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20: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乃佳
研究生(外文):Cheng Nai Chia
論文名稱:非制式學習活動對國中學生生物科學習歷程與教師教學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Impact Of Informal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Biology To Teach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urse
指導教授:黃士芳黃士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yh-Fang Huang
口試委員:鄭志文林正忠黃士芳
口試委員(外文):Chih-Wen ChengCheng-Chung LinShyh-Fang Huang
口試日期:2015-07-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非制式學習線上學習博物館參觀科學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informal learningonline learningvisit the museumscience learning 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現今社會變化快速且多元,科技也日新月異,因此,身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所展現的教法與所呈現的學習環境也不能一成不變。傳統的教法與枯燥乏味的學習環境,已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所以各式各樣的新教學方法與策略也因應而生,而非制式學習也在此時開始發展。本研究藉由自然科學博物館參觀與線上教學平台學習兩種不同的非制式學習活動來探討國中學生科學學習態度與歷程的改變及生物科教師教學之影響。
本研究是使用準實驗研究法前後測設計,並透過學生參觀科博館及使用線上教學平台學習後,以「自然科學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的量化資料與學生學習單、問卷和半結構性晤談單及教師教學後晤談單所獲得的質性資料,相互作為解釋所呈現結果或現象的依據。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
一、科博館參觀及線上教學平台的使用後對學生的自然科學習態度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二、線上教學平台的使用有增加學生學習生物科的意願與時數,但如長期使用會有感到無聊厭煩的感受。
三、教師對線上學習平台的內容有正面的評價,唯無法確定學生是否認真使用及了解使用的時數。
此外,根據本研究的發現,研究者提出國中生利用非制式學習時可改進之模式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關鍵詞:非制式學習、線上學習、博物館參觀、科學學習態度

ABSTRACT
Today's fast-changing and pluralistic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lso changing. Therefore, It is in the education field of the first line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s show presen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not static.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boring, has been unable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So there are all kinds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informal learning began to develop at this time. The study by the Natural Science Museum visit and online teaching learning platform in two different informal learning activitie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course of study and teaching of Biology.
This study is the use of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design. After visiting the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use of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latform through the students, In "Natural Science Learning Attitude Scale" before,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post-test af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ingle, questionnaire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eacher interviews single and single qualitative data obtained from each other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or the phenomena of in accordance with.
According to the study found that:
1. Natural science learning attitude of students after the use of scientific museums and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2. Using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latform increased Biology students will and time, but as long-term use will feel tired.
3.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for the content teachers have a positive evaluation, but was unable to determine whether students are serious use.
Further, according to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s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mprovement when using informal learning mode and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informal learning、online learning、 visit the museum science learning attitude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10
第三節 名詞釋義與界定…………………………………………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非制式學習……………………………………………...14
第二節 校外教學………………………………………………...18
第三節 博物館教育…...…………………………………………27
第四節 博物館參觀經驗之實徵性研究…………...……………37
第五節 電腦輔助學習………………...…………………………42
第叁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情境……………………………….……………….48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58
第五節 資料分析………………………………………………..60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參觀科博館的校外教學活動對科學學習態度的影響與對科學學習歷程的改變…………… ……………63
第二節 學生使用線上教學活動對科學學習態度的影響與對科學學習歷程的改變………….…………………………72
第三節 教師對線上教學平台使用後的感受與教學上的差異.........................................……………………….……7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84
第二節 研究建議……………………………….……………….8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89
英文部分…………………………………………………………92
附錄
附錄一 自然科學學習態度量表…………………………….96
附錄二 參觀後問卷表……………....………………………102
附錄三 半結構晤談單………………………………………105



【圖表次】
表2-2-1 各學者對校外教學的定義…………………………………18
表3-4-1研究工具與待答問題對照表……………………………….59
表3-5-1 質性資料編碼方式舉例表…………………………………61
表4-1-1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然科學學習態度量表
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64
表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之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65
表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之
單因子共變數分析………………………………………….66
表4-1-4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得分
調整後平均數………………………………………………..67
表4-1-5 學生已參觀過科博館次數…………………………………..70
表4-2-1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然科學學習態度量表
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72
表4-2-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之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73
表4-2-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之
單因子共變數分析………………………………………….74
表4-2-4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得分
調整後平均數………………………………………………..75
圖2-1-1制式教育與非制式教育………………………………………14
圖2-1-2校外教學與制式及非制式教育的連結………………………15
圖2-2-1戴爾(Eagr Dale)的經驗塔…………………………………22
圖2-2-2戶外教育的活動內容…………………………………………26
圖2-3-1 終身學習模式矩陣示意圖…………………………………31
圖2-3-2 博物館教學模式圖…………………………………………33
圖2-3-3 博物館觀眾認知學習模式…………………………………36
圖3-1-1 研究架構圖…………………………………………………47
圖3-2-1 參觀動線平面圖……………………………………………50
圖3-2-2 均一教育平台………………………………………………53
圖3-3-2 研究流程圖…………………………………………………5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冰如(1997)。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區」之規劃與使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于瑞珍(2005)。科學博物館與中小學校互動關係—台美兩個案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121-140。
王郁欣(2004)。國小學童科學博物館參觀活動對科學相關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盈丰(2004)。談博物館的科學教學設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研討會—科學課程論述(Ⅱ),35- 43。
王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邱俊宏(200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線對稱圖形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明珠(2006)。博物館之教學模式。瀏覽日期:2007/04/21,取自: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1616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9。
林勝義(1997)。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7-12。
林智慧(2001)。台中地區現職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校園中實施自然科戶外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邵美雀(2002)。透過解題活動進行建構教學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之研究-以國小數學科『除法概念』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儒 和 呂建政譯(1999)。戶外教學。台北:五南。
徐欣郁(2005)。國中科學教師對自然科學博物館教育資源運用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凌美璦(2003)。專題講座對於高中學生科學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宗仁(2003)。運用科學博物館教學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美珍(2000)。從認知心理學派觀點探析博物館內的學習。科技博物,4,30-43。
張譽騰(1987)。科學博物館教育活動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教育部(1994)。社會教育工作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輝樺、蘇明俊和江新合 (2002)。教師發展非制式科學教學資源之行動研究 ─ 以「落日華表」的教學為例。科學教育與發展季刊, 28, 21-41。
黃俞菁(2004)。SMILE-科學博物館教學應用在地球科學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靳知勤(1999)。以博物館情境為例探討國小自然科教師運用社會教育資源充實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133。
葉蓉樺(2005)。從輔助學習的角度論科學類展覽的教育功能。博物館學季刊,19,39-45。
詹森仁、郭秋田、顏春煌、楊永仁、王頌平、周國傑、洪銘仁(2005)。多媒體理論與應用。臺北:旗標出版社。
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蔡秉宸和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129- 138。
錢萬儀(2005)。高雄市國小學童科學博物館參觀經驗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示廳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真華(1999)。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蕭瑞棠(2004)。博物館環境:另一種學習理念的初探。博物館學季刊,18,63- 71。
蘇昕岳(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對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學習興趣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英文部分:
Alanen, L. (1992). Thought-Talk: Descartes and Sellars on Intentionality.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29, 19-44.
Alessi & Trollip,(1998.).Incorporating computers effectively into classroom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1(1), 70-81,
Alexander, E. P. (1988). The American museum chooses education. Curator, 31, 61-80.
Anderson, D., Lucas, K. B., & Ginns, I. S.(2000).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bout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during a visit to a science museum and related post-visit activities. Science Education, 84, 658-679.
Arter, J. A., & Spandel, V. (1992). NCME Instructional Module: Using portfolios of student work in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 and Practice, 11, 36-44.
Brian, L.G., (2001). Development of an inform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ss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 569-583.
Falk, J. H., Koran, J. J., & Dierking, L. D. (1986). The thing of science: assessing the learning potential of science museums. Science Education, 70, 503-508.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Gerber, B. L., & Cavallo, M. L. (2001). Relationship among 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scientific reasoning 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 535-549.
Gerber, B. L., & Marek, E. A. (2001). Development of an inform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ss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 569-583.
Guisasola, J., Morentin, M., & Zuza, K.(2005). School visits to science museums and learning sciences: a complex relationship.Physics Education, 40, 544-549.
Hein, G.E.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New York: Library of Congress.
Lewis, C. A.( 1975).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44777)
Lucas, A. M. (1991). Info-trainmen and informal sources for learning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 495-504
Maarschalk, J. (1988).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informal science teach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5, 135-146.
Meredith, J.E., Fortner, R.W., & Mullins, G.W. (1997). Model of Affective Learning for No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Facilit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4, 805-818.
Mocker, D. W. & Spear, G.. E. (1982). Lifelong learning: Formal, non-formal, informal, and self-directed. Columbus, OH: ERIC.
Nash, J. M. (1997). How a child’s brain develops. Time, 3, 48-56.
Priest, S. (1986). R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 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 13-15.
Rennie, L. J., & Stocklmayer, S. M. (2003). The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gend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 759-773.
Salmi, H. (1993). Science centre educatio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in informal education. Research report 119. Helsinki University (Finland).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Sharp, L. B. (1968). What is outdoor education? Minnesota: 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
Tamir, P. (199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al, informal, and nonformal science lear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 34-4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于瑞珍(2005)。科學博物館與中小學校互動關係—台美兩個案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121-140。
2. 于瑞珍(2005)。科學博物館與中小學校互動關係—台美兩個案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121-140。
3.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4.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5.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9。
6.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9。
7. 林勝義(1997)。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7-12。
8. 林勝義(1997)。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7-12。
9. 張美珍(2000)。從認知心理學派觀點探析博物館內的學習。科技博物,4,30-43。
10. 張美珍(2000)。從認知心理學派觀點探析博物館內的學習。科技博物,4,30-43。
11. 靳知勤(1999)。以博物館情境為例探討國小自然科教師運用社會教育資源充實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133。
12. 靳知勤(1999)。以博物館情境為例探討國小自然科教師運用社會教育資源充實教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133。
13. 葉蓉樺(2005)。從輔助學習的角度論科學類展覽的教育功能。博物館學季刊,19,39-45。
14. 葉蓉樺(2005)。從輔助學習的角度論科學類展覽的教育功能。博物館學季刊,19,39-45。
15. 蕭瑞棠(2004)。博物館環境:另一種學習理念的初探。博物館學季刊,18,63-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