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Bernd Schmitt 等著。郭建中譯(1990)。大市場美學。新雨出版社。
于正倫(2004)。城市環境創造:景觀與環境設施設計。臺北市:田園城市。
王宗興(2002)。自行車車架造形特徵對意象認知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嵩容(2002)。台北市婚宴市場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淡江大學商管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伊彬(2008)。視覺傳達設計之創意構思方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治賢(2012)。酒瓶造形意象之研究。南華大學創意產品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李宜臻(2006)。高速鐵路運輸之旅客服務行銷策略-以台灣高速鐵路公司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慧慧(1998)。消費者對無形服務資訊搜尋行為之研究—以婚紗攝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吳明隆、凃金堂(201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書局。
林文龍(2005)。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台北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林品章(2003)。臺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臺灣本土設計史研究。臺北市:全華圖書。
林清山(2002)。心理與教育統計。台北市:台灣東華。
邱家瑜(2003)。視覺化軟體需求樣板及其套用系統之研究-以多媒體畢業紀念冊樣板及其套用系統之設計與實作為例。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碩士論文。長町三生(1989)。感性工學。日本東京都:海文堂出版株式會社。
柯美華(2012)。以感性工學探究「貓」劇角色 之彩繪意象表現。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欣玉(2004)。文化創意產業之空間群聚分析—以中山北路婚紗攝影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臺北市:全華圖書。
陳信文(2007)。視覺傳達設計之創意構思方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俊智(1994)。以坐椅為例探討中西設計風格之認知與辨識。國立交通大學 應用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國祥(1997)。以風格導向之型態建構系統研究。1998 中日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01-102。
莊修田(2006)。室內設計作品之創意評量、美感判斷與視覺偏好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博士論文。莊盈祺(2002)。複合式感性意象下產品造形的建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珀華(2012)。情感設計涉入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之理論探討。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建成(2000)。使用者對產品造型意象認知的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論文。張建成、林海珊、古子恆(2014)。代比爾公司文化珠寶產品風格定位研究。華梵大學設計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張珀華(2013)。情感設計涉入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之理論探討。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張志豪、張宥勝、郭石欽、邱柏翰(2010)。畢業紀念冊合作廠商選擇之決策分析。國立清華大學決策分析研討會。
黃瑞銧(1994)。高雄市民婚紗攝影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釋瑱(2011)。台灣視覺設計類圖書封面之表現形式與意象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論文。黃釋瑱(2012)。台灣視覺設計類圖書封面之表現形式與意象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黃桂雪、黃士嚴(2014)。消費者對隨身碟造型意象之研究。華梵大學設計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興儒、馬瑞霙(2014)。臺灣都市地區與鄉村地區國小學童對於色彩配色喜好之初探。華梵大學設計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楊世瑩(2009)。SPSS統計分析即學即用。台北:碁峰書局。
楊裕富(1999) 。創意思境-視覺傳達概論與方法。臺北市:田園城市。
楊聰仁、林育玟(2013)。應用互動質性方法分析消費者婚紗選購認知。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研究特刊。
詹若涵(2003) 。產品意象與造型特徵之對應關係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進興、陳雲彬、許秀君、張宜均、李衍慶(2008)。大學生對畢業紀念冊之滿意度調查-以台藝大學生為例。圖文傳播藝術學報。
鄭正清(1999)。台灣婚紗攝影之消費者生活型態集群研究。商議設計學報。
賴莉珺(2002)。台灣視覺傳達設計領域能力分析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怡君(2011)。海報視覺意象認知之研究~以時報金犢獎高中(職)組平面廣告類之得獎海報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蕭文龍(2014)。統計分析入門與應用。台北市:碁峰書局。
顧惠敏(2006)。產品造形意象之衝突性協調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二、英文部分:
Baxter, M. (1995), Product Design,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 Chapman.
Bruner, J. S. , Goodnow, J. J. ,and Austin, G. A. (1956), A study of thinking,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Howard, J. A. & Jagdish N. S.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35,(1).
McCarthy, E. J. (1981),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9th, Homewood, Irwin.
Nagamachi, M. (1995), Kansei engineering: A new ergonomic consumer-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Norton, F. (1987). Marketing-Science:The Coase Theorem and Suboptimization in Marketing Channels, 6(3).
Nasar J. L. (1988). Preface. In J. L. Nasar (ed)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sar J. L. (1989). Symbolic Meanings of House Styl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1.
長町三生(2002),Kansei engineering as a powerful consumer -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Applied Ergonomics,Vol33.
三、網頁資料
1.經濟部工業局全球資訊網,https://taiwan-innovation.org.tw/index.php?page=news_detail&news_id=63
2.畢業紀念冊-相本寫真書Photo Book,http://www.mediafun.com.tw/photo2.htm
3.畢業紀念冊-i599相片書編輯軟體,http://www.i599.com.tw/chinese/01_books/00_overview_03grad.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