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67.1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9 19: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思慶
研究生(外文):Chu, Szu Ching
論文名稱:讀者對旅行圖文敘事之想像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aginations of Readers on Travel Narratives and Pictures
指導教授:蔡琰蔡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 Ye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廣播電視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讀者想像文字敘事圖像敘事旅行
外文關鍵詞:readerimaginenarrativespicture narrativestrav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許多讀者時常透過閱讀旅遊敘事來認識異地,無論是敘事中的文字或圖片,皆能為讀者建構異地風貌並藉此延伸出許多關於該地的認知與想像。據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讀者在閱讀旅行敘事過程中,對於旅行圖文敘事因何產生想像,是否有特定因素會勾起讀者的想像開關,圖文敘事因何使讀者產生想像。
研究發現,讀者閱讀旅行敘事時,對於具有當地特殊文化背景的物品、人物的故事、動作與對話、歷史背景等特別能夠勾起讀者的想像。文字敘事可利用關於細節的描述、感官、形容詞、生命經驗、故事等喚起想像。此外,非本國文字的使用也可使讀者延伸想像。圖片在旅行敘事中的功能多在印證與具體化,且可能限制讀者想像。
讀者所生成的想像內涵中可發現,閱讀旅行圖文敘事能夠使讀者產生關於空間、修補外在客觀形式、情感、聯想、生命經驗、記憶以及五感聯想中的視覺聯想等。而其他時間、因果、對比、創造新形象以及五感聯想中的聽覺與嗅覺皆少有想像。

Many readers access to foreign place by reading travel narratives and pictures. While reading travel narratives, many imaginations and affection come out from their min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magination of reader on travel narratives and pictures. If there is any element in narratives and pictures can arouse reader’s imagination, and what those elements are.
The study shows that when reader found something is unfamiliar with, people’s conversation and story, and the history can arose imaginations. The descriptions, adjectives, life story and experience in narratives do help to arose imagination. In addition, foreign characters also make readers think further. However, pictures in travel narratives limit the imaginations, it makes readers stop imagining.
Most of imaginations are about the space, fix objective forms, affection, life story, experience, and visual association. Less do people think of time, causality, contrast, making new image, hearing association and olfactory associ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緣起 1
第二節 回顧旅行敘事歷史 3
第三節 研究背景 9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貢獻 13
第五節 小結與後續章節概述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旅行敘事之圖文現象 15
一、 敘事的定義 15
二、 旅行敘事之意涵與功能 18
三、 圖文敘事之特色與功能 23
四、 旅行文本之圖文內涵和特色 30
五、 小結: 35
第二節 想像與讀者 36
一、 讀者及其解讀 36
二、 想像之定義與功能 39
三、 讀者對圖文的想像 45
四、 小結 49
第三節 總結與研究問題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3
第一節 研究取徑 55
第二節 訪談樣本之選擇 57
第三節 旅行圖文敘事研究工具之選擇 58
一、 《富士山小旅行》 58
二、 〈西湖,走進昭和年代的茅草屋〉 62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訪談大綱 63
第四章 資料分析 65
第一節 旅行圖文敘事因何引發想像與引發想像之線索 65
一、 旅行圖文敘事因何引發想像 65
二、 旅行圖文敘事引發想像之線索 71
第二節 旅行圖文敘事帶給讀者的想像內容與類型 77
一、 旅行圖文敘事的想像內容與類型 77
二、 旅行圖文敘事的想像內涵與圖文元素之關聯 86
第三節 旅行圖文敘事所生成的情感反應與五感聯想及其引發元素 92
一、 旅行圖文敘事與情感反應 92
二、 旅行圖文敘事與五感聯想 100
第四節 小結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研究綜述與討論 105
一、 研究摘要 105
二、 研究發現 108
三、 討論 112
第二節 限制與建議 114
一、 研究限制 114
二、 未來研究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7
附錄一 125
附錄二 126

方群(1997年5月)。〈三毛等作家的旅行寫作〉,《幼獅文藝》,84(5):47-50。
王玉齡譯(1996)。 《藝術解讀》。臺北市:遠流。(原書:Chalumeau, J. L. [1991] Lectures de l'art. Paris: Chene)。
王更生(2001)。〈魏晉南北朝記遊小品初探〉,劉昭銘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頁47-71。台北:書林。
王宜燕(2010)。 《閱聽人研究實踐轉向初探》。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王鶴(2014)。《富士山小旅行》。台北:天下文化。
安徹(2000)。〈歧義的旅行書寫〉。《誠品好讀》,1:32-33。
朱幼隸(1997)。〈滿城瓜相飄不散――淺談想像力在新聞中的運用〉。《新聞愛好者》,9:26-28。
朱立元(1989)。《 接受美學》。上海:人民。
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台北:頂淵出版社,2001。
吳昌杰譯(1999)。 《閱讀地圖 : 一部人類閱讀的歷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原書:Manguel, A. [1996] A history of reading. New York: Viking)。
吳莉君譯(2010a)。《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原書:Berger, J. [2008] Ways of Seeing. London: Penguin)。
吳莉君譯(2010b)。《觀看的視界》。臺北市:麥田。(原書: Berger, J. [1985] The sense of sight: Writings. New York: Pantheon)。
李一鳴譯(1990)。《想像心理學》。臺北:結構群。(原書: Sartre, J. [1978] The Psychology of imagination. London: Methuen.)。
李佩雯(2014)。〈我群與他群:兩岸學生社會認同差異之跨群體溝通研究〉,《傳播研究與實踐 》,4(1):129-171。
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市:雄獅圖書。(原書:Arnheim, R [1974].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周義隆(1993)。《國人出國自助旅行目的地選擇行為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
周憲(2001)。〈旅行者的眼光─從近代遊記文學看現代性體驗的形式〉,劉昭銘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頁405-424。台北:書林。
林秀雲譯(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雙葉書廊。(原書:Babbie, E. R. [2013]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3th ed. ) Belmont, C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林芳玫(1994)。《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時報文化.
姚媛譯(2006)。《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Berger, A. A. [1997]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施美玲譯(1997)。《大眾傳播硏究方法》。台北:五南文化。(原書 Singletary, M.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ntempora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Longman)。
洪銘澤(2009)。《散步學:旅行的地方論述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 (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7。台北:巨流。
胡亞敏(2004)。《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胡錦媛(1996年11月)。〈繞著地球跑(上)─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11):24-29。
胡錦媛(1996年12月)。〈繞著地球跑(下)─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12),51-59。
胡錦媛(2004)。〈遠足離家——迷路回家〉, 《臺灣當代旅行文選》 ,頁7-13。臺北:二魚出版社。
胡錦媛(2006)。〈台灣當代旅行文學〉,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 ,《台灣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市:五南。
胡寶林(1986)。《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原友蘭(2001)。〈生態旅遊的永續經營策略:以深層生態旅遊轉變遊憩行為〉,《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頁119-128。
師範譯. (2004). 《實用想像學》。臺北市:文藝生活書房。(原書:Osborn, A. F. [1963] Applied imaginatio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
桑尼譯(1999)。《解讀影像: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臺北市:亞太圖書 (原書:Kress, G. R., & Leeuwen, T. V. (1996)。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London: Routledge)。
郝譽翔(2000)。〈「旅行」?或是「文學」?〉。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頁279-302。臺北:文津。
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原書Storey, J. [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Arnold)。
張高評(2001)。〈記遊與遷謫——以東坡山谷詩為例〉,劉昭銘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台北:書林。
張淑玲(2006)。〈台灣旅遊文學著述(期刊論文、會議資料部分)之評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63:47-69。
曹日昌主編(1982)。《普通心理學(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市:巨流。
莊麗薇(2006)。《自助旅行、觀光與文化想像:以台灣的自助旅行論述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宜君(2012)。《旅遊圖像的建構與複製——以「北歐旅遊書籍」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玟錚(2007)。《旅行的意義——論旅行書寫之敘事與傳播活動》。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玟錚、臧國仁(2008)。《旅行的意義:論旅行書寫之敘事與傳播行動》。2008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宜蘭縣礁溪。
陳金桂(1996)。《創造思維運用能力》。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陳品秀譯(2009)。《觀看的實踐》,臺北市:城邦文化。(原書:Sturken, M., & Cartwright, L. [2001]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陳秋雯(2005)。《情境脈絡中的小說讀者閱讀經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梅英譯(1981)。《幻想力和想像力》,臺北市:黎明文化。(原書:Brett, R. L. [1969]. Fancy and imagination. London: Methuen.)。
彭盛裕(2004)。《閱讀潛意識——旅人記憶痕跡中的主體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
黃典發譯(1995)。《觀光旅遊社會學》。台北:遠流 。(原書:R. Lanquar [1985]. Sociologie du tourisme et des voyages.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黃孟慧(2004)。《台灣九○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2)》。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芮琪(2013)。《家庭敘事之飲食記憶與生命傳承——以口述家傳菜餚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振家、宗靜萍、吳蕙芬、林妙容、錢俊豪譯(2007)。《大眾媒體硏究導論》。台北:學富文化。(原書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6] Mass media research. (8th ed.) Belmont, Calif.: Thomson/Wadsworth)。
詹宏志(1998年7月28日)。〈書寫與影像的旅行日記─我看BBC《大旅行》〉,《中國時報》,第37版。
路遙(2004)。〈旅遊書觀察〉,《出版界》,70:48。
臧國仁、蔡琰(2011)。〈旅行敘事與生命故事:傳播研究取徑之芻議〉,《新聞學研究》,109:43-76。
趙英譯(2011)。《里斯本夜車》。新北市:野人文化出版。
劉惠媛譯(2002)。《影像的閱讀》,臺北市:遠流。(原書:Berger, J. [1991] About looking. S.L.: Vintage.)。
歐宗智(1999)。〈開拓旅行文學的新領域─評介《縱橫天下》〉,《書評》,43:6-9。
蔡琰、臧國仁(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1-28。
蔡琰、臧國仁(2008)。〈老人接收新聞訊息之情感與記憶〉,《中華傳播學刊》,13:3-35。
蔡琰、臧國仁(2010a)。〈論新聞讀者之「想像」:初探「記實報導」可能引發的線索〉,《中華傳播學刊》,27:235-267。
蔡琰、臧國仁(2010b)。〈想像與創造性想像:新聞敘事思維再現的藍圖〉,《國際新聞界》,32(6):6-13。
蔡琰、臧國仁(2013)。〈新聞記者的想像思維-再論想像與新聞報導的關連〉,2013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新北市新莊。
蔣勳等著(2008)。《旅行台灣:名人說自己的故事》。臺北市:時報文化。
黎雅麗譯(1998)。《旅行,重新打造自己》。臺北:天下遠見。(原書:Kottler, J. A. [1997] Travel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e how to create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賴玉釵(2009)。《讀者理解與文本結構之交流過程──以閱讀金庸武俠小說之「美感體驗」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玉釵(2013a)。《圖像敘事與美感傳播:從虛構繪本到紀實照片》。台北:五南。
賴玉釵(2013b)。《讀者詮釋無字繪本之美感傳播歷程初探:以安野光雅《旅之繪本》書系為例》。2013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新北市新莊。
錢玉芬(2007)。《傳播心理學》。台北縣深坑:威仕曼文化。
駱貞穎(2002)。《空間的流動與符號的消費——走向旅遊的社會》。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
鍾怡雯(2008)。〈旅行中的書寫: 一個次文類的成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4:35-52。
韓叢耀(2005)。《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
羅婉婷(2013)。《我其實沒有那麼悲傷:以情緒評估看娛樂感受》。2013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新北市新莊。
羅智成(1998)。〈好的旅行,以及好的文學〉,《聯合文學》,14(11):95-97。
羅智成(2000)。〈相約天涯:羅智成談旅行與文學〉,《聯合文學》,16(7):68-73。

Anderson, K., & Jack, D. C. (1991). Learning to listen: Interview techniques and analysis. In S. B. Gluck & D. Patai (Eds.), Women’s words: The feminist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 New York, NY: Routledge.
Bal, M. (1985).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London, UK: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Barthes, R., & Heath, S. (1977). Image, music, text. London: Fontana.
Berger, A. A. (1997).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Berger, J. (1985). The sense of sight: Writings. New York: Pantheon.
Berger, J. (1991). About looking. N.Y: Vintage.
Berger, J. (2008). Ways of seeing. London: Penguin.
Bernard, H. R. (2010). 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Rowman Altamira
Borm, J. (2004). Defining travel: On the travel book, travel writing and terminology. In Hooper & Youngs (Eds.), Perspectives on travel writing. England: Ashgate.
Carroll, N. (2001). Beyond aesthetics: Philosophy essays.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tman, S.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lugston, M. (2013). I Think, therefore I feel. Joy of Living, (3): 6-9.
Eysenck, H. J., Arnold, W., & Meili, R. (1972).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London: Search Press.
Fisher, W. R. (1987). 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 value, and action.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Foss, S. K. (2009).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 practice (4th ed.). Long Grove, Ill.: Waveland Press.
Genette, G. (1980). Narrative discourse: An essay in method (Jane E. Lewin, Tran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72 ) .
Goeldner, C. R., & Ritchie, J. R. (2012).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12th ed.). Hoboken, NJ: Wiley.
Hall, S. (1973). 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he television discourse. Birmingham: CCCS stencilled occasional papers.
Hooper& Youngs (2004). Perspectives on travel writing. England: Ashgate.
Jauss, H. R. (1982).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cCannell, D. (1999). The tourist. New York: Schocken.
Martels, Z. R. W. M. von. (1994). Travel fact and travel fiction: Studies on fiction, literary tradition, scholarly discovery, and observation in travel writing. Leiden: E.J. Brill.
Mitchell, W. J. T. (1994). 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rton, A. (2013).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Cambridge, UK: Polity.
Osborn, A. F. (1963). Applied imaginatio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
Raban, J. (2003). Coasting: A private journe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Rojek, C., & Urry, J. (1997). Touring cultures: Transformations of travel and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Rybacki, K., & Rybacki, D. (1991).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es and genre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 Co.
Steiner, W. (2004). Pictorial narrativity. In M. Ryan (Eds.), Narrative across media: The language of storytelling. Lincoln, Neb.: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Storey, J. (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Arnold.
Sturken, M., & Cartwright, L. (2001).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isen, B. (2004). Prose of the world: W. G. Sebald’s literary travels. The Germanic review, 79(3), 163-179.
Urry, J. (1990). The tourist’s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2nd ed.) London: Sage.
van Dijk, T. A. (1988). 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群(1997年5月)。〈三毛等作家的旅行寫作〉,《幼獅文藝》,84(5):47-50。
2. 李佩雯(2014)。〈我群與他群:兩岸學生社會認同差異之跨群體溝通研究〉,《傳播研究與實踐 》,4(1):129-171。
3. 胡錦媛(1996年11月)。〈繞著地球跑(上)─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11):24-29。
4. 胡錦媛(1996年12月)。〈繞著地球跑(下)─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12),51-59。
5. 張淑玲(2006)。〈台灣旅遊文學著述(期刊論文、會議資料部分)之評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63:47-69。
6. 路遙(2004)。〈旅遊書觀察〉,《出版界》,70:48。
7. 臧國仁、蔡琰(2011)。〈旅行敘事與生命故事:傳播研究取徑之芻議〉,《新聞學研究》,109:43-76。
8. 歐宗智(1999)。〈開拓旅行文學的新領域─評介《縱橫天下》〉,《書評》,43:6-9。
9. 蔡琰、臧國仁(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1-28。
10. 蔡琰、臧國仁(2008)。〈老人接收新聞訊息之情感與記憶〉,《中華傳播學刊》,13:3-35。
11. 蔡琰、臧國仁(2010a)。〈論新聞讀者之「想像」:初探「記實報導」可能引發的線索〉,《中華傳播學刊》,27:235-267。
12. 鍾怡雯(2008)。〈旅行中的書寫: 一個次文類的成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4: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