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圖書部分
丘進(2011、2012)。華僑華人藍皮書(華僑華人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余英時(1984)。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何啟良(2011)。歷史慕羽(沈慕羽研究論文集)。吉隆坡林連玉基金會。
邱金明(2012)。不平則明-寫在呼喚改變的那些年。雪蘭莪八打靈文運企業公司。
李斯名薛鳳旋黃枝連(2012)。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中國與東亞經濟協作。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周兵祝捷(2014)。下南洋。雪蘭莪八達靈星洲日報。
林若雩(2001)。馬哈迪主政下的馬來西亞(1981-2001)。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范世平(2010)。中國大陸僑務政策與工作體系之研究。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柯嘉遜(1999)。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雪蘭莪加影董教總教育中心。
柯嘉遜(2003)。馬來西亞少數民族母語教育。雪蘭莪加影董教總教育中心。
柯嘉遜(2014)。“513”真假虛實/大馬人當前所面對的挑戰。雪蘭莪八達靈馬來西亞人民之聲。
莊國土(2003)。二戰以後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戚嘉林(2014)。台灣史。新北市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陳良(2011)。大馬華族文史正論。吉隆坡林連玉基金會。
陳鴻瑜(2011)。新加坡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教育部(2011)。高等教育輸出-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臺北教育部國際教育處。
教育部(2012)。發展與改進海外臺灣學校計畫。臺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
張賽群(2010)。中國僑務政策研究。北京 知識產業出版社。
曾慶豹(2001)。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
葉新田(2008)。風沙路上再創新。雪蘭莪加影葉氏企管咨詢公司。
潘永杰(2014)。不讓他們渡黃河—林晃昇紀念文集。吉隆坡林連玉基金會。
潘健成(2011)。為自己爭氣。臺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潘儉偉(2010)。家國思索。吉隆坡民主行動黨。
廖文輝(2007)。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雪蘭莪八打靈策略資訊研
究中心。
廖金華(2011)。民主行動黨-昂首走過華教風雨路。吉隆坡民主
行動黨。
僑務委員會(2012)。2011僑務委員會會議實錄。臺北 。
僑務委員會(2012)。2011僑務統計年報。臺北 。
劉鎮東(2011)。華教運動動或不動?(反思新紀元學院發展文集)。雪蘭莪加影新紀元學院校友會編委會。
饒仁毅等(2013)。剖析2013-2025馬來西亞教育發展大藍圖。雪蘭莪加影大將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丘進(2010.06),大陸與臺灣的海外華文教育比較,海峽兩岸(N.06),泉州。
王康進(2011.12),大馬華文教育的新景觀—華小非華裔學生現況分析,華僑華人研究期刊(第1期),臺北。
王煥芝(2010.10),文化民族主義與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N.10),成都。
王煥芝(2012.12),從法令與政策的角度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及未來發展,東南亞南亞研究(4),昆明。
王煥芝洪明(2011.12),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政策的演變及未來趨勢,福建師範大學學報(N.4),福州。
朱浤源 夏誠華 邱炫煜(2011.01),我國僑教政策之研究—發現、結論與建議,華僑華人研究期刊(創刊號),臺北。
余英時(1984.01.01)。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不是互相排斥的實體,中國時報民國73年元旦特刊,臺北。
范世平(2009.11),論兩岸外交休兵到僑務休兵之可行性,孫學研究(N.07),臺北。夏誠華(2003.07),當前僑務政策之分析玄奘人文學報(V.01),新竹。夏誠華(2009.04),海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中原華語文學報(N.3),桃園。張應龍(2003.09),海外華文教育的典範: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比較教育研究(N.9),廣州。
黃禎玉(2013.06),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本教師專業發展」之現況,教育資料集刊(N.58)「2013各國中學教育」,臺北。陶陶(2012. 12),淺析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面臨的新情況,華中人文論壇,(V3,N. 2)武漢。
趙欣(2010. 06),馬來西亞教育政策改革對華族國家認同的影響—以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為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廣州。
蔡瑋(2000.06),中共僑務政策的回顧與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V43.N6),臺北。劉泓汐(2010.08),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本土化轉型,河南教育,(N.4)鄭州。
鍾延麟(2006.09),鄧小平在文革前中共與東南亞共黨之關係:角色和活動,中國大陸研究,(V49.N.3)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