與佛性略探》,桃園:內觀教育基金會,2008年。
四、期刊論文(依時間年月排序)
楊惠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以「眾生本來是佛」為中心》第6期,1983年1月。高柏園:《中國文化月刊.壇經頓漸品中的頓悟與漸修》,第65期,1985年3月。楊惠南:《哲學與文化.慧能及其後禪宗之人性論的研究》第14卷第6期,1987年6月。楊惠南:《臺大哲學論評.道信與神秀之禪法的比較─兼論惠能所批判之看心、看淨的禪法》第11期,1988年。
釋聖嚴:《中華佛學學報.六祖壇經的思想》第3期,1990年4月。孔繁:《世界宗教研究.慧能「頓悟」說之評價》第1期,1996年。
陳平坤:《中華佛學研究.惠能《壇經》頓教禪法論義》第6期,2002年3月。賴永海:《普門學報.人間佛教是當代佛教得主流》第2期,2001年03月。馮煥真:《中華佛學研究.說「無念為宗」》第6期,2002年03月。
賴永海:《普門學報.頓悟漸修與魚兔筌蹄》第10期,2002年7月。宣公上人:《智慧之源.信願行三資糧》176期,2003年12月。
馮煥真:《普門學報.淺論六祖的無相三歸依思想》第33期,2006年5月。
釋悟因:《青松萌芽.身心的轉化──真懺悔》第1 8期,2012年9月。
五、網路資源電子書、辭典、文章、法師弘法(依作者筆劃數排序)
1.如本法師:佛學講座──《六祖壇經》,台南:法王講堂。http://fawang.hihosting.hinet.net/p5.htm
2.見輝法師:佛學講座──《六祖壇經通說》,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2年9 月。
http://www2.budaedu.org/newGhosa/C003/T036J/
3. 佛光大辭典線上查詢系統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4.星雲法師著:《六祖壇經講話》,台北:香海文化,2000年。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chapter.jsp
5.蕭麗華:〈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唐人宴坐詩析論〉,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第三屆國際唐代文學研討會,1966年11月。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115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