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19: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玫芳
研究生(外文):Mei-Fang Chen
論文名稱:合作學習融入九年級幾何數學之研究─以圓形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9th Grade students Geometry ─Arithmetric on Circles
指導教授:李林滄李林滄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林孟儒顏增昌
口試日期:2015-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數學系所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數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合作學習幾何數學圓形
外文關鍵詞:Cooperative learningGeometryCircl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探討國中九年級學生在「圓形」單元的學習情況、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感受:在課程中實施「合作學習」以協助學生提升數學學習的學習態度與成效;並利用初、複試的對應比較,從施測結果中選取具代表性的學生進行訪談,進一步了解學生在「圓形」單元融入合作學習時的感受。
本研究對學生在「圓形」單元的學習成效與數學學習態度進行分析,輔以相關文件、學習回饋單進一步瞭解,研究所得的各項資料經統計分析後,獲得下列三項主要發現:
一、針對「圓形」單元中,研究對象依照過去表現分成高、中、低成就組,在數學學習成效上,就這三組成就測驗之分數,可獲得以下結果:高成就組有良好的學習成效;中成就組的學習成效呈現雙峰狀態;低成就組的學習成效則是普遍低落。
二、針對「圓形」單元中,學生對於上課採用「合作學習」多持正向的態度,特別是中成就組學生給予較多的肯定,原本容易產生迷思的概念,透過同儕的指導後可立即得到釐清與改善,增進了中成就組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成就感。這顯示了,合作學習能促進中成就組學生產生良好的數學學習態度。
三、針對「圓形」單元中,學生認為上課採用「合作學習」有助於幾何概念的學習,並且藉由與同儕的溝通,增進了數學學習時的社會互動。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e 9th grade students for “Arithmetic on Circles”, and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attitudes by “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More over, by comparing results of the preliminary test and the reformed test, the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in order to explor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feeling dur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In this study, both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attitudes of students towards learning in the “Arithmetic on Circle” were analyzed. Wit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feedback sheets of students, there are three major findings:

First, as for “Arithmetic on Circles”, students in this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 high-end, middle-end and low-end, according to their preliminary testing result. In the aspect of learning achievements , the instruction had positive effect on high-end students, the effect on middle-end students are double-curve; however, the low-end studen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econd, as for “Arithmetic on Circles”, most of the students ho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especially for those in the middle-end level. This is because students can easily clarify what they misunderstood in concepts and follow the correct mathematical procedure through the peer teaching process.This enhances their interests and achievement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Cooperative learning can definitely enhance the learning attitudes in mathematics for the middle-end students.

Third, as for “Arithmetic on Circles”, the students thought that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is helpful to the learning of the concept of Geometry, and by communication, the peer increase the social interaction during the mathematics learning.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幾何學習理論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合作學習理論與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數學學習態度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9
第一節 合作學習對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 49
第二節 合作學習對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 57
第三節 學生對合作學習過程之感受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5
參考文獻 87
中文部分 87
英文部分 90
附錄 91
附錄一 個人基礎分數與精熟分數 91
附錄二 異質分組 92
附錄三 合作行為觀察表 93
附錄四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 94
附錄五 合作學習回饋單 97
附錄六 合作學習學習單 99
附錄七 數學週記 102



中文部分
丁翠鈺(2014)。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對數學學習態度與成效之影響。以某國中一年級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于富雲 (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 38: 22-28。
左台益(2002)。Van Hiele模式之國中幾何教材設計。中等教育,53(3),44-53。
天下雜誌2015年4月份。
王岱伊、孫春在 (2001)。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之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王金國、張新仁 (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 Educational Review, 21, 53-26。
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愛玲(1999)。台北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行為類型與學生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
朱銘裕(2012)。5E探究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幾何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靜怡(2007)。擬題教學融入九年級幾何數學之研究~以三角形和四邊形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紀伶(2010)。依據van Hiele幾何思考理論─探究臺灣中部地區國三學生幾何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致誠(2007)。國小中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李曉翠(2007)。合作學習教學法(STAD)對國中二年級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氣氛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李明璜(2012)。數學能力分組教學對國中生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中興大學碩士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87-103。
林嘉麗(2008)。運用合作學習於國中生數學解題歷程之現象討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原宏(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幾何分年細目個別化概念結構分析。國立台中師範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朝源、黃怡美(2012)。數學課後補習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策略影響之研究。2012彰嘉雲大學院校聯盟學術研討會。
洪蘭譯(2001)。心理學。(譯自H. Gleitman(1991)原著,“Psychology” )。台北:遠流出版社。
徐南號(1996)。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徐澄清(1998)。。社會化過程的重要機轉-同儕互動。健康世界,145,10-14。
孫賢霖 (2008)。應用鷹架教學策略於網頁設計技能檢定數位學習課程之研究。
馬秀蘭、吳德邦、吳順治、許天維、洪佩芬(2011)。Van Hiele平面幾何思考層次測驗試題分析─以高中生為例。測驗統計年刊第十九輯。
張金淑(1990)。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之研究。台北政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縣:精華。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瓊文(2000)。同儕教導對國小聽覺障礙國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CYU1576002。
張杏如 (2009)。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陳慧珍(2007)。網路社會學通訊第六十五期。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卉姍(2011)。遊戲融入數學教學對國二學生學習態度及成績之影響─以南投縣立某國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碩士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
陳文玲(2013)。複式評量對於國二學生數學學習成效研究─根式四則運算。國立中興大學碩士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
教育部(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台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黃俊程(2011)。合作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與數學焦慮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秀媚(2003)融合班級中教學策略之應用(二)─交互交學法與過程本位教學法。特殊教育論文集。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葛樹人(1996)。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
楊勝涵(2013)。擴大免試入學方案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台中市某國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碩士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
劉好(1994)。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中幾何教材的設計。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94-213。台北市。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談寧君(1994)。兒童的幾何觀-從van Hiele幾何思考的發展模式談起。國民教育,33(5.6),12-17。
鄭秀珍(2009)。合作學習STAD模式對數學學習態度與同儕互動之探討─以北縣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魏麗敏(199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豐瑞(2003)。數學態度。九年一貫能力指標。2007年10月14日。
鍾聖校(2004)。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台北市:五南。
藍紀正、朱寬恩(1992)譯─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03-463)。

英文部分
1.Fishbein, M., & Ajzen, I. (1972). Attitudes and opin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3(1), 487-544.
2.van Hiele, P. M. (1986). Structure and insight: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ademic Pr.
3. Crowley, Mary L.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geometric thought."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 (1987): 1-16.
4.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88).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5.Kemmis, S. (1988). Action research. na.
6.Reed, M. A. (1989). Speech perception and the discrimination of brief auditory cues in reading disabled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48(2), 270-292.
7.Shrigley,R.L.(1990).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7(2),97-113.
8.Stevens, R. J., & Slavin, R. E. (1995). The cooperative elementary school: Effe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social relat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2(2), 321-351.
9.Byrne, B. M., Baron, P., & Balev, J. (1996).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Testing for its factorial validity and invariance across gender for Bulgarian non-clinical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5), 641-651.
10.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