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7 10: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依婷
研究生(外文):Yi-Ting Lu
論文名稱:我們這些「中性女孩」?:中性文化風潮裡的多元中性主體
論文名稱(外文):We "other Zhong Xing Nu Hai" ?:Diverse subjectivity formation of young gender-neutral women in Taiwan
指導教授:胡郁盈胡郁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Ying 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高雄醫學大學
系所名稱:性別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中文關鍵詞:中性女孩中性文化性別特質次文化性別認同LGBT
外文關鍵詞:Zhong Xing Nu Haiandrogynous girlandrogynous cultureyoung femininitysubculturesexualityLGBT stud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近年在媒體報導和社會討論上出現許多有關「中性」風格和文化討論及報導,時裝界和流行文化裡的「中性風潮」也影響社會大眾對「中性」的看法。相較於主流的傳統二元的性別特質展現,「中性風格或表現」儼然成為一種性別模糊、雌雄莫辨,看似廣為眾人所接受的性別表現和文化氛圍,尤其是女孩卅女性的中性化風格更是影響大眾對女性特質和中性主體的想像。然而在現有的研究裡,與女性的「中性」展演相關的研究仍集中於大眾媒體報導及消費行為上,尚缺乏對於「中性主體」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欲從文化研究的觀點,將「中性」是一種次文化,而進一步探究「中性主體」的性別經驗與建構中性認知的過程。本研究訪談15位受訪者,以「自認中性的年輕女性」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她們的性別認知與成長經驗裡試圖概念化台灣社會裡的「中性女孩文化」與其認同建構的過程。

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文本分析和田野觀察進行研究。從三個面向進行分析:主流社會的中性文化、中性主體的性別特質與情慾實踐。以「中性女孩」做性別的經驗為主,將突顯社會想像的中性群體與主體實踐的落差。在性別特質與情慾實踐中,納入多樣性別的實踐,試圖闡明並豐富台灣女同志文化與酷兒理論的討論,藉由「中性女孩」的日常生活實踐探究,使其反映社會中不同群體的存在,以及次文化群體內部地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Nowadays we are surrounded by lot of discussions regarding young women’s androgynous style and culture in Taiwan, called Zhong Xing Nu Hai in Mandarin. Not only fashion industry also popular culture are influenced by this androgynous style.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gender dualism bias, this new gender neutral climate is changing the image of young femininity and gender performances of girls. However in previous studies, women’s androgynous style is at most under the media studies or 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 it is still rare to see the academic study focus on gender neutral subject. Therefore, the research hereby is cultural studies based, which considers Zhong Xing as a subculture, with th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gender experiences of androgynous subjects as well as how they build their self-identity constructions of being androgynous.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5 participants, aged from 18 to 30, who take themselves as Zhong Xing Nu Hai. With their experiences-based, the main analysis are androgynous culture in mainstreaming society, Zhong Xing subjects’ gender and sexuality. From their doing gender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distance between public imaginary and gender practices toward Zhong Xing subjects. In gender and sexuality analysis, the research is trying to enrich the discussion of Taiwanese LGBT culture and queer theory. By the daily life research, the essay will reflect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gender group, the diversity, the differences in Zhong Xing subculture, and make a blueprint for Taiwan young women’s Zhong Xing culture.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5
第二章 文獻回顧………………………………………………………………..……8
第一節 「中性風格」的歷史回顧與女性主義論述………………………..…8
第二節 「中性風格」作為一文化現象的解讀………………………………10
第三節 酷兒理論與做性別之概念─看不見的「中性特質」………………14
第四節 女同志標籤之枷鎖─看不見的情慾實踐……………………………17
第五節 小節……………………………………………………………………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22
第一節 前導研究與研究設計…………………………………………………22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27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整理………………………………………………………34
第四節 研究後台與倫理………………………………………………………35
第四章 大眾文化裡的「中性女孩」樣態…………………………………………37
第一節 90年歌壇藝人的「中性風潮」……………………………………...38
第二節 2008年素人選秀節目的「中性風潮」……………………………...46
第三節 2014年網路社群出現的「帥女粉絲專頁」………………………...54
第四節 小節……………………………………………………………………57
第五章 這些「中性女孩」的中性特質與性別經驗………………………………59
第一節 從「感知差異」而生成「中性」自我認知…………………………61
第二節 光譜上的「中性」vs 兩圓交集的「中性」………………………..73
第三節 如何「做中性」?:「中性特質」實踐……………………………..80
第四節 小節……………………………………………………………………88
第六章 「中性女孩」多樣情慾經驗與實踐………………………………………89
第一節 中性 and 「女同志」………………………………………………..92
第二節 中性 and 「雙性戀」………………………………………………..99
第三節 中性 and 「雙同」之外的性少數………………………………... 106
第四節 小節…………………………………………………………………..10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中性主體的性別經驗」在現代社會的意義………………………10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2
參考文獻……………………………………………………………………………113
附錄一 訪談大綱…………………………………………………………………..117
附錄二 網路受訪者招募文稿……………………………………………………..118


(一) 中文文獻
王仕圖、吳慧敏(2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95-114)。
王增勇 (2012)。建制民族制。載於蘇國賢、王增勇、林本炫、林國明、柯志
明、徐振國等人(編),社會及型為科學研究法 (二):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
王瑞香 (2000),基進女性主義─女性解放的根本契機。收錄於《女性主義理
論與流派》顧燕翎主編。臺北市,女書文化。頁123-158。
成令方 (等譯) (1997),Johnson, Allen G.著,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臺
北市,群學。
朱元鴻 (1997)。背叛卅洩密卅出賣:從馬凌諾斯基的《日記》談起。中央研究
院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7,頁26-35
江映帆 (2012),台灣體育界的性別文化及陽剛女運動員的生存策略。世新大
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衡(譯)(1998)。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頁 1-47。譯自
Foucault, Michel. [1976] (199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The Will to Knowledge. London: Penguin.
李思穎、蘇默蓉 (2012),中性化女性的廣告形象分析:以張芸京和李宇春為
例。收錄於中華傳播學會2012年年會。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李根方、周素鳳 (譯) (2001),Storey, John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
論。臺北市,巨流。
李慈穎(2007)。女同志成家路迢迢:如何深化提問。載於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頁123~158)。台北市:群學。
林昱瑄(2010)。走進「大姊頭」的生活世界:一個民族誌的產製過程。載於周
平、林昱瑄(主編),質性/別研究(頁181-218)。台北市:巨流。
吳宜霏 (2011),籃球運動中女同志的 T 味身體操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
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慧 (2011),陽剛少女國中校園性別操演的敘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
林芳玫 (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市,
巨流。
宋素鳳 (譯) (2009),Butler, Judith著,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顛覆。
上海:三聯書店
國立編譯館主譯、蔡宜剛 (譯) (2003),Hebdige,Dick著,次文化─風格的意
義。臺北市,巨流。
張君玫 (譯) (1999),Storey, John著,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市,巨
流。
張娟芬 (2011)。愛的自由式 (十年典藏版)。台北市:時報文化。
張娟芬 (2011)。姐妹戲牆。台北市:時報文化。
許&;#28702;予 (譯) (2002),Worsley, Harriet 著,《時尚傳奇的誕生》。臺北市,原
點出版。
畢恆達 (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 (2010),性別教育。臺北市,華都文化。
游美惠(2004)。從方法論的要求到女性主義方法論的追求:檢視教育研究
期刊中的性別論述,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371-400)。台北:心理。
游美惠(2007)。女性主義方法論:研究的實作與實例,載於周平、楊弘任
編,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頁93-106。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楊幸真主編 (2010),青少年的性─西方研究與在地觀點。臺北市,巨流。
楊弘任 (2007)。個案能說什麼?─重探詮釋個案法與延伸個案法,載於周平、
楊弘任編,質性研究方法的重聲喧嘩 (頁1-18)。嘉義大林:南華大學教
社所
歐金珊 (2007),中性文化思潮下的消費者行為。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所
碩士論文。
郭佩盈 (2010),抗拒?收編?女性中性化性別意象及其文化意涵。輔仁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彥寧 (1997),性、性意識及身體建構─形塑台灣女同性戀的身體美學。收
錄於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劉鈺茹 (2011),勾勒中性女性的職場處境圖像。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
所碩士論文。
劉瑞琪 (2004),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臺北市,遠流。
盧淑芬主編 (2007),哈潑時尚百年風華。臺北市,太雅出版。
Stevi, Jackson主講,傅大為口譯,賴鈺麟和鄭安庭記錄翻譯(2005)。性
別、性與異性戀情慾(Gender, sexuality and heterosexuality)。婦研縱橫75,pp88-96。
(二)英文文獻
Butler, Judith (1990),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Routeledge
Eco, Umberto (1984),Postscript to The Name of the Ros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Harding, Sandra (2004), The Feminist Standpoint Theory Reader: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ontroversie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eledge
HU,Yu-Ying (2011),Gender, Transnational Culture and New Media:
Enacting Queer Female Sexuality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Halberstam, Judith (1998),Female Masculinity, San Diego: Duke
University Press。
West, Candace; Zimmerman, Don H., Doing Gender, Gender and Society, Vol. 1, No. 2. (Jun., 1987), pp. 125-15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