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市:牛頓出版社。
王岱伊(2001)。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新竹市。王金國、孫台鼎(2014)。從學生的負向經驗省思合作學習的實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88-91。
朱江文(2003)。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改善學童數學態度與教師成長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台中。余民寧 (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呂淑娟 (2004)。小老師分組教學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新竹。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周明樂(2004)。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效果之相關性研究(已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台北。林世元(1997) 。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邱琬婷(2002)。國民中學數學低成就與國文低成就學生數學解題歷程與錯誤類型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大學特教研究所,彰化。范聖佳(2002) 。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修訂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新仁、許桂英(2004) 。國小數學領域採合作學習之教學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3,111-136。張獻明(2002) 。國一數學科小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教育部 (2003)。科學教育政策白皮書,23。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規劃。教育部:台北。
許桂英(2004)。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已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高雄。許慧玉(2001)。卷宗評量與紙筆測驗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數學溝通能力及數學學習態度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郭惠茹(2002) 。高職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陳世澎(1994) 。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台南。陳義汶 (2007)。國中生數學焦慮及態度與數學課後補習之研究。台南科技大學學報,26,43-64。
黃安邦(1989)。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黃怡青 (2006)。分組學習對國二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黃政傑、林佩璇 (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德祥(2000)。國中與國小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態度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3,1-52。楊涵茹(2012) 。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合作學習之研究—以小二數學時間單元為例(已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資訊學系,桃園。楊涵茹(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合作學習之研究— 以小二數學時間單元為例(已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資訊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桃園。
葉麗珠(2005)。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台北。廖碧珠(2006) 。合作學習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廖碧珠(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已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屏東縣。鄭瑞澤(1987)。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謝新傳(2001)。淺談國中數學科的教學心態。HPM 通訊,1 (1) ,25-29。
藍雅慧(2002)。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二、英文文獻
Aiken, L. R., Jr., (1970).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ematic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0 (4), 551-596.
Deci, E. L., Vallerand, R.J., Pelletier, L.G., & Ryan, R.M. (1991).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The 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 Education Psychologist, 26(3/4),325-346.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ngnitive dissonance. New York:Harper & Row.
Hackett, G., &Betz, N. E. (1989). An exploration of the Mathematicsematics self - efficacy / Mathematicsematics performance correspondenc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ematics Education. 20(3), 261- 273.
Hovland,. C. I., Janis, I. & Kelley, H. H. (1953).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Joining together :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4th ed.). Er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Johsnson, R., & Johnson, D. W., & Humphreys, B., (1982). Effects of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Science Clas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5), 351-356.
Malone, T. W., & Lepper, M. R.(1987). Making learning fun:A Taxonomy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 for learning. In Snow, R.E.& Farr,M.J. (Eds.), Aptitud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Vol.3).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 analyses. Hillsdale,NJ: Erlbaum.
Rahimi, M., & Hassani, M. (2012). Attitude towards EFL textbooks as a predictor of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1, 66-72.
Slavin, R. E. (1989).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4), 52-54.
Staats, S. (1989). Hope: A comparsion of two self-report measures for adul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3, 366-375.
Taylor, C. R., Franke, G. R., & Bang, H. (2006).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billboard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5(4), 21-34.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6). Mass media research (8th ed.). Holly J. 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