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 于泳泓,平衡計分卡最佳實務─按部就班,成功導入,台北:城邦出版集團,2009。
[2] 井熊均,PFI公共投資的新手法,東京:日刊工業新聞社,1998。
[3] 王子安,「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推動議題改進之研究─加強促參案件履約管理機制委託專業服務案研究報告」,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
[4] 王志文,「台灣地區BOT之投資環境風險」,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二期,1997,第57-70頁。
[5] 王和源、林仁益、謝勝寅,「以分析層級程序法(AHP)評估遊艇港埠建設BOT可行性研究─以枋寮遊艇港為例」,價值管理,第六期,2004,第20-28頁。[6] 王怡文、蕭新煌,「環境爭議性公共設施的回饋制度:對核一廠、核二廠及台中火力發電廠的分析」,都市與計畫,第三十一卷,第一期,2004,第62-90頁。
[7] 王欣群,BOT專案計劃財務規劃之探討─以台灣高速鐵路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南,1998。[8] 王毓仁,「公部門績效指標的設計與應用」,人力發展,第八十二期,2000,第35-45頁。[9] 左竣德,「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推動程序與相關制度之探討:以台灣南北高速鐵路為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
[10] 何煖軒、張伶如,「BOT專案計畫財務規劃之探討─以台高速鐵路為例」,華人經濟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2014,第111-130頁。[11] 吳安妮,「平衡計分卡之精隨、範疇及整合」,會計研究月刊,2003,第二二一期,第45-54頁。[12] 吳安妮,「平衡計分卡在公務機關實施之探討」,研考雙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五期,2003,第45-61頁。[13] 吳奕慧、吳亞穎(譯)、李伯謙(審訂),Philip Kotler、Kevin Lane Keller(著),行銷管理概論,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14] 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第二卷,第三期,1993,第1-14頁。[15] 吳英明,「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都市發展─高雄21美國考察報告」,空間,第五十六期,1994,第61-67頁。[16] 吳貞慧,BOT模式暨風險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高雄,1999。[17] 吳濟華,「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第二零八期,1994,第1-15頁。
[18] 吳濟華,「公私協力策略推動都市建設之法制化研究」,公共事務評論,第二卷,第一期,2001,第1-29頁。[19] 宋力生,國內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採OT結合BOT模式經營管理機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台北,2006。[20] 李永奇,議事件與付款機制之探討─以基隆中正橋補強、台灣高鐵、軍購雷達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專班工程技與管理組碩士,新竹,2008。[21] 李宗勳,「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第十二期,2004,第41-77頁。
[22] 李宗勳,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23] 李國正,公共設施區位之合理配置,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新竹,2000。[24] 沈泰紳,從統合主義論公共建設民營化(BOT)政策的執行:台灣營造產業挑戰與轉型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台北,2004。[25] 邢志航,引用獎參條例進行開發財務評估之研究─以民間參與興建觀光遊憩設施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1998。[26] 邢志航,「地方型公共建設開發公私合夥協商執行認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第十六屆國土規劃論壇,台南,2012。
[27] 周蒔霈,BOT計畫投資選擇權與最低營收保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新竹,2000。[28] 於嘉玲,以平衡計分卡探討公務機關績效評估機制─以僑務委員會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會計學系,台北,2000。[29] 林左裕,不動產投資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30] 林永盛、張有恆,「BOT計畫談判模式建構之研究」,管理學報,第二十二卷,第六期,2005,第783-804頁。[31] 林玉華,「公私夥伴關係的治理:理論的初探兼論英國第三條路」,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服務改革與民營化的現代課題研討會,2004。
[32] 林怡伶,專案管理平衡計分卡,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台北,2004。[33] 林淑馨,「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迷思與現實:日本公立醫院PFI之啟示」,公共行政學報,第三十九期,2011,第1-35頁。[34] 林發立,「引進BOT方式興辦公共工程之檢討─風險分析與管理在BOT中之重要性」,萬國法律雙月刊,第八十六期,1996,第37-41頁。[35] 林貴貞,「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營運績效評估機制之建置委託專業服務案─初步建議報告」,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
[36] 林震岩,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37]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營建管理協會,「促參案件履約階段執行經驗調查與建議」,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
[38] 侯佩如、張陸滿、廖慶隆,「BOT財務模式之探討與研究-以台灣高速鐵路為例」,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二十四卷,第四期,2012,第357-366頁。[39] 柯伯昇、楊明昌,「高雄捷運BOT計畫廠站聯合開發之財務評估與風險分析─以南機場開發計畫為例」,貨幣市場,第九卷,第二期,2005。[40] 洪佳新,社會福利組織績效衡量制度之探討─以某基金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台北,2002。[41] 洪浚洋,機場回饋金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台北松山機場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台中,2008。
[42] 洪德蒼,高雄捷運BOT專案融資之風險認知與管理─Delphi和AHP法之運用,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系,高雄,2000。[43] 胡展華,專案融資之研究-以BOT專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金融研究所,台北,1996。[44] 范雪梅,「強化政府對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監督管理機制之探討」,當代財政,第三十二期,2013,第13-28頁。[45] 徐仁輝,「地方政府預算資源配置優先順序的研究」,健全地方財政策略學術研討會,2000。
[46] 徐肇章,「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規劃作業手冊」,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1。
[47] 涂昶辰,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組織績效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台北,2001。[48] 財政部,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令彙編,財政部推動促參司,2014。
[49]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我國推動促參案件之總體經濟效益分析」,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
[50] 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政府機關引進企業績效評估作法之研究─委託研究報告(DEC-CON-093-001)」,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編委會,2005。
[51] 高惠松,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基隆港務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基隆,2001。[52] 康照宗、馮正民、黃思綺,「以政府觀點建構BOT計畫權利金模式」,管理學報,第二十二卷,第二期,2005,第173-189頁。[53] 張文魁,影響銀行對BOT融資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1999。[54] 張宏旭,基因演算法在設施配置規劃上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台南,2001。[55] 張家春、唐瑜憶,「台北花卉批發市場BOT之財務規劃研究」,崑山科技大學學報,第二期,2005,第127-138頁。[56] 張學聖、黃惠愉,「都市更新公私合夥開發模式與參與認知特性之研究」,立德學報,第二卷,第二期,2005,第59-76頁。[57] 理律法律事務所,「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協商機制之擬義期末報告」,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2。
[58] 許士軍(導讀)、杜拉克(著),績效評估,哈佛商業評論,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0。
[59] 許清豐,BOT模式下投資環境的風險管理-以台灣投資環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台北,1996。[60] 郭幸萍、吳鋼立,「公私合夥觀點之古蹟再利用委外經營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多群體分析」,建築學報,第八十四期,2013,第141-161頁。
[61] 郭素貞、高守智,「BOT專案財務規劃之利息成本計算」,營建管理季刊,夏季號,2000,第43-44頁。[62] 郭基賢、楊貴三,「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探討台灣地區現行公共設施閒置因素」,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第十七期,2007,第55-69頁。[63] 郭進雄,民間參與公共建設BOT模式協商機制之研究─以淡水地區污水下水道系統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班,台北,2006。[64] 陳奉瑤、章倩儀,不動產經營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
[65] 陳尚陽,民營化政策BOT模式之分析──以台灣高鐵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台南,1999。[66] 陳明吉、蘇培魁、羅容恆,「BOT計畫投資時點選擇之價值評估─以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十二卷,第四期,2004,第825-853頁。[67] 陳明燦、張蔚宏,「我國促參法下BOT之法制分析:以公私協力觀點為基礎」,公平交易季刊,第十三卷,第二期,2005,第41-75頁。[68] 陳姿瑾,公私協力關係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陽明山竹子湖為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巿政暨環境規劃學系,台北,2005。[69] 陳彥良,「勞資爭議期間工資危險分擔問題之研究-德國法制之啓示」,臺大法學論叢,第三十五卷,第二期,2006,61-112。
[70] 陳恆鈞,「由公私部門合夥觀念談民眾參與政府建設」,人力發展季刊,第四十七期,1997,第32-41頁。[71] 陳淑惠,專案融資之研究─兼論其於公共工程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雄,1999。[72] 陳智勝,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念進行車站地區都市再發展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研究所,台南,2001。
[73] 陳欽洲,BOT計畫成本風險之財務評估結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雄,1996。[74] 陳煌銘,「論BOT計畫之投資及風險管理策略」,公營事業評論,第一卷,第二期,1999,第19-50頁。[75] 陳福全,民間參與政府規劃BOT案件潛在問題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基隆,2005。[76] 陳澤義、陳啓斌,企業診斷與績效評估平衡計分卡之應用,台北:華泰文化,2012。
[77] 曾巨威,如何透過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及補助款之分配激勵地方政府開闢財源,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
[78] 曾冠球、黃偉誠,「公共管理者對於公私合夥風險的認知:調查與反思」,公共行政學報,2011,第1-36頁。[79] 馮正民、鍾啟樁,「交通建設BOT案政府對民間造成之風險分析」,運輸計劃季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00,第79-108頁。
[80] 黃世傑,「財務問題是BOT成敗的關鍵」,工程雙月刊,第七十六卷,第二期,2003,第102-106頁。[81] 黃明聖、黃成斐,「BOT案之財務規劃─以政大學生宿舍為例」,財稅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三期,2003,第159-183頁。[82] 黃英忠、凌雅慧、陳榮德、劉維寧,「整合性人力資源資訊系統在績效管理體系應用之研究─以三家大型企業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十卷,第一期,2002,第15-43頁。[83] 黃崇哲,「我國基礎建設發展的挑戰與契機」,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三十一卷,第五期,2008,第29-32頁。
[84] 黃崑山、邢志航,「引用獎參條例進行開發財務評估之研究─以民間參與興建觀光遊憩設施為例」,第八屆環境管理與都市發展研討會,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1997。
[85] 黃煜文(譯)E.S.Savas(著),民營化歷程,台北:五觀藝術,2005。
[86] 黃璽鳳、陳慧君,「以BOT方式推動捷運建設之法令架構芻議」,住都雙月刊,第一百二十七期,1997,第23-38頁。[87] 葉君豪,專案融資評估決策與輔助決策模型之初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新竹,2003。[88] 廖冠力,以平衡計分卡來探討績效衡量指標─以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系,台南,2002。[89] 趙化成,BOT風險管理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台北,1998。[90] 劉芬美、陳博亮、馮文濱,「加入決策彈性以高強化市場風險之BOT計畫之可行性:以台東深層海水生物技術園區計畫為例」,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11,第93-102頁。[91] 劉嘉雯,公私合夥開發機制之研究─以市中心再開發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北,2000。[92] 劉憶如、王文宇、黃玉霖,BOT三贏策略,台北:商鼎顧問,1999。
[93] 蔡佳容、邱炯友,「公共圖書館之BOT模式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第四十三期,2002第46-67頁。[94] 蔡味保、謝博明,「BOT模式應用於休閒遊憩事業開發之風險評估─以月眉育樂世界為例」,環境與管理研究,第十卷,第二期,2009,第36-52頁。[95] 鄭人豪,「政府採購模式與促參模式之比較─探討基礎公共建設公益性變遷」,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九卷,第九期,2006,第32-38頁。
[96] 諮群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財務評估模式規劃」,台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2001。
[97] 賴宗裕、蘇偉強,「跨域加值公共建設財務規劃方案問題之探討」,公共行政學報,第四十五期,2013,第41-74頁。[98]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BOT指導原則,(Guidelines fo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through BOT Projects),1996。
[99] 謝文盛、歐俊男,「台灣地區政黨政治對地方政府補助收入影響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四十二卷,第六期,2003,97-111頁。[100] 鍾文傳,「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管理策略研究」,中華建築技術學刊,第四卷,第一期,2007,第71-88頁。
[101] 鍾啟樁,交通建設BOT案政府對民間造成之風險分析─以中正捷運線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新竹,1996。
[102] 簡龍鳳、賴宗裕,「以代理理論觀點探討民間參與區段徵收開發之規模」,都市與計劃,第三十三卷,第三期,2006,第169-188頁。[103] 魏祖光,專案融資應用在公共建設民營化之探討─以大型交通建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1998。
[104] 魏鎮平,捷運系統聯合開發政策執行之研究─以松山站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工程學系,台北,1994。[105] 羅煜翔,以平衡計分卡推動公部門組織策略性績效衡量制度之探討─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系碩士班,台北,2003。[106] 蘇貴榿,「BOT計畫與專案融資」,金融研訓季刊,1998,第13-22頁。英文文獻
[1] Abednego, P., & S. O. Ogunlana,.″Good project grovernance for proper risk allocation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Indone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no. 24 , 2006, pp.622-634.
[2] Bailey, C,. Chow and K. Hadad.A.,.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business education: Insights from the for-profit sector and business school dean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no. 74 , 1999,pp.165-181.
[3] Brown, G, M,. Keeping Score: Using the Right Metrics Worlds-Class Performance. Portland:Productivity, Inc, 1996.
[4] Carter, N,. ″Learning to measure performance:The use of indicators in organiz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no.69, 1991, pp. 85-101.
[5] Chang, S, A,. ″Development of Consultant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Design Projects″.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no.29, 1998, pp.39-54.
[6] Clarke, P,. ″The Balance Scorecard″. Countancy, vol.29, no.3, 1997, pp. 25-26.
[7] Denkhaus& V. SchneiderI,.″Public sector reform:Rational, treds and problems″. The privatization of infrastructures in Germany. IN J. E. Lane (ED.),1997, pp.64-113.
[8] Eccles, G, and P. F. Pyburn, R,.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o Measur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2, pp.41-44.
[9] Forrer,J, E. Kee, K. E. Newcomer, & E. Boyer,J,.″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the public accoutability ques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70, no.3, 2010, pp. 475-484.
[10] French, W,.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2nd ed.), 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1990.
[11] Gary, G, Jeff and Roger, D.A. ″Who Need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 Management Accounting, vol.74,no.11,1996,pp.20-25.
[12] Hayfield, F. ″Project Management in Progress:Tool and Strategies for the 90s″. Project Successes and Failure,1986,pp.31-36.
[13] Hugh, Ashworth, G., Gooch, J., & Davies, R.H,. ″Who need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anagement Accounting(British), vol.74,no.11, 1996,pp.20-25.
[14] Haase, D. and Nuissl, H. ″Does urban sprawl drive changes in the water balance and policy? The case of Leipzig (Germany) 1870-2003″,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no.80(1-2), 2007, pp.1-13.
[15] Hasse, J. E. and Lathrop, R. G. ″Land resource impact indicators of urban sprawl″, Applied Geography, no.23, 2003, pp.159–175.
[16] Kaplan, Robert, S,. and Norton, David, P,. ″Strategic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no.11,2001,pp.353-370.
[17] Kaplan, Robert, S,. and Norton, David, P,.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70,1992,pp.72-73.
[18] Kaplan, Robert, S,. and Norton, David, P,. ″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
[19] Kaplan, Robert, S,. and Norton, David, P,.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Training & Development,vol.51,no.1, 1997,pp.50-51.
[20] Kazemek, A, P. R. Knechr, and B. G. Westhall.E. ″Effective boards: Working smarter to meet the challenge″. Trustee, vol.53,no.5, 2000, pp.18-24.
[21] KooimanedJan.″Modern Gr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Newbury Park, CA:Sage,1993.
[22] Kumaraswamy, M. & X. Q. ZhangM. ″Governmental role in BOT-led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19, no.4, 2001, pp.195-205.
[23] Lambin, E. F., Turner, B. L., Geist, H. J., Agbola, S. B., Angelsen, A., Bruce, J. W., Coomes, O. T., Dirzo, R., Fischer, G., Folke, C., George, P. S., Homewood, K., Imbernon, J., Leemans, R., Li, X., Moran, E. F., Mortimore, M., Ramakrishnan, P. S., Richards, J. F., Skanes, H., Steffen, W., Stone, G. D., Svedin, U., Veldkamp, T. A., Vogel, C., Xu, J. ″The cause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moving beyond the myth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no.11,2001,pp.261-269.
[24] Ng& M. Loosemore. ″Risk allocation in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no.25, 2007,pp.66-76.
[25] Kaplan, Robert, S,. and Norton, David, P,.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7,pp.1-14.
[26] Pauleit, S., Ennos, R. and Golding, Y. ″Model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urba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a study in Merseyside″, UK,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no.71, 2005, pp.295-310.
[27] Peter F. Drucker,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1990.
[28] Robbins,P.S., ″Organization theory: Stru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90.
[29] Sava, E. S. Priv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NY:Chtham House,2000.
[30] Sharp W. F. ″Games and Actors Play:Actor-Centered Institutional In Policy Research. Boulder″, Co: West:view.,1977.
[31] Tingting Liu, Suzanne Wilkinson. ″Large-scale public venue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no.32,2014,pp.88-100.
[32] Weng, Q. ″A remote sensing-GIS evaluation of urban expansion and its impact on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Zhujiang Delta″.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vol.22, no.10, 2001, pp.1999-2014.
[33] Whitford V., Handley, J. and Ennos, R.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indicators for th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urban area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no.57, 2001, pp.91-103.
[34] Wise, I. R.,″The 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 to strategy management the public manager(fall)″,1997, pp.47-50.
[35] Yang-Cheng Lu, Soushan Wu, Dar-hsin Chen, and Yun-yung Lin,. ″BOT Projects in Taiwan : Financial Modeling Risk, Term Structure of Net Cash Flows, and Project at Risk Analysis″. Journal of Project Finance, 2000,pp.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