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2: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宛儒
研究生(外文):Wan-Ju Hsieh
論文名稱:金門縣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for Inclusive Class Teachers in Kinme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胡巧欣胡巧欣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o-Hsin Hu
口試委員:吳一德李麗晶
口試委員(外文):I-Te WuLi-Ching Lee
口試日期:2015-06-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金門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與休閒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
外文關鍵詞:Teacher of mixed classworking pressureleisure invol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7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國小融合班教師在不同背景變項,其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現況,進一步探討不同壓力感受對休閒參與的影響,以研擬改善教師工作環境。方法:採問卷調查法,以金門縣國小融合班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全面施測,共發出287份,問卷回收268份,有效回收率為93.3%。研究工具是研究者參考相關問卷後編擬之國小融合班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工作壓力及休閒參與量表等。調查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若有顯著差異則進行薛費氏 (Scheffer’s) 事後檢定。結果顯示:一、金門縣國小融合班教師所感受的整體壓力,屬中等程度。二、金門縣國小融合班教師知覺之工作壓力,以「專業知能」為最高,「學生問題」次之。三、金門縣國小融合班教師之休閒參與,以「靜態休閒」為主。四、金門縣國小融合班教師工作壓力感受,因性別、輔導學生障別的不同,有顯著差異。五、金門縣國小融合班教師的休閒參與情形,因性別、年齡、教學年資的不同,有顯著差異。六、金門縣國小融合班教師中對壓力感受度低的教師有較高的休閒參與度。結論:融合班教師以班級導師居多數,教師感受的工作壓力,以專業知能及輔導多種障礙學生之「工作負荷」為最大。教師在整體休閒參與上,以「靜態休閒」,且「低工作壓力」之教師參與度顯著高於「中工作壓力」與「高工作壓力」。

關鍵字: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

Purposes:W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job stress on their leisure participation for some teachers of a Kinme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n try to improve the working atmosphere of these teachers further. Methods:We had investigqated 287 mixed-class teachers about their work pressure and leisure activities with questionnaire at a Kinmen Elementary School. 26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and analylized further with statistics techniques e.g.,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and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If any one with conspicuous differences, we used Sheffer’s formular for post analysis further. Results: Medium-level pressure was found for the teachers of mixed class. Specific knowledge/ability has the highest and then students’ miscellaneous problems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job/work pressure.“Static leisures” had the most important incentive for the teachers of mixed calss.The apparent differences of working pressure were found for the different sexes and ages of students.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is highly affected by their sex, ag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s.Teachers with less sensitive had gereat tendency to attend leisure activities. Conclusions:Most of mixed-class teachers are homeroom teachers. Their most stressed feeling comes from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multiple handicaps guidance. Besides, teachers with low work stress have higher Static Leisure prticipation than the mdium stress and the high stress ones.


Keywords:Teacher of mixed class, working pressure, leisure involement

目錄
摘 要 i
誌謝辭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融合教育之意義、歷程與現況 8
第二節、教師工作壓力相關理論及其研究 17
第三節、休閒參與及其相關研究 20
第四節、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31
第参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3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44
第一節 國小融合班教師基本資料 44
第二節 國小融合班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現況 47
第三節 國小融合班教師不同背景變項與教師工作壓力之差異 49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融合班教師在教師休閒參與的差異 59
第五節 不同壓力程度之國小融合班教師在教師休閒參與的差異 6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結論 67
第二節 建議 69
參考文獻 73
一、中文部分 73
二、英文部分 82
附錄 86
附錄一、專家效度名單 86
附錄二、預試問卷 87
附錄三、正式問卷 91
附錄四、問卷使用授權書 9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尹邦智(2005)。空服員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
王天苗(1999)。迎向二十一世紀的障礙者教育。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迎千禧談特教,1-25。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王永中(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參與興趣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王美晶(2006)。休閒參與作為壓力調適方法及其效益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霞(2001)。國中教育人員對於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微茹(2007)。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驗證。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田宜潔(201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及休閒活動參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嘉義都市地區與偏遠地區為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與旅運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石宜正(2006)。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需求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特殊教育法。資料引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6%B3%95
朱健華 (2009)。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东縣。
朱淑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行政院主計處(1991)。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編製。
余嬪(1996)。提高全民休閒素養:由加強休閒教育開始。教育研究雙月刊,55,6-9。
吳佳玲(2003)。觀光業職業婦女角色衝突、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吳南成(2010)。融合班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的觀點、 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縣一所小學教師之觀點。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淑美(1998)。融合式班級設立之要件。特教新之通訊,4,1-2。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新北市:心理。
吳筱雯(2005)。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未出版,桃園縣。
吳萬福(2006)。促進健康的休閒活動。國民教育,46(4),86-89。
吳慧英(1989)。中年國小教師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彰化縣。
呂有仁(2006)。嘉義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未出版,嘉義縣。
呂佩珊 ( 2008 ),大台北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1(1),49-61。
呂佩珊(2006)。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私立華梵大學,新北市。
呂美玲(2008)。台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世同( 2007 )。台北市國民小學兼任組長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休憩研究,10(1),43-68。
李榮妹( 2004 )。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李榮珠(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說是論文,未出版。
杜錦豐(1994)。休閒活動與體適能。中華體育季刊,7,138-140。
沈儀方(2004)。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文欽、孫敏華、張德聰(2004)。壓力與生活。台北:空大。
周文慶(2009)。雲嘉地區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正秋(1998)。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周杏樺(2006)。融合下的壓力: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68,29-31。
林秀卿(2010)。大台北地區公立中等學校兼任行政教師休閒參與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臺北體育學院,未出版,台北市。
林佳慧(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評量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幸台(1986)。國中輔導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9,205-238。
林金生(2003)。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冠州(2010)。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炳煌(2011)。婚姻移民女性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士計劃,10,33-49。
林淑娥( 2011 )。臺中市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中市。
林黛青(2012)。臺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運動參與動機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上真(2000)。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研究。論文發表於「義務教育階段補救教學系統研究與實務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姮娟(200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探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憲義(199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邱懷萱(2012)。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193-244。
俞錫堅 (2008)。休閒運動參與對紓解職場工作壓力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278-284。
柯政利(2008)。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奎欣(2009)。公家機關女性會計人員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亞洲大學會計與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洪儷瑜(1993)。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
洪儷瑜(譯)(1999);J. M. Kauffman(主講)。融合教育的另一個看法。特教季刊,71,33-37。
紀成進(2011)。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孫謹杓(2006)。北部技專校院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袁小雄(2008)。金門縣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43-61。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志軒書局。
張坤鄉 (1991)。國中教師休閒活動現況調查,師友,292,49-51。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宮熊、林鉦棽(2002)。休閒事業管理。台北:揚智出版社。
張健群(2009)。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運動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嘉茹( 2009 )。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張曉慧(2014)。馬來西亞華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吉隆坡國民型華文小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3)。年度特教統計。資料引自: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許伯陽、吳崇旗(2007)。休閒定義的理論與認知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3),1-13。
許耀文(2010)。工作壓力、休閒參與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帅教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郭耀輝(200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文俊(2001)。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陳永儀(2006)。壓力: 是敵人, 還是朋友?臺北:時報文化。
陳秀蘭(2007),運動對紓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國北教大體育,2,85-92。
陳佩汝(2002)。台北地區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佩鈺(2008)。雲林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滿意度與休閒調適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思倫(2005)。休閒遊憩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柏青( 2008 )。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雲林縣。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國立中正大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陳美惠(2007)。高高屏東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與身健康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素惠(2005)。教師工作壓力探討。諮商與輔導,229,28-34。
陳紹綿(2008)。工作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女性教師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綉香(2009)。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相關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陳彰儀(1985)。臺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教育與心理研究,8,191-209。
陳彰儀(1989)。如何抒解工作壓力? 農田水利,36(5),62-68。
陳艷麗(2003)。臺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曾媖楟(2007)。國小融合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臺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新北市:心理。
馮璽璁(2008)。國小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黃玉萍(2013)。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仲明(2007)。新竹市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參與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未出版,台中市。
黃金源(1993)。社區本位之課程簡介。載於何素華(主編),特殊教育研習專集,1,85-91。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黃智慧(2003)。減緩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黃雅蘭(2012)。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兼論休閒參與的調節效果。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雅蘭(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兼論休閒參與的調節效果。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意文(2003)。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黃瑋苓(2005)。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3, 3。
楊怡寧(2007)。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馥如(2012)。新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葉健宗(2006)。組織承諾對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間之干擾效應。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葉智魁(2003)。莊子的逍遙之道—道家的休閒智慧,戶外遊憩研究,16(3),1‐22。
詹美春( 2004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廖允涵(2006)。休閒活動與工作滿意度、個人福祉之關聯性探討-兼論人口背景變項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廖光榮( 2002 )。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廖翌妙(2002)。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秀鳳(2009)。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明松(2010)。國小融合班教師工作壓力知覺及因應策略運用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2,141-169。
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劉姿娟( 2012 )。高中職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劉博允(2000)。台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蔡培村(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育實習輔導通訊,3,16-24。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志成(2008)。工作壓力和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鄭媛文( 2005 )。桃園縣國小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鄭麗月(1999)。從身心障礙學生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
盧雅萍 ( 2006 )。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雅萍(2006)。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運動參與行為、工作壓力、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賴美娟(1997)。基層警察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賴雪芬(2008)。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身心健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市國立高中職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嘉義市。
謝政諭(1990)。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幼獅。
顏幸雅(2012)。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汐止區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美玉(2011)。澎湖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覺知與情緒管理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美卿(2004)。基層員警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健康狀況之研究-以高雄市警察為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國興 ( 2004 )。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39-62。
二、英文部分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Publishers.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unch, G., Lupart, J., & Brown, M. (1997). Resistance and acceptance:Educator attitudes to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oronto,Canada: The Canadian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10713)
Chaplain, R.P.(1995).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A study of English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5(4),473-489.
Csikszentmihalyi, M . & Kleiber. D. A(1991).Leisure and Self-actulization. In Driver, B. C., Brown P. J. & Perterson, G. L.(Eds.).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Csikszentmihalyi, M.(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NY: Harper Collins.
Falvey, M. A. (1989). Community-based instruction: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with severe handicaps (2nd ed.).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Giangreco, M.F., & Ayres, B. (1998). Quick guides to inclusion: Ideas for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Baltimore: Paul H.Brookes.
Godbey, G. (2003).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6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 Grassi, G. B.(2003).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among teachers and physicians: Individual and bio-cultural implications. Leisure Studies, 22, 323–342.
Hartel, J. (2005). A ‘serious leisure’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behavior. In K. Fisher, S. Erdelez and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Aresearcher’s guide (pp. 313-317). Medford, N J: Information Today.
Iso-Ahola, S. E.(1980).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Kay, T. (2000). Leisure, gender and family: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policy. Leisure Studies, 19, 247-265.
Kay, T. (2000). Leisure, gender and family: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policy. Leisure Studies, 19, 247-265.
Kirk, S. A., & Gallagher, J. J.(1989).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6th ed.). Boston:Houghton Miffin Company.
Kabanoff, B., & O‟ Brien, G. E. (1986). Work and Leisure: A task attributes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5, 596-609.
Kirk, S. A., Gallagher, J. J., Anastasiow, N.J., & Coleman, M.R.(2006).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1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Kokkinos, C. M. (2007). Job stressors, personality and burnout i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1), 229-243.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 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2), 159-167.
Lazarus, R S., & 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in, Nan & Ensel W. M. (1989). Life Stress and Health: Stressors and Resourc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382-399.
Lipsky, D. K., & Gartner, A. (1997). Inclusion and school reform:Transforming America’s classrooms. Baltimore. MD: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 Co. Lin, Nan & Gina Lai (1995). Urban Stres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41(8), 1131-1145.
Litt, M. D., & Turk, D. C. (1985). Sources of stres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experienced high school teacher.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78(3), 178-185.
Maslow, A.(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oracco, J. C., & McFadden, H. (1982).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 549-552.
Pearpoint, J. (1989). Reflection on a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In W. Stainback, S. Stainback, & M. Forest (Eds.), Educating all students in the mainstream of regular education (pp 249-254).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ithers, R. T., & Fogarty, G. J. (1995). Symposium on teacher stress: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vocational teacher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3-14.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295-306.
Sailor, W., Gee. K., & Karasoff, P. (1996). School restructuring and full inclusion. In M. Snell (Ed), Systematic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handicaps (4th ed., pp. 1-82). Columbus, OH: Charles Merrill Publishing Co.
Scruggs, T. E., & Mastropieri, M. A. (1996). Teacher perceptions of mainstreaming/ inclusion 1958-1995: A research synthesis. Exceptional Children, 63(1), 50-74.
Searle, M. S., Mactavish, J., & Brayley, R. E. (1993). Integrating ceasing participation with other aspects of leisure behavior: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389-404.
Selye, H.(1976). The stress of life (Reved.). New York: Mc Graw-Hill.
Shivers, J. S. (1981). Leisure and Recreation Concepts: A Critical Analysis.
Stainback, S., & Stainback, W. (Eds.). (1996). Inclusion: A guide For educators.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Tellenback,S.,& Brenner,S.& Lofgren,H.」(1983). Teacher stress: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56,pp.19-33.
Will, M. (1986). Educating children with learning problems: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Exceptional Children, 52, 422-415.
Witt, P.A., & Bishop, D.W. (1979). Work and Leisure: Situational Antecedents to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 64 -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
2. 王天苗(1994)。心智發展障礙兒童家庭需要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73-90。
3. 余嬪(1996)。提高全民休閒素養:由加強休閒教育開始。教育研究雙月刊,55,6-9。
4. 余嬪(1996)。提高全民休閒素養:由加強休閒教育開始。教育研究雙月刊,55,6-9。
5.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6.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7. 吳萬福(2006)。促進健康的休閒活動。國民教育,46(4),86-89。
8. 吳萬福(2006)。促進健康的休閒活動。國民教育,46(4),86-89。
9. 杜錦豐(1994)。休閒活動與體適能。中華體育季刊,7,138-140。
10. 杜錦豐(1994)。休閒活動與體適能。中華體育季刊,7,138-140。
11. 周杏樺(2006)。融合下的壓力: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68,29-31。
12. 周杏樺(2006)。融合下的壓力: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68,29-31。
13.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14.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15. 俞錫堅 (2008)。休閒運動參與對紓解職場工作壓力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2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