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牛玉珍(1996)。同儕團體的影響過程及同儕壓力之處理。臺灣教育,546,43-45。王育文、黃美瑤、林雅博(2011)。國小學童學業、健康體適能與體育課同儕互動之相關性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5(2),1-14。
王珺、余嘉元(2007)。青春初期兒童自我概念的年齡、性别和地區差異。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55,508-510。
王瑋婷(2012)。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兒童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朱鈺雲(2013)。教師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江德怡(2006)。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吳佩靜(2009)。國小學童父母親依附關係、生活型態、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修廷(2014)。運動中兒童與青少年的同儕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中市。吳旆姍(2014)。臺南市高職導師美學領導與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清山、林天祐(2008)。TASA。教育研究月刊,168,164-165。吳裕益、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新北市:心理。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109 – 143。吳麗梅(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新北市大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呂淑娟(2004)。國小老師分組教學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呂婷婷(2013)。同儕關係和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巫有鎰(1999)。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李卷肯(2013)。國小學生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同儕關係對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李秋英(2006)。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屏東教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李淑娟、張麗芬(2009)。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幼兒保育研究集刊,4(1)57-84。李敦仁(2010)。父母參與對青少年學習成長軌跡的影響之貫時追蹤研究:以TEPS資料分析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李瑞萍(201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同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原大學,桃園市。李瓊如(2011)。運用資料探勘技術於影響國小學童學習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杜利雅(2009)。臺中縣市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親子互動與情緒智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沈秋宏(2011)。國中學生情緒智能、性別角色態度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谷宗芸(2010)。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林兆偉(2014)。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米庭(2007)。親子關係、人際壓力因應與青少年焦慮、憂鬱情緒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林妍均(2014)。國中生知覺家庭關係、親師關係、同儕關係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邦傑(197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1-78。林佩蓉(2014)。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審定(2004)。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市:測驗出版社。
林姻秀(2010)。國小獨生子女學童自我概念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香吟(2014)。國中實施代幣制對班級常規與班級氣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惠雅(2008)。國小學童、教養目標和教養行為之類型初探:兼論其與子女學業表現之關聯。應用心理研究,37,181-213。林慈婷(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互動、家庭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Shaffer, D. R.)。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4)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方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臺北市:雙葉書廊。
侯雅齡(2013)。資優生科學自我概念與科學成就之縱貫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57-90。洪閔琦(2011)。家庭背景、學校生活、學習態度對數學成就的影響-以TASA2007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洪慧涓、施玉麗、何美雪(2012)。以馬謝克互動法建構青少年親子互動內涵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1(1),59-78。紀妮玓(2014)。國中生同儕關係、師生關係、情緒智力與校園霸凌行為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胡榮、王小章(譯)(1994)。心靈、自我與社會(原作者:G. H. Mead)。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34)
修慧蘭(2011)。何謂糾結/疏離關係—本土大學生親子界限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3,1-18。孫秀芳(2014)。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徐士翔(2008)。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臺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心理。
徐慧芬(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翁幸如(2000)。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雙親衝突個案情緒感受、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重修版)。臺北市:東華。
張滋培(2014)。同儕教導對提升國小六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童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張楷翎、李岳庭(2013)。單親母親參與親子遊戲治療團體對其親子關係改變之研究。臺灣遊戲治療學報,3,47-65。
教育部電子報(2012年5月17日)。親子互動可增進學業成就。教育部電子報,512。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0090
莊郁芳(2010)。高中學生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2007年TASA資料庫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秀玲(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家庭價值觀與其孝道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郭亭吟(2013)。國中生家庭氣氛、樂觀特質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郭為藩(1970)。自我的意義及其概念架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2,41-84。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原作者:P. Newman, & B. Newman)。新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1991年)
陳玉珠(2008)。國小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一以臺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陳百娥(2012)。新移民子女情緒智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陳秀才(2004)。親職理念與幼兒文化。中臺醫護技術學院當代兒童與家庭教育心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30。
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陳昇飛(2009)。鷹架的搭建與幼兒創造思考之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9,139-163。陳武天(2007)。國中學生同儕關係、偏差行為與中途輟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淑珍(2012)。國中生家庭因素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TASA 2010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陳莞茹(2012)。家庭教育資本、學習策略與學童學習成就之關係-以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陳幗眉、洪福財(2001)。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陳慧玉(2011)。高雄市國中學生正向心理、同儕關係及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瓊瑋(2014)。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挫折容忍力與關係攻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陳韻如(2012)。高雄市國中生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曾平貴(2007)。家庭資源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曾建銘、陳清溪(2009)。2007年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結果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1-38。游麗蓉(2012)。臺灣兒童與青少年自我概念理論模式之建構與驗證—以SDQⅠⅡⅢ為研究取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馮淑惠(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互動關係與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原作者:Phil Erwin)。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8)
黃芷潁(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自我概念、班級氣氛知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4),34-40。
黃振賢(2011)。國小學生班級同儕關係與霸凌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黃迺毓(2001)。家庭教育。臺北市:五南。
黃逸璋(2012)。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黃筱雯(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生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綉雯(2014)。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黃德祥(2000年10月)。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社會比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黃德祥(200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二版)。臺北市:五南。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楊佳佳(2013)。家人關係主題教學對高中生親子互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淑昭(2011)。青少年性別角色、身體意象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楊慕慈(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華騰。
楊慧珍(2008)。父母成就信念及父母親職行為對兒童學業成就表現的影響模式探討。人文與社會,2(2),149-190。
溫世頌(2006)。心理學辭典。臺北市:三民。
葉秋鳳(2014)。高中舞蹈班學生參與舞蹈展演學習動機對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葉寶玲(2010)。華人家庭倫理脈絡下諮商師透過個人心理治療與母親情感關係改變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董氏基金會(2011年11月1日)。臺灣五都國、高中職學生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上)。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79&Page=1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臺北市:五南。
鄒欣芸、劉佑星、鄒韋民(2007)。靜思語教學對國民小學兒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3,181-228。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廖思齊(2011)。同儕關係對新住民子女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以雲林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趙梅如(2008)。圖畫情境式親子互動關係型態的內涵建構與量表編制—爸爸版與媽媽版。測驗學刊,55,213-246。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名誼(2013)。國中生網路沉迷情形、同儕關係與性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年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劉修鋒(2013)。高中職導師領導風格、學生組織公平知覺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劉馥瑜(2013)。國小六年級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親子互動與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其螢(2004)。國小中年級受同儕歡迎兒童與被同儕拒絕兒童其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蔡長進(2012)。性別、家庭資源與學校學習經驗對六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響—以TASA2009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1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第三版)。新北市:心理。
蔡耿維、蔡明昌(2014)。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之親子衝突與親密感之研究-父子與母子間的差異比較。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6,45-75。蔡健邦(2011)。應用資料探勘技術於國小新住民與本地生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蔡翰征(2012年8月15日)。親子關係拉一把,學業成績會更好!。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40。取自http://tasa.naer.edu.tw/10epaper-2-detail.asp?id=48
蔡靜雯(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蔣志健(2011)。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鄧蔭萍、宋大峯、許銘麟(2010)。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之探索性研究。市北教育學刊,37,67-102。鄭秋紅 (1993)。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鄭婷云(2013)。青少年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優勢能力表現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蕭佳純(2012)。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父母創意教養與科技創造力關聯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4),103-133。蕭秋祺(2010)。國中體育教師自我概念、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教學自我效能線性結構關係之實徵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蕭雅如(2012)。國小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賴美雪(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錢姿蓉(2013)。國中生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謝政達(2013)。臺北市私立高職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謝進昌(2008)。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新移民子女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謝進昌、林哲慈(2009年12月1日)。TASA與國中基測、大考中心之不同。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電子報,3。取自http://tasa.naer.edu.tw/10epaper-2-detail.asp?id=10
謝進昌、謝名娟、林世華、林陳涌、陳清溪、謝佩蓉(2011)。大型資料庫國小四年級自然科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設定結果之效度評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6(1),1-32。簡晉龍、任宗浩、張淑婷(2008)。跨學科間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路徑模式之檢驗--整合模式在數學和科學領域的適用性。教育心理學報,40(1),107-126。魏麗敏、黃德祥(1995)。諮商理論與技術。臺北市:五南。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蘇榮彬(2013)。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研究 --以新北市立溪崑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二、英文文獻
Ahmed, W., Minnaert, A., Werf, G., & Kuyper, H. (2010).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early adolescents’ achievement: The mediational roles of motivational beliefs and emotions.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39(1), 36-46.
Chen, W.-W., & Ho, H.-Z. (2012).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roles of Taiwanese students’ academic beliefs and filial p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4), 315-324.
Cohen ,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second ed.). Hillsadale, NJ: Eribaum.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Supplement t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Eisele, H., Zand, D. H., & Thomson, N. R. (2009). The role of sex, self-perception, and school bonding in predic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middle class african american early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44(176), 773-796.
Fite, P., Hendrickson, M., Rubens, S., Gabrielli, J., & Evans, S. (2013). The role of peer rejection in the link between reactive aggress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42(3), 193-205.
Guay, F., Marsh, H. W., & Boivin, M. (2003).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chievement: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their causal order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1), 124-136.
Hudson, J. L., & Rapee, R. M. (2001).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anxiety disorder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9(12), 1411–1427.
Iwata, K., Furmedge, D. S., Sturrock, A., & Gill, D. (2014). Do peer-tutors perform better in examinations? An analysis of medical school final examination results. Medical Education, 48(7), 698-704.
Kamp, R., Dolmans, D., Berkel, H., & Schmidt, H.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small group activities, time spent on self-study, and achievement. Higher Education, 64(3), 385-397.
Kingery, J. N., Erdley, C. A., & Marshall, K. C. (2011). Peer acceptance and friendship as predictors of early adolescents' adjustment across the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57(3), 215-243.
Lawrence, D. (1988). Enhancing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St.Edmundsbury Press.
Lowe, K., & Dotterer, A. (2013). Parental monitoring, parental warmth, and minority youths' academic outcomes: Exploring the integrative model of parenting.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42(9), 1413-1425.
Lundin, R. W.(1989). Alfred Adler’s basic concepts and implications.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
Nelson, R., & Debacker, K. (2008). Achievent motivation in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peer climate best friend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6(2), 170-189.
Scott-Jones, D. (1995).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In B. A. Ryan & G. R. Adams, T. P. Gullotta, R. P. Weissberg, & R. L. Hampton (Eds.), The family-school conne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75-107). Thousand Oaks, CA: Sage.
Shulman, B. H., & Mosak, H. H.(1995). Manual for life style assessment.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Inc. Singer(Eds.),Handbook of Health and Medical Psychology (Vol.2.),Hillsdale,NJ:Erlbaum.
Silinskas, G., Niemi, P., Lerkkanen, M.K.,& Nurmi, J.E. (2013). Children’s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evokes parental homework assistance—but does it hel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37(1), 44-56.
Stankov, L., Morony, S., & Lee, Y. P. (2014). Confidence: The best non-cognitive predictor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4(1), 9-28.
Stright, A. D., & Yeo, K. L. (2014).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schoo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school achievement and conduct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6(1), 301-314.
Ullah, H., & Wilson, M. A. (2007). Students' academic success and its association to student involvement with learning and relationships with faculty and peer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1(4), 1192-1202.
Wagner, B. M. & Cohen, P.(1994). Adolescent sibling differences in suicidal symptoms: The rol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2(3), 321-337.
Wentzel, K. R., & Caldwell, K. (1997). Friendships, peer acceptance, and group membership: realtions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iddle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8(6), 1198-1209.
Yeung, A. S. (2011). Student self-concept and effort: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1(6), 749-772.
Yoshino, A.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in TIMSS 2007: A comparison between American and Japanes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 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ür Erziehungswissenschaft, 58(2), 199-219.
Youn, M. J., Leon, J., & Lee, K. J. (2012).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employment on children's learning growth and the role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 Care, 182(9), 1227-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