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以漢語拼音排序)
卜佳暉 (2004),〈關於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處理的思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
陳紱 (1996),〈談對歐美留學生的字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陳萍 (2005),〈漢語語素義對留學生詞義獲得的影響研究〉,暨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士瑤 (2009),〈臺灣英語學習者的構詞意識、閱讀理解能力、和詞彙推理的策略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學位論文。陳賢純 (1999),〈對外漢語中級階段教學改革構想〉,《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陳秀真 (2002),〈對外華語教學中級程度日籍學生語法偏誤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崔永華主編 (2007),《詞彙、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崔永華、楊寄洲 (2010),《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方麗娜 (1998),〈語法教學上字、語素、詞的界定問題探討〉,《高雄師大學報》,第9卷,頁15-32。方麗娜 (2003),〈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南師學報》,第37卷,第2期。
房玉清 (2009),《實用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馮凌宇 (2011),〈對外漢語詞彙語義教學的有效模式初探—以初級漢語綜合課的生詞教學為例〉。
馮麗 (2011),〈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素教學〉,《時代教育》,第6期。
馮麗萍 (2002),〈中外漢語學習者中文詞綴意識比較研究〉,《語言文字應用》,對外漢語教學專輯。
馮麗萍 (2003a),〈中級漢語水平留學生的詞彙結構意識與閱讀能力〉,《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馮麗萍 (2003b),〈中級漢語水平外國學生的中文詞彙識別規律分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3期。
符淮青 (2004),《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傅瑞華 (2003),〈論詞彙教學中的意識增進〉,《世界漢語教學》,第二期。
黃宣範譯 (2005),《漢語語法》,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胡明揚 (1997),〈對外漢語教學中語彙教學的若干問題〉,《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
加納剛 (2009),〈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詞彙之難點-中日同形詞使用偏誤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蔣維珍 (2008),〈構詞法輔以常用詞根之法語生詞教學法:如何幫助臺灣學生記憶法語生詞〉,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簡淑芬 (2008),〈政大華語文中心零起點學生的偏誤現象〉,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華語教學工作坊。
江新 (2005),〈詞的複現率和字的複現率對非漢字圈學生雙字詞學習的影響〉,《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江新 (2008),《對外漢語字詞與閱讀學習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金秀真 (2012),〈中文介詞「在」的偏誤研究與教學應用-針對韓國成人學習者〉,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學位論文。
柯俞亘 (2008),〈外籍生漢語詞彙結構認知及其詞彙學習影響的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呂叔湘 (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第43頁。
李大忠 (200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李佳倩 (2009),〈美國中級漢語學習者聲調偏誤分析與補救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李開 (2002),〈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彙教學與設計〉,《語言教學與研究》第5期。
李明 (2011),《對外漢語詞彙教學與心得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林靚曄 (2014),〈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詞彙習得之知音與知義的關係〉,《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第二屆論文發表會。
林怡嘉 (2013),〈印尼學習者習得漢語被動句之偏誤分析與教學建議〉,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學位論文。
李如龍、吳茗 (2005),〈略論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兩個原則〉,《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
劉頌浩 (1999),〈閱讀課上的詞彙訓練〉,《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頁12-23。
劉珣 (1994),〈新一代對外漢語教學的展望〉,《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劉珣、張旺熹、施家煒主編 (2008),《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選評—第二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 (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曉鳳 (2012),〈中級華語錯誤分析〉,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華語教學工作坊。
李曉琪 (2004),〈關於建立詞彙—語法教學模式的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李珠 (1998),〈關於初級階段綜合課的詞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李子瑄、曹逢甫 (2009),《漢語語言學》,新北市新店區:正中。
陸儉明 (2000),〈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
陸儉明 (2005),《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本體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陸儉明、王黎 (2006),〈開展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詞彙語法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頁7-13。
魯健驥 (1987),〈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語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魯健驥 (1994),〈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魯健驥、呂文華主編 (2007),《商務館學漢語詞典(雙色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文華 (2000),〈建立語素教學的構想〉,《第六屆國際漢語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瑚璉 (2002),〈字、詞與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單位及教學策略〉,《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邵敬敏主編 (2007),《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舒麗雅 (2004),〈初級漢語教材中詞彙處理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第3期。
孫德金主編 (2006),《對外漢語詞彙及詞彙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湯廷池 (1988),《漢語詞法句法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 (1990),《國語語法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田衛平 (1997),〈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多維性〉,《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王駿 (2005),〈「字本位」理論和對外漢語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
王世友、莫修云 (2003),〈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
王志潔 (2005),〈漢語詞彙的特點與高年級詞彙教學〉,《對外漢語書面語教學與研究的最新發展》,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王鐘華 (2007),《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解永俊 (2004),〈語素教學法初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徐子亮 (2000),《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楊德峰 (2008),《日本人學漢語常見語法錯誤釋疑》,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惠媚、陳浩然、潘依婷 (2014),〈兩岸華語詞表之比較及選詞建議〉,《華語文教學研究》,第11卷,第1期,頁67-98。楊曉黎 (1998),〈對外漢語詞語教學的拓展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六期。
楊曉黎 (2006),〈漢語詞彙發展語素化問題芻議〉,《語言與文化》。
楊焰 (2010),〈美國舊金山地區中文學校漢語詞彙教學若干問題探討〉,暨南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
姚榮松 (1994),〈漢語詞彙學與詞彙教學〉,《華文世界》,第74期,頁7-13。苑春法、黃昌寧 (1998),〈基於語素數據庫的漢語語素及構詞研究〉,《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詹永康 (2009),〈初級生「結果複合動詞」之偏誤〉,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華語教學工作坊。
張和生主編 (2010),《漢語可以這樣教—語言要素篇》,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莉萍 (2007),〈漢語動賓式離合詞之習得研究—以「投票」和「畢業」為例〉,《華語文教學研究》,第4卷,第一期,頁55-76。張向榮 (2009),〈漢語初級階段的詞彙教學策略—基於語素教學的角度〉,《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20卷,第一期,頁102-105。
張郇慧 (2012),《華語句法新論 (上)》,新北市新店區:正中。
趙元任 (1968),呂叔湘譯 (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小兵 (200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 (2009),《對外漢語教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竺家寧 (2009),《漢語詞彙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英文文獻
Chen,Chan-Jan (2008) ”Gestaltist Semantic Compositionality in Chinese V-V Compound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 9.2, 325-340.
Her, one-soon (1996) ” Variation of the VO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 synchronic account, “Linguistics, vol. 34, 733-751.
Huang, James C.-T. (1984) ”Phrase structure ,lexical integrity, and Chinese compounds, “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s, vol. 19, pp.53-78.
Huang, Su-miao , and Hsieh, Shelley Ching-yu (2008) ”Grammaticalization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in Mandar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 9.1, :49-68.
Katamba, Francis (1993) Morphology.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Laufer, B. (1986) Possible Changes in Attitude Towards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RA L , 24 (1) : 69-75.
Packard, Jerome L. (2000)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roat, Richard, and Chilin, Shih (1996)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Mandarin Nominal Root Compound, “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vol. 5, pp.49-71.
三、教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 (2009),《新版實用視聽華語1》,台北縣:正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 (2009),《新版實用視聽華語2》,台北縣:正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 (2009),《新版實用視聽華語3》,台北縣:正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 (2009),《新版實用視聽華語4》,台北縣:正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 (2009),《新版實用視聽華語5》,台北縣:正中。
劉珣主編 (2003),《新實用漢語課本1》,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珣主編 (2003),《新實用漢語課本2》,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珣主編 (2003),《新實用漢語課本3》,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珣主編 (2003),《新實用漢語課本4》,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珣主編 (2003),《新實用漢語課本5》,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珣主編 (2003),《新實用漢語課本6》,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