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6: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溫芝
研究生(外文):WEN, CHIH
論文名稱:資訊學習共同體教學法對國小學童環境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忠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Learning Effect of Computer Learning Community on Element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at Da-Chung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莊財福莊財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Fu Chuang
口試委員:莊財福張源修張文三
口試委員(外文):Tsai-Fu ChuangYuan-Hsiou ChangWun-San Chang
口試日期:2015-06-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學院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資訊學習共同體資訊合作學習資訊融入教學環境教育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Computer Learning Community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on Learningcomputer-integrated instructionenvironmental educationlearning effe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7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學習共同體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不同學習能力水準的學生在環境教育學習成就上的影響。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台中市大忠國小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資訊學習共同體融入環境教育的教學方式,而控制組則接受傳統教學方式。兩組學童在實驗教學前、後均接受「環境教育成就測驗」,接著再針對實驗組同學進行「環境教育學習意見調查表」,將以上測驗及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結論:(1)教學方式與能力水準在後測成績上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存在。(2)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後測成績上有顯著的差異,亦即接受資訊學習共同體教學之受試者的學習成就優於傳統教學受試者的學習成就。(3)不同能力水準的學生,後測成績上雖然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中能力水準學生的學習成就相較於另兩組仍舊是正差異,其次是高能力水準的學生,低能力水準的學生學習成就較其他兩組低。(4)相同能力水準的學生,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三組學生在後測成績上都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教學方式因子在中能力組的條件下,兩種不同教學方式的差異較另外兩組稍大一些。(5)根據問卷分析結果,整體而言,實驗組學生對「資訊學習共同體融入環境教育」的教學方式,有80%以上學生的學習反應意見持正面肯定態度,認為資訊學習共同體融入教學可以提升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師在環境教育的教學上及未來研究者以及致力從事推動資訊學習共同體融入環境教育教學之學者專家,提供幾點具體建議。在教學方法上的建議為:(1)每位學生皆有機會獨立操作電腦。(2)教師應更積極引導學生進入學習共同體。(3)規劃良好的學習共同體教學教案及教學流程。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Computer Learning Community o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of fourth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This study adopted quasi-experiment method and taking the fourth graders of Da-Chung elementary school as research subjects. For the experiment group, students received Computer Learning Community approach; and for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received traditional narrative teaching method. A questionnaire call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hievement Test” was adopted for the two groups for pre-test and post-test. Besides, another questionnaire called “Survey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earning” was also adopted by the experiment group. The above data was then analyzed using statistical approac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 below: (1)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ciprocal effect on the post-test result for teaching approach and competency level.(2)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students. (3)Students for different competency level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post-test result.(4)Students at the middle competency level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post-test result under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5)Overall, more than 80﹪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hold positive opinion toward the computer-integrated instruction approach, and they believed that it could enhance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learning ability.
Lastly, the suggestion for the teaching method are shown below: ( 1) Every student sh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operate computer independently.(2)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more actively into learning community. (3)Teachers should plan a well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processes.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 謝 III
目 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環境教育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9
第二節 環境教育課程設計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17
第三節 學習共同體的發展與教學理念 23
第四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 31
第五節 資訊科技與合作學習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9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73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有效樣本 77
第二節 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童學習環境教育成效之分析 78
第三節 資訊學習共同體後學生之意見調查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結論 96
第二節 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4
附錄 115
附錄一:教學單元課程計畫 115
附錄二:學習單元能力指標 120
附錄三:環境教育成就測驗 121
附錄四:環境教育成就測驗難易度及對應能力指標 123
附錄五:環境教育學習意見調查表 125
附錄六:環境教育學習意見調查表-學生開放性問題記錄 127

一、中文部份
文化部(2013)。伯利西宣言。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月26日,取自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708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47。
王美芬、熊召弟(1997)。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懋雯、楊懿如(2013)。環境教育課程發展及設計。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日,取自環境教育網路課程:http://eeis.epa.gov.tw/_res/get_attach.ashx?key=A4443221FAE21960
王鑫(1987)。以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王鑫(1999)。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稽核及調查參考手冊-英國的例子。台北市: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1)。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安富海(2010)。課堂: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內涵及特點(碩士論文)。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月26日,取自http://www.hi138.com/jiaoyuxue/jiaoyulilun/201007/234975.asp
行政院環保署(1999)。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課程編製理論。台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市:天下雜誌。
余興全(1984)。國民中學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吳沂木(1999)。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日。取自:http://artemis.tntcps.tn.edu.tw/computer/infolearn.doc
吳忠宏(1999)。環境教育與環境解說歷史發展之比較。中華民國八十八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75-182,台北市。
呂聰賢(2002)。九年一貫課程運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課程設計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社會科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
呂錘卿(2001)。課程統整的理念與設計。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日,取自http://lib.ntctc.edu.tw/info/info34/info34-1.htm。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1),31-62。
李文益(201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我見。師說,174,10-11。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63-70。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臺北市:聯經。
周清壹(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周儒編譯(2003)。Joyce Meredith原著。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台北市:環境教育學會。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邱貴發(198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
徐新逸、王培卉(2004)。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39-268。
高松景(2012)。從「疑惑」到「讚嘆」,再到「疑惑」的參訪之旅-「學習共同體」下校長「學習領導」的新議題。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日,取自:http://12basic.tp.edu.tw/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2006)。環境教育領域說明。瀏覽日期:2014年4月26日,取自永續發展教育網:http://www.csee.org.tw/efsd/web/d01_02.htm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宴綾(2007)。網路合作學習之平台建置與應用-以國小社會領域專題學習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雅芳(2004)。社會學習領域中之資訊教育。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235-267。台北:師大書苑。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wiki(2009)。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日,取自: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
陳明鎮(2001)。主題式統整教學:國民中學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可行模式。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手冊。221-234。高雄市。
陳振男(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以楠西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經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嘉皇(2003)。讓教室成為學生的「最大反應機會區」。國教天地,152,77-83。
陳韻如(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陳麗紅(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黃妙珠(2007)。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黃政傑(1996)。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6)。教育本土化之新思維,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的本土化與全球化, 1-24。高雄:高雄復文。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5,10-23。
楊冠政(1997)。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0。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
楊冠政(2000)。邁向21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大專「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通識課程規劃與教學發展計劃 ,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
楊冠政(2003)。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書局。
楊冠政(2011)。環境教育倫理學概論(上冊)。新北市:大開資訊。
葉惠如(2013)。國中數學學習共同體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劉世雄(2001)。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與科技媒體,57,88-94。
歐苺芋(2004)。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中。
盧建勳(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主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蕭貴馨(2013)。生態環境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氣質、自我概念與幸福感提升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元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03-463)。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0,32-39。

二、外文部份
Aronson, E., Blaney, N., Stephan, C., Sikes, J., & Snap, M. (1978). The jigsaw classroo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Budin, H. (1999). The computer enters the classroom - essay revie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0(3), 656-669.
Cohen, S. (1986) “Knowledge and Context” Journal of Philosophy 83, 574-583.
Debevec, K., Shih, M., & Kashyap, V. (2006).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in a technology integrated classroom.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38(3), 293-307.
Graves, D. H. (1991). Build a literate classroo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Heinich, R., Molenda, M., & Russell, J.D. (1989).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3rd ed.). NY: Dryden.
Hennessy, S., Ruthven, K., & Brindley, S. (2005). Teacher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ICT into subject teaching: commitment, constraints, caution, and chang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7(2), 155-192.
Hines J., Hungerford HR, Tomera AN,(1986),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87,18(2):1-8.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0).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In S. Sharan(Ed.),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and research(pp.23-37).New York:Preager.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Holubec, E. J., & Roy, P. (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agan, S. (1985). Cooperative learning: Resources for teachers.Riverside,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Nattiv,A.(1994).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94(3),285-297.
Norton, P., & Sprague, D. (1999). Timber lane tales: problem-centered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10th), San Antonio, TX.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2 223)
Norton, P., & Wiburg, K. M. (1998).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Sharan, S., ed.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Slavin, R. E. (1986). Using student Team Learning.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Slavin, R.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ew York: KKY.
Slavin, R.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Torp, L., & Sage, S. (2002). Problems as possibiliti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K-16 education (2nd ed.).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47。
2.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47。
3.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1),31-62。
4.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1),31-62。
5. 李文益(201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我見。師說,174,10-11。
6. 李文益(201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我見。師說,174,10-11。
7.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63-70。
8. 李崑山(1999)。落實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策略與方法。環境教育季刊,40,63-70。
9.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
10.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
11.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12.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13. 陳嘉皇(2003)。讓教室成為學生的「最大反應機會區」。國教天地,152,77-83。
14. 陳嘉皇(2003)。讓教室成為學生的「最大反應機會區」。國教天地,152,77-83。
15.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