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
先秦‧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附校刊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先秦‧左丘明撰,李夢生著,《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先秦‧左丘明撰,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先秦‧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頁58。
先秦‧呂不韋、陳奇猷校,《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先秦‧墨子,王煥鏢著《墨子校釋》,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先秦‧韓非子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1974年。
漢‧王逸,黃零庚疏證,《楚辭章句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漢‧孔安國,《尚書孔傳》,臺北:新興書局,1980年。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漢‧宋衷注,《世本》(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東方朔,《神異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一》,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漢‧劉向撰,《列仙傳》卷上,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漢‧劉向編,《管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漢‧蔡邕,《蔡中郎傳》外集卷4,北京:中華書局,1927年。
漢‧蔡邕,《獨斷》,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鄭玄,《禮記鄭注》,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西晉‧郭璞注,邢昺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東晉‧葛洪撰,陳飛龍註釋,《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南朝梁‧劉勰著,羅立乾注,李振興校,《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南朝梁‧蕭繹撰,許逸民校,《金樓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
唐‧徐堅,《初學記》,臺北:新興書局,1972年。
唐‧杜佑撰,《通典》,臺北:大化書局,1978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
唐‧蘇鶚撰,《蘇氏演義》卷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文天祥撰,《文山先生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臺北:台灣商務出版,1968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1月。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證,《夢溪筆談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
宋‧鄧名世撰,王力平點校,《古今姓氏書辯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宋‧羅泌,《路史‧後四紀》(冊一),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注,《蘇軾詩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元‧吳師道撰,《戰國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宋濂著,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商璿輯,《稗海‧續博物志》卷之四,半埜堂出版,1573年。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1988年12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卷八,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
清‧陳延敬等編,《康熙字典》,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
清‧陳壽祺,《續修四庫全書‧五經異義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清‧孫詒讓撰,《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3年1月2版。
清‧崔述撰,《補上古考信錄》卷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梁玉繩撰,《史記志疑》(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古今本篇目考》,光緒十六年學庫山房仿畢氏圖注原本校刊。
清‧陸次雲,《峒溪纖志》上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羅繞典輯,《黔南職方紀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二、學術專著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
王大有,王雙有,《圖說中國圖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創世神話及其文化》,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王國維,〈最近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第四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夢鷗註,《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王霄冰、迪木拉提.奧邁爾主編,《文字、儀式與文化記憶》(Writing, Ritual & Cultural Memory,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出版社,2005年。
尼爾‧沙克特(Deniel L. Schacter, 1952-),李明譯,《記憶七罪》(The Seven Sins of Memory-How the Mind Forgets and Remember),台北:大塊文化,2002年。
左漢中,《湖湘圖騰與圖符》,湖南:美術出版社,2012年4月。
田玉隆,《蚩尤研究資料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
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石啟貴,《湘西苗族調查報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伍新福、龍伯亞,《苗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伍新福、龍海清、燕寶等人,《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年。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作,楊德睿譯:《神話的意義》(Myth and meaning:five talks for radio),臺北:麥田,2010。
吳曉東,《苗族圖騰與神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5月。
林慶,《民族記憶的背影:雲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d Erll),馮亞琳主編,《文化記憶理論讀本》(Materialbuch zur Gedachtnisforschung,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胡耐安,《中國民族志》,臺北:商務書局出版社,1964年。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1965年。
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上)》,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初版。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11月。
高明注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許匡一,《淮南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郭沫若,《中國史稿》,人民出版社,1976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潮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陳鼓應註釋,《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慶浩、王秋桂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湖南民間故事集‧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黃暉撰,《論衡校釋》(二),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塗爾幹(Émile Durkheim, 1858-1917)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臺北:桂冠出版,1992年。
楊聖敏,《中國民族誌》,北京:中國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年。
熊曉輝,《湘西歷史與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蒙文通,《古史甄微》,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蒙文通,《晚周仙道分三派考》,《蒙文通文集‧卷一》,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潘定衡、楊朝文,《蚩尤的傳說》,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
潛明滋《中國神話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蔣英炬編,《中國畫像石全集1‧山東漢畫像石》圖版88,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蔣英炬編,《中國畫像石全集3‧山東漢畫像石》圖版18。,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蔣觀雲,《中國人種考》,上海:華通書局,1929年。
鄭振鐸,《湯禱篇》,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鄭曉江,《中國辟邪文化大觀》,廣東:花城出版社,1994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9年3月。
魯迅,《魯迅雜文補編》(一),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0年11月。
蕭兵,《楚辭新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諾斯洛普.佛萊(Northrop Frye, 1912-1991)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臺北:廣東出版社,1973年。
鐘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紅葉文化,2006年。
饒宗頤,《澄心論萃》,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三、中文期刊
牛天偉,〈漢畫中的蚩尤神像考〉,《中國當代文博論著精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頁583-584。
王倩,〈論文明起源研究的神話歷史模式〉,《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33期。
王貴生,〈論《山海經》中神靈復活機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卷第3期,頁39。
伍新福,〈略論苗族支系〉,《苗學研究》,貴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
吳正彪,〈蚩尤神話中的苗族民俗文化透視〉,《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1月第32卷第1期,頁18-22。
李振宏,〈中國古代均平文化論綱〉,《學術月刊》,2006年2月。
李學勤,〈良渚文化玉器與饕餮紋的演變〉,《東漢文化》,1991年第5期。
胡建國,〈儺戲研究對中國戲劇史的影響〉,文章收錄在《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卷1》,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184。
唐靖、張雲輝:〈近十年來學術界關於蚩尤文題研究綜述〉,《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第31卷第1期,頁19。
孫江,〈拉伯克裡「中國文明西來說」在東亞的傳布與文本之比較〉,文章收錄於《歷史研究》,2010年第1期,頁116-137。
孫明潔〈從漢畫像石題材看漢代藝術思想之一角〉,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2月。
孫致中,〈山海經與山海經圖〉,《河北學刊》,1981年第1期。
徐新建,〈表述問題:文學人類學的起點和核心〉,收錄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149-154。
徐新建、唐啟翠,〈「表述」問題:文學人類學的理論核心 -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徐新建教授訪談〉,《社會科學家》,2012年02期,頁3-7。
馬昌儀,〈論《山海經》中神靈復活機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卷第3期,頁39。
張子偉,〈蚩尤:中國面具的首創者〉,收錄於《民族論壇》2003年第11 期,頁48。
張光直,〈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2期,頁53-68。
張光直,〈商周神話與美術中所見人與動物關係之演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3年第16期,頁115-146。郭秀,〈解析商代青銅器饕餮紋〉,《文化藝術》,2007年第4期,頁129-130。
陳器文,〈人牲的符號記憶:從虎食人卣到虎食旱魃〉,文章收入於《長安學術》第七輯,陜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編,北京:商務書局,2015年1月,頁103-113。
楊雁斌,〈重現與印證歷史的歷史學-口述歷史學的客觀性之管窺〉,北京:《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04期,頁4-10。
葉舒憲,〈四重證據法:符號學視野重建中國文化觀〉,《光明日報》,2010年。
過竹,〈苗族文化的歷史特質〉,《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頁8。
劉正,《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善卷與蚩尤》,《殷都學刊》,2011年底11期,頁17。
劉玞珪,〈青銅器中饕餮紋的含意〉,《山東博物館文博百科》,2014年。
韓吉紹、張魯君,〈試論漢代尸解信仰的思想緣起〉,《宗教學研究》,2012年第2期,頁276-281。
顏建真〈論明清小說中的蚩尤形象〉,文章收錄於《明清小說研究》2010年第4期。
龔維英,〈國殤祭戰神蚩尤說〉,懷陰師專蕭兵編《活頁文史叢刊》,1985年第225號。
四、會議論文
王萬榮,〈再論蚩尤研究的幾個問題〉,《魂牽蚩尤-全國蚩尤文化研討會(湖南‧花垣)》,2010年,頁114-123。
田茂軍,〈官方與民間:蚩尤形象考辨〉,《魂牽蚩尤-全國蚩尤文化研討會(湖南‧花垣)》,頁124-133。
石壽貴,〈略論蚩尤所創的巴代文化圈〉,《魂牽蚩尤-全國蚩尤文化研討會(湖南‧花垣)》,頁155-161
石興文,〈蚩尤和湘西苗拳〉,文章收錄於《魂牽蚩尤-全國蚩尤文化研討會(湖南‧花垣)》,2010年,頁164。
任桂園,〈說「尸」〉,《三峽學刊》(四川三峽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第4期第12卷。
伍新福,〈從東夷、南蠻到苗族-兼論蚩尤與少昊的關係〉,《魂牽蚩尤-全國蚩尤文化研討會(湖南‧花垣)》,2010年,頁35-44。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的思考〉,文章收錄於《神話與變異:一個「常與為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文章收錄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三》,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頁2。苗青,〈關於建立蚩尤陵園和蚩尤文化園之管見〉,文章收錄於《魂牽蚩尤-全國蚩尤文化研討會(湖南‧花垣)》,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頁267-296。
張啟成,〈蚩尤新探-漢苗蚩尤神話傳說之比較〉,文章收錄於田裕隆,《蚩尤研究資料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頁219。
楊成勝、馬芳芳,〈蚩尤傳說與苗族認同〉,文章收錄於《魂牽蚩尤-全國蚩尤文化研討會(湖南‧花垣)》,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頁46。
劉俊男,〈炎帝蚩尤與神農的糾葛〉,《魂牽蚩尤-全國蚩尤文化研討會(湖南‧花垣)》,頁100-108。
五、學位論文
王永明,《山海經中的「尸」文化》,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周晶,《山海經中的尸》,東北大學碩士學位,2013年。
六、網路資料
中國網,〈古代兵器的發明者--蚩尤〉: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8-09/17/content_16493817.htm
石朝江,〈九黎源流地望考〉,蚩尤車友會:http://www.ichiyou.cn/chiyou/mzyj/2008.html
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官方網站:http://www.asia.si.edu/collections/edan/object.cfm?q=fsg_F1913.97
郭楨,〈苗族〉,中國政府網: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6-04/11/content_250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