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Dees, J. G. 著,張茂芸譯,2000,〈非營利組織企業化〉。《哈佛
商業評論:非營利組織》。台北:天下遠見。頁137-170。
Defourny, J., &; Nyssens, M. 著,王仕圖、官有垣譯,2012,〈歐
洲與美國的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業精神的概念內涵:趨同與分歧〉
。《社會企業:台灣與香港的比較》。高雄市:巨流。頁27-60。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王綉蘭,2008,〈社會福利方案委託:政府採購之檢討與改進〉。
《社會福利專題研習教材》14:94-109。
王仕圖、官有垣、李宜興,2011,〈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理論〉。收錄
於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精
簡本)》。新北市:巨流。頁15-34。
中華民國殘障聯盟,2007,〈再創新局:賀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三
讀通過〉。《盟訊雜誌》,2014年12月17日,
http://www.enable.org.tw/magz/detail.php?id=4。
台北市勞工局,2002,〈91年度庇護工場報告:從困境中出發〉(編
號:無)。台北:勞工局(現為勞動局)。
台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2015,〈104年度身心障礙者就業促進服務
方案核定結果表(1)〉,台北市政府勞動局勞動力重建運用處,
2015年3月14日,http://www.fd.gov.taipei/public/Attachment
/512016383831.pdf。
立法院,1995,《立法院公報》,84卷20期,頁41-57。台北:立法
院。
立法院,2007a,《立法院公報》,96卷36期,頁175-235。台北:立
法院。
立法院,2007b,《立法院公報》,96卷48期,頁572-733。台北:立
法院。
江亮演、應福國,2005,〈社會福利與公設民營化制度之探討〉。
《社區發展季刊》108:54-71。
呂朝賢,2008,〈社會企業與創業精神:意義與評論〉。《國立政治
大學社會學報》39:81-17。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文化。
李易駿、古允文,2003,〈另一個福利世界?東亞發展型福利體制初
探〉。《台灣社會學刊》31:189-241。
吳明珠,2011,《庇護工場轉型社會企業之可行性研究》。台北: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明珠、鄭勝分,2012,〈庇護工場轉型社會企業之研究〉。《身心
障礙研究》10(2):148-162。
吳佳霖,2014,〈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與類型〉。收錄於黃德舜、鄭
勝分、陳淑娟、吳佳霖編,《社會企業管理》。新北市:指南書
局。頁39-68。
金玉琦,2003,《非營利組織資源開發新途徑—公益創投與社會企業
之可行性研究》。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邱連枝,2013,《台灣社區發展的新圖像—以桃竹苗地區社區型社會
企業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瑜瑾、林青,2012,〈從歷史制度論探討社會照顧機構之組織變
遷:以屏東榮家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6(3):22-55。
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台灣地區的發展〉。《中國非營利
評論》(北京)1:146-181。
官有垣,2012,〈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概念、特質與類型〉。收
錄於官有垣、陳錦棠、陸宛蘋、王仕圖(編),《社會企業:台灣
與香港的比較》。高雄市:巨流。頁61-94。
官有垣、王湧泉,2000,〈我國地方政府社會福利角色的歷史變
遷〉。《公共行政學報》4:193-239。
官有垣、杜承嶸,2011,〈台灣非營利部門自1950年代迄今的發展特
質、轉型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33:65-80。
官有垣、王仕圖,2012,〈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特質與功能:五個
個案的分析〉。收錄於官有垣、陳錦棠、陸宛蘋、王仕圖(編),
《社會企業:台灣與香港的比較》。高雄市:巨流。頁285-301。
林慶仁,2003,〈由美國庇護工廠的發展看台灣推動的願景〉。《就
業安全》2(1):83-90。
林怡君,2007,《台灣社會企業發展之研究》。新北市:台灣綜合研
究院。
林怡君,2008,〈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與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
案經濟型計畫為例〉。《就業安全》7(1):63-67。
林淑馨,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台北:三民。
林萬億,2012,《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第2版)》。台
中市:五南。
林岱蓉,2012,《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社會資本應用:財團法人喜
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周惠玲、唐昌豪,2007,〈由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訂談庇護工場
的回顧與展望〉。《就業安全》6(2):9-14。
周月清、朱貽莊,2011,〈檢視台灣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法案之歷史
進程與變革〉。發表於「2011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社會
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
政法學部、財團法人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主辦,2011年4
月16-17日。
周怡君,2014a,〈庇護工場與庇護性就業政策之檢討〉。發表於「庇
護工場與庇護性就業政策之檢討研討會」,桃園縣:中央大學法
律與政府研究所、台灣 法學會社會法勞工法委員會、台灣社會
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辦,2014年6月19日。
周怡君,2014b,〈社會企業取代庇護工場?〉。《自由時報》,2015
年5月14日,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20846。
周怡君,2015,〈以社企取代庇護工場 北市勞工局違法〉。《蘋果日
報》,2015年5月14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
/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427/599845/。
周怡君、賴金蓮,2009,《台灣庇護工場現況分析:理論與實務》。
台北:心路文教基金會。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
論壇》16:86-95。
洪富峰、蔡昭民,2005,〈公私合營,共創雙贏:高雄市身心障礙福
利服務民營化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08:31-38。
莊文忠,2003,《政策體系與政策變遷之研究:停建核四政策個案分
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琇閔,2015,〈身障就業大樓 北市議員轟沒「庇護」弱勢〉。《聯
合報》,2015年5月14日,http://udn.com/news/story/6655
/844600。
孫煒,2007,〈台灣第三部門與政府互動的政策分析:新治理觀
點〉。收錄於丘昌泰(編),《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
與社會創新》。台北:智勝文化。頁157-204。
孫本初、傅岳邦,2010,〈契約型政府的概念與實務:資訊與福利服
務議題中的政府角色〉。《文官制度季刊》2(3):1-15。
高永興,2012,〈社會企業發展〉,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2014年
12月27日, http://www.slideshare.net/twnpos/0828-14161405
。
葉冠妤,2014,〈北市身障就業大樓 砸2億只增30個就業機會〉。
《自由時報》,2015年5月14日,http://news.ltn.com.tw/news
/local/paper/821408。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
許靖蘭,2010,〈法規、社會企業與庇護工場的經營〉。《就業安
全》9(2):84-90。
許志成,2012,《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及平均餘命基礎研究成果報
告》(編號:101M7218)。台北: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
部)。
張英陣,2011,〈台灣與英國非營利組織之比較〉。收錄於蕭新煌、
官有垣、陸宛蘋(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精簡本)》。
新北市:巨流。頁467-489。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收錄於何思因、吳玉山
(編)《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頁171-
201。
郭登聰,2005,〈推動社會福利民營化相關法制的析論〉。《社區發
展季刊》108:38-53。
郭亞陵,2008,《社會企業運作方式及可行性分析:以台北市庇護工
場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武雄,1997,〈我國推動社會福利民營化的具體作法與政策發
展〉。《社區發展季刊》80:4-9。
陳金貴,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
論壇》19:39-51。
陳定銘,2006,〈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探討〉。《研習論壇》62:1-11。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之研究:以財團法人基金會
為例〉。收錄 於丘昌泰(編),《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
互動與社會創新》。台北:智勝文化。頁289-334。
陳博,2011,〈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之推動現況與展望〉。《就業安
全》10(1):85-91。
陳素玲,2013,〈推動社會企業 職訓局鎖定三對象〉。《聯合晚
報》,2015年5月15日,http://vision.udn.com
/storypage.php?ART_ID=614。
陳燕卿,2013,〈何謂特例子公司?成立特例子公司有什麼好
處?〉。《就業好伙伴電子報》,2015年5月15日,
http://www2.evt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
/month_display.asp?menu_id=2&;submenu_id=541&;ap_id=1722。
陳恆鈞、江慧萍,2010,〈樂生事件與新莊捷運線制定之因果關係分
析:路徑依賴觀點〉。《東吳政治學報》28(3):129-185。
陳淑娟、吳佳霖,2014,〈社會企業的營運模式〉。收錄於黃德舜、
鄭勝分、陳淑娟、吳佳霖(編),《社會企業管理》。新北市:指
南書局。頁169-194。
陳淑娟、黃德舜、鄭勝分,2014,〈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及NPO的異
同〉。收錄於黃德舜、鄭勝分、陳淑娟、吳佳霖編,《社會企業
管理》。新北市:指南書局。頁101-137。
馮俊傑,2003,《以非營利組織之觀點探討其與政府間互動關係:以
社會福利財團法人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
單厚之,2010,〈伊甸身障派遣工,扣到剩半薪〉。《中國時報》,
2014年11月30日,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2094。
黃珉蓉,2000,〈搶救台北市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專戶〉。《盟訊雜
誌》,2014年11月19日,http://www.enable.org.tw/magz
/detail.php?id=290。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
究》49(3):145-176。
黃源協、蕭文高,2006,〈社會服務契約管理:社會行政人員觀點之
分析〉。《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3,173-218。
黃源協、蕭文高,2012,《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第2版,修訂2版)》
。台北:雙葉書廊。
勞工委員會,200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推動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業
務狀況報告》(編號:無)。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現為勞動
部)。
勞工委員會,2009,《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服務狀況調查報告》(編
號:無)。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現為勞動部)。
勞動力發展署,2014,〈102年度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身心障礙者
促進就業業務成果〉,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4年11月
21日,http://www.wda.gov.tw/uploaddowndoc?file=/pubevta
/FormDownload/201411131447422.docx&;flag=doc。
勞動部,2014,〈103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統計結果〉,行政院
勞動部,2015年3月1日,http://www.mol.gov.tw/cht
/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4&;article_id=8660。
勞動部統計處,2014,〈身心障礙者定額進用概況〉,行政院勞動部
統計處,2015年5月12日,http://www.mol.gov.tw/upload/cht
/attachment/ecd55ecc3d9cf43b99df32b1ce1ec4d9.pdf。
趙碧華,2003,《我國社會福利民營化政策之評估研究:以大台北地
區契約委託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
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
的探討〉。《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39-76。
蔡依倫,2010,《從非營利到社會企業?台灣非營利身心障礙組織場
域制度變遷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博士論文。
劉淑瓊,2001,〈社會服務民營化再探:迷思與現實〉。《社會政策
與社會工作學刊》5(2),7-56。
劉曉芬,2006,〈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教育政策分析:以高職轉型綜
合高中為例〉。《教育政策論壇》9(2):1-22。
賴怡真,2007,《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遷過程:一個歷史制度論的觀點
》。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2004,〈台灣的非政府組織、民主轉型與民主治理〉。《台
灣民主季刊》1(1):65-84。
蕭新煌,2011,〈第三部門在台灣的發展特色〉。收錄於蕭新煌、官
有垣、陸宛蘋(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精簡本)》。新
北市:巨流。頁35-45。
蕭新煌、孫志慧,2000,〈1980年代以來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演變
與傳承〉。收錄於林國明(編),《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
。台北:巨流。頁33-70。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8:65-108。
鄭勝分,2008,〈社會企業:市場、公共政策與公民社會的交叉點〉
。《公共行政學報》27:199-206。
鄭勝分,2009,〈社會企業發展之政策研究〉。收錄於江明修(編),
《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台北:智勝文化。頁135-153。
鄭勝分,2014,〈社會企業政策發展與法律議題〉。收錄於黃德舜、
鄭勝分、陳淑娟、吳佳霖編,《社會企業管理》。新北市:指南
書局。頁69-100。
鄭勝分、王致雅,2010,〈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中國非營
利評論》(北京)6:32-59。
鄭勝分、劉育欣,2013,〈社會企業政策支持系統之初探〉。《社區
發展季刊》143:28-38。
薛承泰、黃文鳳,2005,〈台北市社會局推動公設民營20年〉。《社
區發展季刊》108:22-32。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第2版)》。台北:巨流。
蘇麗瓊、陳素春、陳美蕙,2005,〈社會服務民營化:以內政部所屬
社會福利機構業務委外辦理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8:7-22
。
顧忠華,1999,〈公民社會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
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23-145。
二、英文部分
Bacchiega, A., &; Borzaga, C., 2001, “Social enterprises as
incentive structures: An economic analysis.” In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edited by Borzaga C.,
Defourny J. London: Routledge. Pp. 273-295.
Bode, I., Evers, A., &; Schulz, A., 2006, “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 in Europe: Can hybridization be
sustainable?” In Social enterprise: At the crossroads
of market, public policies and civil society, edited by
Nyssens M. London: Routledge. Pp. 237-258.
Borzaga, C., &; Solari, L., 2001,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social enterprises.” In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edited by Borzaga C., Defourny J. London:
Routledge. Pp. 333-349.
Borzaga, C., &; Defourny, J., 2001, “Conclusion: Social
enterprises in Europe, a diversity of initiatives and
prospects.” In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edited by Borzaga C., Defourny J. London: Routledge. Pp.
350-370.
Borzaga, C., &; Loss, M., 2006, “Profiles and trajectories
of participants in European 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 In Social enterprise: At the crossroads
of market, public policies and civil society, edited by
Nyssens M. London: Routledge. Pp. 169-194.
Campi, S., Defourny, J., &; Gregoire, O., 2006, “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 Are they multiple-goal
and multi-stakeholder organizations?” In Social
enterprise: At the crossroads of market, public policies
and civil society, edited by Nyssens M. London:
Routledge. Pp. 29-49.
Chiu, S. W. K., &; Wong, R. K. C., 2010, “Welfare reform and
social enterprise: Toward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social enterprise.” Public Policy Forum Series 19: 1-53.
Dart, R., 2004, “The legitimacy of social enterprise.”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4(4): 411-424.
Davister, C., Defourny, J., &; Gregoire, O., 2004, “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
overview of existing models.” EMES Working paper, No.
04-04. EMES European Research Network.
Defourny, J., 2001, “Introduction: 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edited by Borzaga C., Defourny J. London:
Routledge. Pp. 1-28.
Defourny, J., &; Nyssens, M., 2006, “Defining social
enterprise.” In Social enterprise: At the crossroads of
market, public policies and civil society, edited by
Nyssens M. London: Routledge. Pp. 3-26.
Defourny, J., &; Nyssens, M., 2010, “Conceptions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Journal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1(1): 32-53.
Defourny, J., &; Nyssens, M., 2012, “The EMES approach of
social enterpris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MES
Working paper, No. 12-03. EMES European Research Network.
Evers, A., 1995, “Part of the welfare mix: The third sector
as an intermediate area.”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6(2):
159-182.
Evers, A., &; Laville, J. L., 2004, “Defining the third
sector in Europe.” In The third sector in Europe,
edited by Evers A., Laville J. L.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p. 11-42.
Hall, P. A., &; Taylor, R. C.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Political Studies 44: 936-957.
Kerlin, J. A., 2006,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differences.”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7(3): 247-263.
Kerlin, J. A., 2010,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soci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owards a comparative
framework for social enterpris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ird-Sector Research, August 20, 2014,
http://www.istr.org/resource/resmgr/Istanbul_abstracts
/ISTR2010_0580.pdf
Kerlin, J. A., 2013, “Defining social enterprise across
different contex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based on
institutional factor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2(1): 84-108.
Krasner, S. D.,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2): 223-246.
Kuan, Y. Y., &; Wang, S. T., 2010, “The impact of public
authorit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Taiwan.”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Review 11(1): 1-21.
Kuan, Y. Y., &; Wang, S. T., 2013, “Social enterprises in
Taiwan: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trend, and effec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7(1): 102-126.
Laville, J.L., Lemaitre, A., &; Nyssens, M., 2006, “Public
policies and social enterprises in Europe: The challeng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Social enterprise: At the
crossroads of market, public policies and civil society,
edited by Nyssens M. London: Routledge. Pp. 272-295.
Mahoney, J. W., 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29(4): 507-548.
Mahoney, J. W., 2001, “Path-dependent explanations of regime
change: Central Americ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36(1): 111-141.
Mendell, M., Nogales, R., 2009, “Social enterprises in OECD
member countries: What are the financial streams?” In
The changing boundaries of social enterprises, edited by
OECD. Paris: OECD. Pp. 89-138.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yssens, M., 2006, “Social enterprise at the crossroads of
market, public policies and civil society.” In Social
enterprise: At the crossroads of market, public policies
and civil society, edited by Nyssens M. London:
Routledge. Pp. 313-328.
OECD, 1999, Social enterprises. Paris: OECD.
OECD, 2003,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Paris: OECD.
Pierson, P.,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Salamon, L. M., &; Anheier, H. K., 1992, “In search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 The question of definitions.”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3(2): 125-151.
Spear, R., &; Bidet, E., 2005, “Social enterprise for work
integration in 12 European Countries: A descriptive
analysis.” 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76(2): 195-231.
Thelen, K., &; Steinmo, S., 1992,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edited by Steinmo S., Thelen K., Longstreth F.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32.
Westlund, H., 2003, “Form or contents? On the concept of
soci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30(11): 119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