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內政部社會司老人福利網址。老人福利與政策。2013年1月15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04/01.htm。
內政部(2009)。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網頁資料,2009年。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內政部(2011)。老人保護網絡服務統計資料。台北市。
內政部(2012)。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彙編。台北市。
內政部(2012)。老人福利法彙編。台北市。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黃金十年計畫。
行政院經建會(2012)。2012年至 2060 年台灣人口推計報告。2013年7月9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2012)。老人保護工作手冊。台北市。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衛生福利部網頁資料,2014年。取自
http://www.mohw.gov.tw/cht/DOS/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2013)。老人保護工作手冊。台南市。
臺南市政府(2013)。臺南市政府社會福利白皮書。台南市。
財團法人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2014)。財團法人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網頁資料2014年。取自http://www.genesis.org.tw/service2.php
王秀紅、吳淑如(2004)。老人虐待的評估與預防措施。護理雜誌,51,6, 64-69。王金永、李易蓁、李婉萍、邱慧雯、許如悅、陳杏容、梁慧雯、劉昭君、簡憶鈴、王雲東(2009)。我國長期照護服務需求評估,98,022.805,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方孝鼎(2001)。臺灣底層階級研究:以台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籍勞工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中市。石桂榕(2008)。遊民問題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台北縣。江亮演(2005)。臺灣老人福利之演進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江亮演等編纂、劉寧顏總纂、高育仁等主修、連戰等監修(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社會篇(第一、二冊),老人福利,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宋雪春(2007)。對老齡化社會中老人受虐問題的思考。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3,3,90-91。
肖結紅(2006)。空巢老人問題探析。巢湖學院學報,第8卷第5期,46-49。
李伯英。(1985)大學生之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及其相關事項。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瑞金(1994)。台北市保護服務需求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計畫。台北市。
李瑞金(2001)。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福利社會雜誌 社。
李翊駿(1998)。香港獨居老人需求特性與的顧模式。全國獨區老人需求與社區照顧研討觀摩會。高雄市長青綜合服務中心,1998年11月19-20。高雄市。
李媚媚、林季宜、鍾聿琳(2002)。萬華的區遊民的生活狀況與健康問題。護理雜誌,49,4,87-91。呂寶靜(2000)。老人福利服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周建卿(1985)。老人對社會家庭應如何適應。長春叢書。台北:中華日報。
林萬億(1995)。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台北市。
林娟芬(1992)。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絡與生活適應-以台南公私立仁愛之家老年人為例。當代社會工作學刊。2,65-84杜玉禎(2007)。老人的生活壓力因應之道-尋求社會支持網路。老人教育,9,42-49。邱秀霞(2003)。探討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關係。大專體育,64,33-39。吳淑如、王秀紅(2004)。老人虐待的評估與預防措施。護理雜誌。吳秀琪(1995)。底層的社會建構與自我認同-以台北遊民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倫文。台北市。陳自昌(1995)。遊民的社區生活與遊民服務。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武雄(2003)。社會立法析論,揚智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陳寶瑟(2008)。中老年志工的服務動機、社會支持、服務學習效果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社會教育所碩士論文。宜蘭縣。陳燕禎(2005)。老人福利-理論與實務:本土的觀點。台北:雙葉書廊。
陳燕禎(2005)。社區老人照顧支持體系及政策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158-173。陳肇男(1993)。談臺灣地區鰥寡老人居住安排。中國社會學刊,7,163-179。陳肇男(1999)。老年三寶:老本、老伴與老友。台北市。
莊秀美、將琴音(2000)。從老人虐待狀況探討佬人保護工作:以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之老人受虐個案為例。社區發展季刊,91,17-19。
曾淑芬(2007)。民眾對長期照護的認知與期望態度之探討-跨世代研究,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曾竹寧(2001)。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市。連雅棻、黃惠滿、蘇貞瑛(2008)。社區獨居老人人格韌性、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相關性研究,長期照護雜誌,12,1,161-178。黃志忠(2002)。高雄市老人保護個案資源網絡之研究。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長青綜合服務中心委託計畫。高雄市。
黃志忠(2010)。社區老人受虐風險檢測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居家服務老人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4,1,1-37。黃松林(2006)。2006年臺南市老人生活狀況與需求調查報告。臺南市政府。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台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臺大社工學刊,19,87-131。
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文娟譯(2012)。社會支持的重要:家庭、朋友、鄰居與社區,Nancy R.Hooyman, &H.Asuman Kiyak,Social Gerontology:A Multidisciplinary。Perspective(社會老人學社會取向),9-34,台北:華騰圖書出版社。
黃麗玲(2000)。社區獨區老人身體、心理及社會支持功能之探討。高醫護理研究所。
黃俊勳(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蒲逸生(2005)。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盛清沂整修、李汝和主修、張炳楠監修(1971),臺灣通省志卷三,政事志,社會篇(第一、二、三冊),社會事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紀玫如、吳淑瓊(2008)。居家失能老人在照顧服務使用的自我選擇權之相關因素研究,台灣衛誌27,2,121-132。
紀玫如、莊坤洋、吳振龍、吳淑瓊(2006)。居家服務使用之相關因素研究,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5,1,37-48。
祝平燕(2007)。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展論壇論文集。
施教裕(1998a)。獨居老人社區關懷之相關課提提討及省思。社會福利,138, 10-26。滿春梅(2006)。社會支持與專業處遇對遊民可能自我概念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張月霞譯(1997)。老年人的家庭支持。臺北,臺灣:五南圖書公司。
潘淑滿(2007)。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出版八刷)。台北:心理圖書出版社。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方法(二版一刷)。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
簡聰洲(2005)。警察社會支持度與工作壓力關聯性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楊培珊(2011)。老人保戶評估系統之研究。內政部100年委託報告。
萬育維(1995)。福利社區化的意涵與策略。社區發展季刊-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特刊,135,140-180。
廖婉君、蔡明岳(2006)。老人虐待。基層醫學,21,7,183-186。熊秉筌、蔡芸芳(1991)。認識老人虐待與護理。護理雜誌,38,1,89-95。
劉嘉文(2002)。家庭內老人虐待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雅文(2004)。探討施能老人家庭選擇長期照護服務之決策過程-老人自主權之分析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劉淑娟、蘇秀娟、謝美娥 (1998)。北市失能老人其主要照顧者資源需求之初探。長期照護,2,31-47。
蔡啟源(1997)。安、療養機構中老人虐待問題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0,138-157。鄧學仁、黃翠紋(2005)。老人保護現況及其改進措施之實證研究-以社工人員之意見為例。警大法學論集,10,1-44。
賴金蓮(1999)。台北市老人保護服務之執行評估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鍾其祥、邱鈺鑾、白璐、簡戊鑑(2010)。台灣2006-2007年家暴受虐住院者流行病學特性。台北市。
簡吟芳(2009)。家庭內老人虐待之社區諮商模式初探。諮商與輔導,281,24-27。鄭照順(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高雄: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戴瑩瑩、黃源協(2009)。老人居家服務品質觀點與要素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5,272-286。羅紀瓊(1987)。近十年台灣地區老人家庭結構變遷的研究。台灣經濟預測,18,2,83-107。
謝美娥(1993)。社會工作叢書:老人長期照護的相關論題。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二、英文文獻
Aciemo, R, Hemandez, M., Amstandter, A., Resinick, H., Steve, K., Muzzy,W., Kilpatrick, D(2010).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motional, Sexual,and Financial Abuse andpotential Neglect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National Elder Mistreatment Study. Amet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00,2,292-297。
Armstrong, D., Gosling, A.,Weinman, J.,Marteau,T(1997). The place of inter-rater reliabil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An empirical study. Sociology,31,3,597-606。
Andersen, R., & Newman,J.F.(1973).Societal and individual determinants of medical care util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51,95-124。
Andersen, Ronald(1995). Revisiting the behavioral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Does it matter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March),1-10。
Barker, N. N.& Himchak, M. V.(2006). Environmental Issues Affecting Elder Abuse Victims in Their Reception of Community Based Services. Jo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8,1/2,233-255。
Bass, David, McCarthy, Catherine Eckert, Sharen, & Bichler, Joyc(1994).Difference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 Care and Related Disorders& Research,9,3,28-38。
Birch, D. A. , 1998, “Identifying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8,4,159-161.
Cobb S.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J].1976,38,300-314.
Cohen, S., &; Will, T. A.(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y Bulletin, 98,2,310-357.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Typ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ing. In B. R. Sarason, I. G. Sarason &; G. R.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actional view, 1990, pp. 319-366.
Dean,A.,&; Lin,N.(1977). The stress-buffer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osease, 165,403-417
House, J. S.(1985).Work Stree and Social Support.Reading, MA:Addison-Wesley. Lincoln, Y. S.,&; Guba,(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tly Hills, CA:Sage.
Thomas, A. &; Chess, S. (1977). Temperment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Brunner Maz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