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沛娣(2009)。銀色商機列車,即將啟動。2014年8月11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2412
行政院主計處(2014)。103年臺灣地區人口靜態統計。2014 年 05 月 11 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
維基百科(2014)。金門縣,2014年8月1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9%96%80%E7%B8%A3#.E8.87.AA.E7.84.B6.E5.9C.B0.E7.90.86
謝明瑞(2003)。臺灣人口老化的省思,2015年1月5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2/FM-C-092-103.htm
王助順與張曙笙(2008)。健走計劃介入對健康體能、血脂質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影響。學校衛生,53,93-101。
王華娟、李昭憲與陳欣宏(2009)。台南市不同性別準銀髮族年齡與體適能之相關性探討。高應科大體育學刊,8,1-9。
王偉琴(2005)。台北市上班族自由時間管理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研究所,桃園。王惠宏(2011)。退休人士參與休閒運動之自由時間管理對生活品質滿意程度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所,屏東。王慧媚與洪崇彬(2012)。銀髮族休閒旅遊動機之分析-以彰化市老人會為例。南開學報,9(2),57-68。
方啟丞(2009)。台南縣市國小主任時間管理策略運用與行政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史蒂芬‧柯維(2011)。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國:中國青年出版社。
朱文雄(1999)。時間管理。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力昌(2005)。休閒社會學。台北:偉華 。
李立良、陳科嘉與賴正全(2012)。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勞工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3,40-52。李宗鴻(1998)。小學生休閒活動的探討:從隔週休二日談起。國教天地,126,53-57。
李美萱 (2004)。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無聊感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李 晶(2002)。休閒活動企劃可操控因子對短程型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體驗影響之研究。臺北:漢文。
李維靈、邱翔蘭與施建彬(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何麗芳(1992)。台北市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沈清松(1991)。生命的實現與開啟。出自中國人的快樂觀-淡泊與豁達。台北:張老師。
余智生與張宗昌(2008)。走路運動之休閒效益探討。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6,137-148。
吳金香與張茂源(2009)。您幸福嗎?—淺談幸福感。研習資訊,26(3),87-90。
吳明隆與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松齡(2006)。休閒活動設計規劃。台北:揚智文化。
吳美玲與陳宇嘉(1984)。臺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型態之檢討與研究。社區發展季刊。27,77-87。
吳萬福(2006)。促進健康的休閒活動。國民教育,46(4),86-89。吳語涵(2013)。前銀髮族因應退休對理財認知與理財規劃之研究 -以南投地區為例。朝陽商管評論,12(2),53-92。
吳翰衛(2011)。高齡學習者學習滿意度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林文煌、高俊雄與郭進財(2009)。大學校院優秀運動員的自由時間管理與休閒效益之研究。福爾摩沙體育學刊,3,85-98。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
林庭逸(2011)。台灣甲組成棒球員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效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林連聰、陳思倫與歐聖榮(2011)。休閒遊憩概論。台北:五南。
林瑞興(1999)。探討增加身體活動量對老年人的重要性。大專體育,46,87-93。
林蓉儀(2007)。高雄縣國小女性主管時間管理與社會支持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邱祖賢、張酒雄、、鍾蔚起、郭丁熒、羅瑞玉與楊景堯(1995)。青少年對休閒活動看法之研究。教育學刊,11,107-144。邱翔蘭(2004)。高雄市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尚憶薇(1999)。適當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健康之助益。大專體育,46,82-86。
胡子陵與黃顯智(2012)。社區銀髮族低碳生活實踐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6)。青少年休閒的自我管理。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37,283-285。
高俊雄(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高俊雄與郭進財(2008)。休閒阻礙、課業壓力、運動休閒調適策略與運動休閒調適結果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論叢,19(1),1-17。
高懿楷(2005)。基隆市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現況和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唐慧媛(2000)。體育行政人員與非體育行政人員時間管理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唐學斌(2002)。休閒學概論。台北:豪峰出版社。
馬上鈞(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徐子淵(2008)。高中教師時間運用、時間態度與行動設備應用之可能性。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台北。徐發斌(2002)。新竹縣國民小學校長時間管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梁良淵(2007)。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嘉義。
梁澤芳(2005)。慢速壘球運動員慢壘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彰化。許忠信(2003)。老年人的生活型態、社會疏離感和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許義忠、莊麗君與葉智魁(2007)。以時間日記法評量大學生休閒與自由時間之運用。觀光研究學報,13(4),289-308。郭志輝(1993)。介紹簡便的休閒性健身運動一步行。國民體育季刊,22 (4),54-59。郭俊賢(1994)。大學生的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郭為藩(2003)。成人學習:心理學的探討。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子逸(2009)。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的休閒參與動機、自由時間管理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陳文喜(1999)。政府推展老人休閒活動的預期效益分析。大專體育,44,127-133。陳柏蓉(2004)。宜蘭縣國小教師時間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陳俊宏與陳鎰明(2008)。雲林縣獨居老人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研究。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0-120)。台北:中華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會。
陳郁雯(2004)。從健康體適能的推動探討生活行為健康化之究─以台南市文平、東寧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陳南綺(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
陳娟娟(2006)。高雄都會區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陳祥慈(2010)。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對休閒活動參與效益、生活品質與幸福感之影響探討─以臺中縣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台中。陳儀如(1998)。國民中學學生時間管理、時間壓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陳鴻雁(2000)。台灣地區五十五歲以上老年人休閒運動行為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九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59-63。
陳鵬仁與楊聖德(2004)。休閒運動的省思。2004休閒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5-217。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
陳顯宗(1998)。適合國小學生的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7(3),4-8。陳艷麗(2003)。台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張世瑜(2011)。休閒涉入程度、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滿意度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高雄市地區羽球運動參與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張光達(1999)。運動休閒滿意研究論文之比較分析。大專體育,45,69-78。張宏亮(2004)。運動與健康。健康文化:台北。
張美惠與陳絜吾(2004)。全方位資源管理:與時間有約。台北:天下文化。
張春居(2003)。志工的休閒活動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中。張家瑜(2014)。金門縣新住民自由時間管理、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金門。張家銘(2009)。嘉義市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程度、心流體驗、生活滿意、憂鬱程度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42(3),113-130。張耿介、陳文長(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新文京。
張宮熊與林鉦棽(2002)。休閒事業管理。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隆順(1993)。老人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張瑜容(2010)。銀髮族生活型態與國外旅遊行為及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台中。陸洛(1997)。文化與幸福感:一項中英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7-2413-H037-001)。高雄: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2005)。追求幸福--主觀幸福感的文化心理學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7(2),99-112。
黃文宗(2006)。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參與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彰化。黃郁婷(1995)。親子溝通、因應方式與老年人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台北。黃郁婷與楊雅筠(2006)。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3,208-224。
黃國彥(1994)。銀髮族之心理與適應。嘉義:國立嘉義師院。
黃惠玲(2007)。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黃富順(1992)。成人心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富順(1995)。老化與健康。台北:師大書苑,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曾于誌與顧兆台(2012)。苗栗縣高中職學生休閒參與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30,75-102。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曾金宏(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參與慢速壘球動機、自由時間管理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傅明珠(2004)。銀髮族海外旅遊市場區隔-動機/利益追求之觀點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湯慧娟(2003)。高雄市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知覺自由與心理幸福滿足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廖博元(2010)。銀髮族休閒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縣老人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台中。楊玉婷(2004)。中年與老年人消費行為因果模式與世代差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台北。
劉朝莉(2000)。30分鐘走路健康法。台北市:佳言文化。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劉燕饒(2001)。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蔡坤良(2004)。小琉球漁村老人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班,嘉義縣。蔡長清、劉修祥與黃淑貞(2001)。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183-221。
鄭彩鳳(2008)。學校行政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蔣宛修(2007)。台灣不同生活形態銀髮族選擇國外旅遊產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桃園。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盧俊宏(2002)。規律運動、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1),60-73。
謝佳雯(2003)。學校領導者的時間管理。學校行政雙月刊,24,43-54。謝政諭(1989)。休閒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
謝政諭(1994)。現代休閒文化的深層思考。訓育研究,32(2),7-20。謝清秀(2004)。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5。謝鴻志(2006)。國民中小學校長時間管理策略運用與課程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鍾秀琴(2010)。大台南市樂齡學習成效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嘉義。戴久永(1996)。品質管理。台北: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
顏銘志(2001)。寓教於樂─談休閒教育與學習。臺灣教育,602,58-61。顏智淵(2002)。TYPE A-B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魏素芬(1997)。城鄉老人休閒活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台北。蘇廣華(2001)。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以國立台南護專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英文文獻
Argyle, M.(1987).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edge.
Argyle, M. (199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Cordes, K. A.,& Ibrahim, H. M. (2003).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NY: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Cowley, G., & Underwood, A. (2002).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News-week, 140, 46-48.
Din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34-43.
Edginton, C. R.,& Jordan, D. J.,& DeGraaf, D. G.,& Edginton, S. R. (1995).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 Madison: Brown & Benchmark Pubilshers.
Griffin, J.,& McKenna, K. (1998). Influences 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eople.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Geriatrics, 15(4), 1-16.
Hartford, M. E. (1985).Understanding normativ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aging:Working with strengths.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8, 37-54.
Houston, J. P. (198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 Scott, Freshman.
Iknoian. T., (2005).Fitness walking. United States: Human Kinetics.
John, J. P.,& John, M. J. (1999). Out door recreation management. NY:Routeddge.
Lee, C., & Russell, A. (2003).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emotional well-being among older Australian women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54(2), 155-160.
Lovallo, W. R. (2005). Stress and health: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Lu, L.,& Argyle, M. (1994).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10, 89-96.
Macan, T. H. (1994). Time management: Test of a process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 381-391.
McArdle, W. D., Katch, F. I., & Katch, V. L. (1994). Essentials of Exercise Physiology. Philadelphia:Lea & Febiger.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Ragheb, M. G., & Tate, R. L. (1993). A behavior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eisure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eisure Sciences, 12(1), 61-70.
Ragheb, M. G. (1993). Leisure and perceived wellness: A field investigation. Leisure Sciences, 15(1), 13-24.
Riddick, C. C.,& Stewart, D. G. (1994).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fe satisfaction and importance of leisure in the lives of older female retirees: A comparison of blacks to whit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1), 75-87.
Robinson, J.,& Godbey, G. (1999). Time for life: The surprising ways Americans use their time. P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yan, R. M.,& Deci, E. 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41–166.
Whitford, M.(1998), Market in Motion. Hotel and Motel Management, 20 (1), 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